姓氏起源
媯海姓源出有七:
1、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的封位,屬於以神話傳說封神之職為氏。
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禺陽,任職海司,後來他被封為東海之神。禺陽的兒子叫禺強,後來也被封為北海之神。
在禺陽、禺強父子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海神封號為姓氏者,省稱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臣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衛靈公臣海春之後,蓋指海為氏焉。”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靈公屬下有大夫名叫春,他就居住在海邊,指海給自己起名,時稱“海春”。在海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海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薛郡海氏。海氏族人大多尊奉海春為得姓始祖。
3、源於地名,出自兩周時期陳國公族之後,屬於以地名為氏。
歸海氏,本稱媯海氏,來源於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八大始姓之一媯姓。
按古籍的記載:“堯帝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媯,就是媯水(今山西永濟)之稱,汭,就是水邊。有虞氏興起於燕山一帶,“虞”是其部落圖騰。虞,是形似虎的一種神獸,以奔跑疾速著稱,大概就是今天的獵豹。
有虞氏部落聚居發源於今山西省永濟市南部歷山的媯水(媯水河,向西注入黃河),並轄有其流域之地,遂以所居之地為部族姓氏。媯姓一族顯肇於虞舜執政時期(公元前2255~前2208年在位),在堯帝將帝位傳予舜帝以後,舜帝的後代便以堯帝封邑居住的地名作為姓氏,稱媯姓,世代相傳。
周武王姬發於商末帝子受辛三十一年(子受德,公元前1123年)率八百諸侯滅殷商王朝之後,大肆封建,特“分封黃帝、唐堯、虞舜之後,以備三恪”。當時,周武王以媯滿是帝舜三十二代孫,為舜裔的嫡脈,因此敕封其於陳地,建陳國以奉帝舜之祀,都城在淮河北岸的宛丘(今河南淮陽),其時陳國的轄地在今河南省的開封市以東直至安徽省的亳縣以北,比之以前虞遂所建的陳國,轄地規模有了明顯的擴大,並以此奉為正朔,延續了虞舜的一脈香火。
時宛丘地處黃淮平原腹地,陳國的都城四周為一巨大的湖泊,史稱“龍海”,龍海湖畔就是著名的太昊伏羲陵。龍海在歷史上面積曾達八萬頃之闊,約合今八百平方公里,因此圍臥在其中的都城很安全。古人皆稱大型湖泊為“海”,因此有陳國人以國姓指之,稱“媯海”。
周定王姬瑜九年(陳靈公媯平國十五年,楚莊王熊侶十五年,公元前598年),陳國大夫夏征舒殺陳靈公自立。第二年,楚莊王就以討伐夏征舒為名,一舉滅了陳國,並將陳國劃為楚國的一個縣。之後,楚莊王又在大夫的勸諫下恢復了陳國,並立陳靈公之子媯午為陳國君主,即陳成公,從此陳國依附於楚國。
周景王姬貴十一年(陳哀公媯弱三十五年,楚靈王熊虔七年,公元前534年),楚靈王再次滅了陳國,但不久楚國爆發內亂,公子熊棄疾殺其兄楚靈王自立,是為楚平王。五年後的周景王十六年(陳惠公媯吳五年,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9年),楚國爆發了“公子比叛楚”內戰,而陳惠公與蔡靈侯等人因協助楚平王平叛有功,楚平王感激之下恢復了陳國的諸侯爵位,陳惠公得返宛丘繼續當他的陳國君主。
在此期間,有陳國貴族稱“媯海”為“歸海”,以示得返都城,重得國祚,其後有人以之為姓氏,稱歸海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歸氏、海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歸海氏族人大多尊奉媯吳(媯虞)為得姓始祖。
4、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海氏,主要源自經名首音。
①元朝時期的海魯丁,是元文宗孛兒只斤·圖貼睦爾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庚午科的進士,曾任職於信州,其後裔子孫皆姓海,史稱信州海氏。
②據歷史文獻《回教民族說》記載,回族海氏大族當數海南海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名叫海答兒,於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從軍海南,落籍於瓊山左所(今海南海口)。回族海氏的先祖大多一直從軍行武,自從海答爾在落籍瓊山後,全族棄武從文,傑出的文人學士輩出,且多為著名的政治家。在明朝時期,著名的海瑞便是該支海氏的第五世後裔。在明朝,僅瓊山海氏一支就有舉人、進士八人。至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海氏“一門之內,才德彬彬,為海內鼎族”。後來,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歧視與迫害,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大多已分散流失。
③在西北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同心縣韋州鎮有回族海氏一百多戶。這一支海氏為明朝末期伊斯蘭教經師海東陽之後,現已傳至第十世。今韋州海氏家族的老墳上還有為紀念海大師而立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的石碑。
④在今甘肅和新疆亦有少部分回族海氏,該支海氏源出元朝時期屯戍墾邊的“西域親軍”和“探馬赤軍”之經名譯音,與海南海氏、信州海氏、韋州海氏皆不同源。
5、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海佳氏,亦稱珂里葉特氏,世居科爾沁草原(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滿語為Haigiya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海佳氏多冠漢姓為海氏。
②蒙古族沙查海氏,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cahai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沙查海氏多冠漢姓為海氏、沙氏等。
③蒙古族克勒德氏,亦稱克里葉特氏,漢義“烏鴉”,世居巴顏烏喇(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lde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克勒德氏多冠漢姓為海氏。
④蒙古族海勒圖錫氏世居科爾沁草原(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多冠漢姓為海氏。
6、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海拉蘇氏,滿語為HairasuHala,世居海拉蘇台(內蒙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蘇木海拉蘇台),後多冠漢姓為海氏。
②滿族薩克達氏,原本為巴雅拉氏,後改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Hala,漢義“蒼老”,部族認輸眾多世居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兩岸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海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③滿族舒爾哈赤氏,亦稱舒爾哈齊,先祖即為佟·努爾哈赤的同胞弟弟愛新覺羅·舒爾哈齊,以先祖之名為姓氏,滿語為Sulhaqihala,漢義“大海”,清朝初期即多有冠漢姓為海氏者。
7、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藏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海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禺陽、禺強、海春、海魯丁、海答兒、海東陽、愛新覺羅·舒爾哈齊。
郡望堂號
待考
歷史名人
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