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歷史
姬載 為沈姓始祖,聃國即沈國,古語聃、沈同音。又有說,老子,聃即是姬載後人。
沈人源於東夷嬴姓少昊族,約42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在山西汾水水系建立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部落,夏代徙居運城鹽澤之濱建立沈國。西周初,嬴姓沈人參與管蔡之亂。周公滅沈,將部分沈人遣歸周文王十子聃季載分封的聃國(今河南省平輿縣射橋鎮古城村),聃國因此而改名“沈國”。後由聃季載世子桓伯襲爵為沈侯,歷十六君,至沈子嘉在位時(前506年)為其胞邦蔡國所滅。其後裔蕃衍為沈、葉、尤三姓。歷代沈氏人才濟濟,為國史稱譽,今沈姓為中華民族100個大姓之一。所以沈國雖是先秦一個弱小國家,夏商典籍缺罕,春秋記載不詳,但仍有尋覓陳跡及研究之必要。
(一)沈國的由來與遷徙
沈人始祖少昊,名青陽,又名玄囂,成名摯,初居窮桑(即今河南省正陽縣境江國故城),姓已(西周金文已作紀。《正韻》雲:已音紀。《釋名》亦云:已,紀也)氏,後徙居瀛濱(嬴通瀛,山東毗鄰蓬萊之地有瀛洲)。再後經多次遷徙,這支瀛姓後裔到了汾水(今山西)流域。帝堯時在汾水水系建立了沈、姒、蓐、黃4個國家,歷經夏、商。
沈國之“沈”,義為大澤渾濁的水色,引申為石鹽、食鹽。古代的紫色亦為黑色,故水紫曰沈。由於廣大沼澤地造福於民,遠古先民視其為“天池”、“神澤”,每年在一定的時間,都會到大澤旁舉行祭水神的儀式,並向水中投放一定的祭品,這種祭祀儀式亦名曰為“沈”。以後歷代祭川澤皆曰“沈”。在大澤之濱建立國家,以大澤之盛產石鹽,水色濁黑,或以部族於此沈祭,都可命名為“沈”,號稱“沈國”。今山西運城鹽澤之濱的陶寺類型的龍山文化遺址,當為遠古沈國之墟。
夏朝末年,汾水流域的沈、黃等嬴姓國家極為不滿夏桀的暴虐統治,旗幟鮮明地支持成湯滅夏戰爭。
商王朝建立後,滯留在晉南的少昊族(夏族是由少昊族發展而來的,以下簡稱“夏族”)各方國部落,仍保持各自的國家機器、氏族組織以及以氏族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晉南儼然成了夏人的“自治區”、夏文化的保存地。如嬴姓的沈、姒、蓐、黃4國,建有宗廟,尊少昊為初祖,按季節、習俗祭祖,“守其祀”這些方國部落的君長,一般在商王室任職或兼職參政,定期向商王納貢述職,受商王調遣,承擔征伐、戍邊等義務,“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周人滅殷,嬴姓諸方國部落耿耿於懷,對周人充滿了敵意。
周武王四年(約前1066年),武王克殷一年後病逝,太子誦立,是為成王。周成王元年(約前1063年),周公因成王年幼而攝政行事。後“三監”叛亂,周公東征平叛,殺管叔、武庚,放逐蔡叔,降霍叔為庶人。“繼之攻滅熊、盈族十七國”。為了控制地近鎬京、洛邑,有山河之險、“鹽鐵之饒”的山西地區汾水流域,周公用武力將在這裡以沈國為首的嬴姓4國貴族、唐國貴族等分遷到各地。唐遷到杜(今陝西西安市東南),建立了杜國,號稱“唐杜氏”;黃國遷到弋陽(今河南省潢川市西北一帶),在淮水(今淮河)之濱建立了新的“嬴姓”國家;沈國的遷徙之地當在地近鎬京的渭水水系之瀋水之濱。《水經注·渭水篇》載:瀋水支脈發源於樊川的皇子陂,經杜伯冢、下杜城、昆明池、阿房宮西、建章宮東流注於渭。位於渭水水系瀋水之濱的沈城,或即沈國故城,臨近的沈城當系沈人之邑。九夷中的“聃國”貴族亦從晉南的丹水之濱被強遷到陝西省寶雞市一帶。沈、聃靠近的兩京,駐守著周天子的大量精銳部隊,所以各遷徙國貴族的動靜皆受到周人的嚴密監視。周公、成王乘機在這些被迫遷出的夏民族部落的舊墟上,建立了晉、魏、郇、韓、賈、虞、虢諸姬姓國家,把統治的觸角伸展到汾水水系。
上述各邦國分散遷徙,分而治之,西周政權鞏固。聃國新居之地, 近西戎,那裡散居多個遊牧部落,周人鞭長莫及。聃國貴族惟恐被周人兼併,在其君長的統率下西徙,待周師追擊,僅得其臣民的老弱嬰幼。流徙西域的聃人後在蜀西南建立了聃國。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邛、笮、聃、 者近蜀,道亦易通。”《史記·西南夷列傳》:“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聃、 最大。”據說,漢司馬相如出使西夷時,與邛、筰、聃、 、斯榆諸君長相會,諸國君長皆表示願作大漢“內臣”,還報天子,漢武帝大喜。
周公當時為防止聃民再次流徙逃亡,故分封十弟季載為聃侯,統周師把聃人遷徙到汝水水系癔水之濱,建立聃國(在今河南省平輿縣射橋鎮古城村一帶)。《史記·管蔡世家》載:“周公旦承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而分殷余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於宋,以續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衛君,是為衛康叔。封季載於聃。”這就是說康叔姬封受命建立衛國,姬載奉命建立聃國。
關於聃地位置,譚騏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1冊《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將其標繪在今平輿縣北40里射橋鎮古城村一帶。這當是正確的。此地遠古屬豫州,為殷帝國畿內之邦摯國的疆土。殷《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三十四年,國王季歷來朝,武乙賜他三十里,玉十砡,馬八匹”,並將摯君的女兒太任許配給他,後生一代聖賢周文王。《詩經·大雅·大明篇》曰:“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即指此事。
在姬姓聃國剛剛建立未久,原嬴姓沈君惟恐被周人兼併東遷,故率眾向西域出逃。但因其居地位於周王朝腹地,周師反應快捷,除沈君及部分精壯族眾西遁外,大部沈民被周師俘獲逼返。西徙的沈人成為秦漢時期聞名西羌的“沈氏”。周公滅沈後,指令聃季載把這一部分嬴姓沈國遺民,強遷到聃國。由於沈遺民的數量遠遠超過當地聃民,周公、聃叔採取懷柔政策,將聃國改名“沈國”。這大約在周成王五年(前1059年)。
在此之後一段很長的時間內,姬封、姬載兄弟無負周公所望,皆有佳政和善行,與殷民和諧相處,東土遂大定。
周成王七年(約前1057年),周公還政於成王,集中精力營造洛邑,王室中缺少輔弼良臣,周公提拔“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司空掌邦土”,“司寇掌邦禁”,其與“掌邦治,統百官”的太宰(又稱“冢宰”,時為周公所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公”。
(二)沈國興亡史
和衛國一樣,沈國在西周前期也是一個重要封國。但令人遺憾的是,沈國的興亡過程卻未能在國史中詳細保存下來。現在只能以沈氏族譜、譜牒的記載來加以梳理。近年來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的沈英名教授在編寫《沈氏宗譜》時,搜求了不少沈姓的譜牒,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學術價值高的有浙江竹溪《沈氏家乘》、《詔安沈氏宗譜》、《環川沈氏宗譜》、《南靖沈氏宗譜》、《沈氏大宗世譜》等。如浙江竹溪《沈氏家乘》,始修原本為晉大司馬沈薇的《沈氏統宗世譜》。在決意修譜前,沈薇將家藏的沈氏譜牒表呈晉武帝,曰:“聃季膺沈子之封,後嗣成沈氏之族……幸丁盛世,繕成譜繫上陳。”晉武帝嚴格審核後,沈薇“奉敕修譜”。其考“各族宗支,匯成一帙,首列系圖,次列傳贊”,撰成《沈氏統宗世譜》,時為“晉泰康二年(公元281年)正月十八日”。這使沈氏先秦譜系得以流傳。但該世譜收藏的範圍很小,僅限各房宗長,據說南齊著名史學家沈約晚年才見過本家此譜。現以此譜及詔安、環川、南靖諸沈氏譜牒為依據,並參照其他有關文獻,將沈國興亡過程列述如下:
聃季載為司空入輔成王,食邑聃,季載尚嬰幼的兒子伯桓立為世子,周公以伯桓“作胤”封為沈君,襲爵為侯伯。伯桓卒,其子向融即位。向融卒,子采立。沈君采時,周穆王在位。周穆王統中原各邦國伐徐,沈君采(即《沈子簋》銘文中的“沈子也”)率沈師從征。沈師飲馬泗水,攻克蔑(杜預注:蔑,姑蔑,魯地。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采卒,子乙初立。
乙初處共王、懿王、孝王之世。時犬戎益強,共王有攻滅密須之伐,懿王有徙都大丘之舉。乙初三子,乙初卒,子杼立。
沈君杼處夷王、厲王、共和之世。時西周益衰,“荒服不朝”,楚國益強,淮夷攻周。周厲王十三年(前845年),厲王親征淮夷,沈君亦從征,征服東夷、南夷二十六國。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召輔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杼二子,子庚向立。
庚向處宣王、幽王之世。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犬戎聯兵攻周,殺幽王虜褒姒,盡取周財寶而去,西周亡。申侯、魯侯、許文公、沈庚向共立太子宜臼於沈,是為周平王。總之,西周前期,沈國與衛國一樣,取代管、蔡為東土殷墟(殷舊地)的諸侯之長,封土與蔡國相等,當為“伯”、“侯”之爵。時汝水水系的姬姓國家及其他蠻夷小國,合力抗禦徐國的侵擾。他們以沈為長,僅在封土範圍內開墾拓植,彼此疆界設封人管理,互相節制,相安和睦。到春秋時期,禮樂崩敗,大國爭霸,逐鹿中原,社會動盪不安。
庚向卒,忽立。平王以沈為歷代侯伯擢稱沈國為“汝南國”,譜牒曰:“封汝南國”。
周平王六年(前765年),鄭滅虢、鄶。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晉滅其胞邦韓國(周成王弟所建,在今山西河津東)。在周平王縱容下,蔡國亦效法鄭、晉,滅了毗鄰的莘國(故城在今汝南縣城西北一帶)。莘國,姒姓,實為蔡國始封之君蔡叔度的舅氏之邦。滅莘,其疆土為二:南屬汝墳,北歸蔡國。從此蔡國的疆土擴展近半倍,始大於沈。中原地區風靡兼併之風,無疑為漢水流域的大邦楚國北進客觀上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沈君忽二子:不離、卜統。忽卒,不離立。
不離處周桓主之世,桓王以鄭國肆意尋釁、攻滅鄰邦為由,“欲授虢公政,以分鄭伯之權”,鄭師遂“取周溫(今河南溫縣西)地之麥。周、鄭交惡”。桓王無耐,只好召衛、宋、陳、蔡、魯諸國之師伐鄭,戰爭長達半年之久,時為周桓王元年(前719年)。而後,鄭伐衛;鄭、邾伐宋,亦採取了瘋狂的報復行動,又繼續占領了鄔、劉、蘇、邘諸小國。戰爭此伏彼起,連年不斷,楚人觀變,虎視中原。從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師渡過漢水伐隨開始,至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09年),貳、鄖、鄀、絞、州、蓼、羅等國皆在楚國的攻擊下,或遷或亡,或成為楚國的附庸。
不離卒,子辛生立。
辛生處周莊王、周僖王之世。周莊王九年(前688年)楚師北上伐申;十三年(前684年),楚敗蔡師於莘,俘蔡侯獻舞,繼滅息(在今河南息縣境)。莘邑距沈國都城不足60華里,沈人震驚之狀可鑑。迫於楚國勢力過於強大,沈君辛生及沈國貴族以宗廟社稷安危為重,思議得失,立定附楚圖存的決策,與蔡、鄭、陳、許等諸
國同時附楚。
辛生卒,子乙濟立。
周襄王十三年(前604年),乙濟卒,子過立。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年),楚、晉“城濮之戰”,楚軍戰敗,蔡、鄭、陳等中原大國又歸附晉國,並參加了周工、晉人主持的“踐土之盟”,沈國以拒絕赴會而受到晉人忌恨和周天子的非難,由“侯”爵貶降為“子”爵。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4年),晉糾合宋、魯、陳、衛、鄭諸國之師伐沈,“討其親楚”,擊潰沈師。沈國臣民更對周王室失去信賴感,並看清了晉的猙獰面目。
過卒,子揖立。
時楚國在被征服的附庸國設“尹”(古意為主管)。為與中原諸侯大國齊、晉爭雄,求賢如渴的楚應王舉用原沈國國君乙濟之子沈策,稱沈尹策。沈尹策與孫叔敖為師友,楚莊王拜其二人為師,於周匡王五年(前608年)楚師敗晉師於北林(今河南新鄭市北),俘晉大夫解揚。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沈尹策、孫叔敖運籌帷幄,審時度勢,以圍攻打援之策,大敗晉師於鄴(今河南滎陽市東北)。在沈尹策、孫叔敖的輔佐下,楚莊王服陳、蔡、魯、宋,成為中原的霸主。晉益疾恨沈。
周簡王初期,吳攻楚,襲巢(今安徽瓦埠湖東南),伐徐(今江蘇泗洪 南),人州來(今安徽鳳台)。楚國疲於對吳作戰,北方空虛。因此,周簡王三年(前583年),晉將欒書率兵攻打蔡國,接著又揮師攻打楚國,且一戰俘虜楚大夫申驪。楚軍敗退,晉軍大舉入沈國,擊敗沈師,俘虜了沈國國君沈子揖。揖為晉人所殺。其子德允逃往楚國,在楚人幫助下復國。周簡王十一年(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爆發,楚共王傷一目,楚師受挫遂還。但此後晉東伐齊,西攻秦,無暇南犯,沈國安寧數十年。
德允卒,子鮚立。
周靈王二十七年(前545年)夏,按弭兵之之盟的規定,沈子 同齊、陳、蔡、北燕、杞、胡、白狄諸國之君朝晉。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應楚靈王之約,沈子 同蔡、鄭、許、滕、胡、倪等國之君及宋世子佐,還有淮河流域的一些部落首領到申(今河南南陽北)參加了楚靈王舉行的盟會。會上楚王拘禁了親吳的許君。同年秋,沈子 率沈師與蔡、鄭、許、滕、胡、倪等國的軍隊一同攻打吳國,攻占吳邑朱方(今江蘇鎮江市東),殺慶封滅其族。為報朱方之仇:吳師伐楚,攻占了棘、櫟、麻三座楚邑。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奉楚靈王之命,沈子 率沈師和同蔡、陳、許、越之師一起伐吳,以報其攻棘、櫟、麻三邑之仇。楚率盟軍攻吳,因吳有備,無功而還。
卒,沈子逞立。子逞,宇循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楚大夫費無極譖太子建於平王,說建與伍奢將在方城之外反叛。平王信以為真,使人殺太子建。建聞之,出奔宋(後又奔鄭)。伍奢及其長子伍尚被殺,尚弟伍員(子胥)出奔吳,說吳伐楚。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秋七月,吳發兵攻楚邑州來。楚將薳(音偉)越率沈、胡、頓、陳、蔡、許等諸侯之師急救州來,尚未趕到,楚令尹子瑕暴卒軍中,楚軍大傷元氣。諸侯軍隊為附庸國組成,不僅“政令不一”,且“同役而不同心”,由於“奔命”疾發,為疲憊之師。戰前吳軍將帥知曉沈、胡、陳三國最忠實於楚,而頓、許、蔡三國“疾(恨)楚政”,與楚人貌合神離。故吳公子光進言吳王,請先犯沈、胡與陳。戊辰(農曆七月二十六日),吳、楚戰於雞父。沈、胡、陳之師先潰,沈子逞、鬍子髡戰歿,許、蔡、頓之師繼之,楚師潰敗。吳軍兵分兩路攻楚,虜走了楚太子建的母親楚夫人,盡掠其寶物,迫楚主將遠越兵敗自殺,又“取胡、沈而去”。
翌,逞子嘉即位。嘉,字惟良,即位後仍奉行親楚政策。
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冬,被楚拘禁3年的蔡昭侯被楚人釋放,昭侯東返漢水,投玉於水,請水作證,誓不朝楚,蔡公赴晉,請以子為質,與晉伐楚。
第三年,晉應蔡侯伐楚之請,會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膝、薛、杞、小邾之君及周、齊之大夫於召陵(今河南鄢陵東),共謀伐楚。因沈國拒絕參加召陵會盟,晉國的代表令蔡伐沈。蔡師克沈,俘虜沈子嘉,繼而殺之,至此沈國走到了盡頭。
(三)沈國後裔的播遷與活動
沈國滅絕後,歷代沈君後裔以國為氏。沈氏枝繁葉茂,世系無從考述。僅以沈子嘉的後裔為脈絡,簡述如下:沈子嘉三子:丙、戍、寅。戍字仲達,仕楚官“尹”,號稱沈尹戍,後升任右司馬,有安邦治國之才,經文緯武之略。在吳、楚戰爭中戰歿。其二子:諸梁、後藏。
沈諸梁字子高,長期統兵鎮守楚之北疆。周敬置四十一年(前479年),諸梁統帥楚國北疆之師,平息了白公勝之亂,受到楚國臣民的擁戴,升任令尹兼司馬,食邑葉,號稱“葉公”。即今河南省葉縣。
葉公四子:重、才、射、文。重,字茂春,楚邑令,襲爵為葉公,後世子孫遂以葉為姓,為葉姓始祖。
沈文,襲父蔭為楚令尹。文第19世孫沈戎,後漢官至光祿勛,因勸誘農民起義軍尹良部投降有功,封海昏縣侯,戎婉言謝絕,乃領家人避亂江東,徙居烏程縣的餘不鄉(今浙江吳興南)安家定居。後逐漸成為南疆名門望族。宋齊梁陳四朝,由於長期戰亂,沈氏代代出賢臣良將,儒雅之士。封侯者沈慶之、沈文秀20餘位,還湧現了一些名垂青史的史學家、文學家,如沈約、沈麟士等。
隋代,吳地沈氏蕃衍數千家,族人沈法興依靠宗親資助,“聚精卒”六萬,據有江表十餘郡,制置百官,建元稱王。唐朝歷代,沈氏不乏飽讀之士,沈佺期以律詩見稱,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宋代的沈括是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其撰著的《夢溪筆談》是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部不朽著作。元代的沈璟是戲曲“吳江派”的創始者;畫家沈周是“吳門派”的鼻祖。
清代沈氏名賢不衰,著名人物有:史學家沈欽韓、制定大清刑律的沈本家、維新派首領沈藎、民族英雄沈壽昌。
現代沈氏亦不乏名賢大家,如沈工心、沈尹默、沈克非、沈知白以及畢生追求進步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沈鈞儒等。
沈氏自東漢祖沈戎避亂率領族人離開故土徙居南疆,後播遷大江南北、天涯海角,繁衍派生出閩浙八木公派、延輔公派、詔安楸公派、枝公祖派等諸多派系,枝繁葉茂。五代時王審知據有福建之地,為閩王,沈氏賢哲沈思禮娶王審知標梅之齡的公主王氏為妻,官至都尉,系當朝駙馬。但由於“沈’讀音與閩王王審知‘審’字,字異音同,實大觸諱,於是駙馬爺即將其姓沈字,去水旁,以避犯上。其他同宗沈氏,亦效之而改沈為尤,另成一族”。因此“沈、葉、尤三姓,均屬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季之後代子孫,血緣同宗”。明、清、民國時期,部分沈、葉、尤族人再梯航南渡,徙居台灣、港、澳以及南洋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拓荒創業,如今這些國家和地區皆有沈、葉尤的宗親會組織。1965年,馬來西亞的三氏宗人,以知恩思本之念,團結三氏宗人成立了“吳興沈葉尤聯合會建置寧委員會”,創建“馬六甲吳興堂沈葉尤宗祠”,把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及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帶到異邦,同創輝煌的歷史與明媚似錦的未來。
(《沈國史考》作者:陳文雲 陳香亭 張耀征
本文作者陳文雲系黃淮學院副教授、駐馬店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
後裔世系
(一)世系之一:
蕭山長巷蘭溪派沈氏宗譜世系--丁酉年斌修纂(依據國圖藏本)
總世系( 長巷世系) 姓名 生卒時間 朝代 事跡
原始世系 周文王姬昌 周朝奠基者 前1152年-前1056年,壽97歲 祖岐周,襲西伯侯,西伯昌42年稱王(武則天自稱其後裔追尊始祖文皇帝),拜姜尚為軍師,天下三分,其二歸周,都豐京,演周易,創周禮,六征觀人法,保訓中道,克明德慎罰,三代之英,配妻太姒,葬陝西寶雞岐山鳳凰山西周王陵。 18子考、發、鮮、旦、度、振鐸、武、處、封、載、郜叔、雍叔、鄭、繡、高、原叔、酆叔、葡第10子姬載沈氏始祖。第2子姬發即滅商周武王
1世“天”字系 姬載 始祖 公元前1043年由周公旦輔成王封聃季載於聃(沈)國 太姒10子中最小而稱季載,周文王第十子,封汝南平輿沈國,子爵,按皇輿考汝寧府城東汝水南有平輿城即其國也,1子伯桓
2世地 姬伯桓 襲子爵,3子向融匈第1子向嫡傳。匈(令尹,居鎬京)
3世元 姬向(回) 襲子爵,麟士公金鵝山碑記作回,1子采
4世黃 姬采 襲子爵,1子乙初
5世宇 姬乙初 襲子爵,3子蘇杼蒯第2子杼嫡傳。蘇(襲子爵,無嗣,杼承)蒯(KUAI3令尹)
6世宙 姬杼 ZHU4,弟承兄位,襲子爵,2子庚向壬局第1子庚向嫡傳
7世洪 姬庚向 勤於王事,入周為卿,1子忽
8世荒 姬忽 以父勤王事封汝南國,仍子爵,2子不離卜統第1子不離嫡傳。卜統(令尹,居河南)
9世日 姬不離 襲子爵,1子辛生
10世月 姬辛生 襲子爵,文公三年春,莊叔會諸侯之師而伐之,民潰及平師還,1子己濟
11世盈 姬己濟 襲子爵,1子遇
12世昃 姬遇 襲子爵,2子楫櫻第1子楫嫡傳。櫻(遷太原)
13世辰 姬楫 襲子爵,1子德允
14世宿 姬德允 襲子爵,1子鱄
15世列 姬鱄 襲子爵,1子逞
16世張 姬逞 襲子爵,年尚幼,周敬王元年吳伐之,奔楚,1子嘉
17世寒 沈嘉 沈國滅沈氏始 襲子爵,春秋之時列於會盟,後遂以國為氏,3子尹丙、尹戌、寅第2子尹戌嫡傳。尹丙(為楚客卿令尹,即外國人擔任本國最高官)寅(麟士公記無寅,其子共從孔子游,其孫歸為魯國司馬)
18世來 沈尹戌 才略傑出精於兵機,入楚為左司馬,征吳師被創,傳稱其志壯,2子諸梁後臧第1子諸梁嫡傳。後臧(居東吳)
19世暑 沈諸梁 春秋楚國最高官 字子高,有五虎之威九牛之力怒發強須推鋒教戰,平叛白公勝,楚封令尹兼司馬,封葉邑爵葉公,長子茂春襲葉爵子孫遂葉姓,3子茂春、射、文第3子文嫡傳。 茂春(襲葉爵子孫遂以葉姓) 射(楚令尹) “葉公好龍”成語所有來也,但歷史其實英雄之輩也。
20世往 沈文 楚令尹,1子隨
21世秋 沈隨 楚內史司戶參軍,2子永中奇乙第1子永中嫡傳。 奇乙(遷汝南,按麟士公記作乙奇)
22世收 沈永中 1子猶行
23世冬 沈猶行 受業於曾子之門,仕齊為大夫,1子安仁
24世藏 沈安仁 齊大夫,1子同
25世閏 沈同 齊大夫,居武城,2子郢(豈+阝)第1子郢嫡傳 豈+阝(遷居內黃)
26世余 沈郢 YING3,字律節,有才名秦始皇並天下召封丞相不就,避居江南,1子平
27世成 沈平 1子祖
28世歲 沈祖 2子保倧第1子保嫡傳 倧(居鎮江)
29世律 沈保 字子衢,漢文帝以征蠻功,封竹邑侯,1子遵
30世呂 沈遵 齊王太子太傅,敷德侯,遷居九江壽春,2子達逵第1子達嫡傳
31世調 沈達 驃騎將軍(漢朝實權高於三公),1子乾
32世陽 沈乾 尚書令,1子宏
33世雲 沈宏 南陽太守,2子昂勖第1子昂嫡傳 勖(遷居古越,河內太守)
34世騰 沈昂 河南太守,1子奮
35世致 沈奮 御史中丞(副宰相實權管百官監察),1子恪
36世雨 沈恪 漢朝 將作大匠,2子諫謙第2子謙嫡傳。(老譜記載諫子戎)
37世露 沈謙 尚書關內侯,1子靖
38世結 沈靖 濟陰太守,1子戎
39世為 沈戎 武康始遷祖 東漢光武帝年間 諺謠稱“金鵝鳴,沈氏興,代代有公卿”此後旺達,民謠“滿朝文武半朝康”。 生 ?,卒永平元年(公元58年) 字威卿,述善侯,初為光祿,以九江從事遷濟陽太守,時尹良逆命,戎不煩兵甲往諭降之,光武封為海昏侯,辭不受,避地徙會稽烏程余不鄉家焉( 今德清縣武康鎮龍山村方安里自然村即屬古烏程縣余不鄉,故居為皇覺寺(戎舍宅為寺),方誌遺留名字余福里即余不鄉古音孑遺),子孫繁衍毓秀產異,凡金鵝鄉之沈皆出於戎,戎德文並著,輝映後先,2子酆禮第1子酆嫡傳。 禮(尚書令)
40世霜 沈酆 FENG1,字聖通,為國子五經博士,零陵太守,有善政,黃龍見芝草生之瑞像,2子景滸第2子滸嫡傳。 景(字孟高,河間王相,休文序景滸二人兄弟名互換,沈氏家族見諸正史第一人《後漢書.河間孝王開傳》)。
41世金 沈滸 字仲高,安平王相,1子鸞
42世生 沈鸞 字見光,州舉茂才為別駕從事,1子直
43世麗 沈直 字伯平,素有清名,2子瑜儀第2子儀嫡傳
44世水 沈儀 字仲則,累召不起,1子曼
45世玉 沈曼 字元禮,左中郎新城都尉,封定陽候,才智顯於吳朝,休文公自序公諱憲,2子矯陵第2子陵嫡傳。 矯(字伯桓,武功校尉,以平晉功,授鬱林長沙二郡太守,不受)
46世出 沈陵 字景高,長沙太傅,東海王越闢為從事,遷鎮東將軍,1子延
47世昆 沈延 字恩長又字永叔,桓溫安西參軍、潁川太守,遷居博陸里余烏村,1子賀
48世岡 沈賀 字子寧號沖南,中郎參軍,圍袁真於壽陽,1子警
49世劍 沈警 字世明,京口參軍,5子穆夫任夫仲夫預夫佩夫第1子穆夫嫡傳
50世號 沈穆夫 字彥和,會稽令,6子淵子云子田子林子(第5子名字,類“業”字,將兩點平寫移至頂端)子虔子第4子林子嫡傳。 淵子(字敬源,伏波將軍) 雲子(字敬清,征西將軍,徙新安) 田子(字敬光,以平鹹陽功,授鹹陽始平二郡太守)
51世巨 沈林子 字敬士,封漢壽縣伯,永和三年追贈征虜將軍,謚曰懷子,1子璞
52世闕 沈璞 南朝宋 字道真,淮南太守,1子約
53世珠 沈約 南朝宋齊梁 字休文,尚書左僕射(實權宰相)封建昌候,左目重瞳腰有紫痣著韻垂世,謚曰隱,言不屍其位也,( 故居在湖州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塢里、姚塢里,東面前埠村,有吳興休文土地廟、蕭公橋、絞絲嶺,即南朝梁時之博陸里余烏村)。1子鏇
54世稱 沈鏇 字士規,南康內史(宰相),2子實眾第2子眾嫡傳。
55世夜 沈眾 字仲興,太子舍人兼散騎常侍,3子純、絗(HU2)、仲豹第1子純嫡傳。 仲豹(參軍)
56世光 沈純 字敦夫號天泉又好遷叟,1子蘧
57世果 沈蘧 Qu2,4子處恭、處儉、訪、詢第2子處儉嫡傳。 處恭(字敬之,遷居龍門)
58世珍 沈處儉 定居錢塘 位元組之,錢塘令,遂家焉,1子永光
59世李 沈永光 字文耀,征翰林院五經博士,1子亮
60世柰(NAI4蘋果種) 沈亮 唐中宗 字子明號有君,唐中宗嗣聖初征為相,辭歸,2子偉倬第1子偉嫡傳。 倬(字文卿,徙居四明為寧波始祖)
61世菜 沈偉 字巨卿,涪州令,1子士衡
62世重 沈士衡 追封太師,1子介福
63世芥 沈介福 註:為宋同時代73世沈括78世沈衡之同祖 追封太師,2子易直易良第2子易良嫡傳。 易直(字君德,以女為唐德宗的母親睿真皇后【即戰亂失蹤的沈珍珠】而被封為太師)
64世姜 沈易良 3子霆、既濟、成德第3子成德嫡傳。 既濟(約唐750-797左拾遺、史館修撰,有枕中記任氏傳傳世)
65世海 沈成德 不詳 鎮東平節度使(三品山東省軍政首腦),2子彥全彥金第2子彥金嫡傳 彥全(大理寺卿正三品)
66世鹹 沈彥金 不詳 知平章事(副宰相),1子清
67世河 沈清 不詳 1子說
68世淡 沈說 不詳 1子芳
69世鱗 沈芳 不詳 1子續之
70世潛 沈續之 不詳 贈金紫光祿大夫,3子景術景衍景衎第1子景術 景衍(金紫光祿大夫,初為湘州判後居吳湘淞) 景衎(司農少卿)
71世羽 沈景術 不詳 尚書左僕射(唐太宗曾任尚書令此後不設,左右僕射是真宰相),金紫光祿大夫,1子延學
72世翔 沈延學 不詳 1子克
73世龍 沈克 不詳 2子惟遠遂遠第2子遂遠嫡傳
74世師 沈遂遠 不詳 刺史,1子操
75世火(蕭山長巷1世“火”字系) 沈鄴 長巷始祖 新譜就簡單標1子仁厚 卷首曰名“操”,榮祿大夫,郇國公,3子寵向紳第3子紳嫡傳 寵(福建提刑光祿大夫) 向(朝議大夫)
76世帝(2世帝) 沈仁厚 不詳 新譜就簡單標1子僑 卷首曰名“紳”,少師諡文肅,3子仁僑化第2子僑嫡傳。 仁(封司郎中) 化(侍御史)
77世鳥 (3世鳥) 沈僑 不詳 一名如少,隱居(世居姑蘇長巷)不仕,贈尚書刑部侍郎,一門2代內4進士!配封太縣君,2子衡街第1子衡嫡傳。 街(熙寧庚戌登葉祖洽榜進士,不仕配汪氏1子篆) 街子篆(熙寧癸丑登余中榜進士,不仕配金氏,居會稽)
78世官 (4世官) 沈衡 長巷始遷祖 1007年-1074年六月二十一日。 宋景德熙寧年間 字公持,1034年登張唐鄉榜進士,官兵部尚書職方郎中,配章氏封縣君,葬開善寺後西山之原,有蘇頌墓表詳,5子筠箋筌籜筍5女,女皆適高官,長適太子中丞劉復,次適秘書丞唐殼,三適海州昫山縣尉范汝楫,四適蔡州司戶參軍龔程,五適杭州節度掌書記程寬。第1子筠嫡傳。 箋(熙寧癸丑等余中榜進士,任蘇州崑山縣主薄,攜弟筍居蘇州)
79世人 (5世人) 沈筠 不詳 字竹林,雄州推官(七品),知秀州崇德縣事,配劉氏,1子二十一
80世皇( 6世皇 )沈二十一 不詳 湮名諱,配汪氏,2子三六、三三第1子三六嫡傳
81世始 (7世始) 沈三六 不詳 湮名諱,配宋氏,1子細五
82世制( 8世制) 沈細五 不詳 湮名諱,配魯氏,2子六一六二第1子六一
83世文 (9世文) 沈六一 不詳 湮名諱,配俞氏,4子其舉其章雲皓其昌第2子其章嫡傳
84世字 (10世字) 沈其章 不詳 配嚴氏繼董氏,3子丹七允茂允成第1子丹七嫡傳
85世乃 (11世乃) 沈丹七 不詳 湮名諱,配陳氏,1子思忠
86世服 (12世服) 沈思忠 不詳 配來氏,2子友諒文質第2子文質嫡傳
87世衣 (13世衣) 沈文質 不詳 配張氏,4子才華才良福啟1女第1子才華嫡傳
88世裳 (14世裳) 沈才華 不詳 配陳氏,3子懷仁懷義懷智第3子懷智嫡傳
89世推 (15世推) 沈懷智 不詳 宋提舉有傳,配陳氏,葬楊家山,3子紋垕溢純1女第2子溢嫡傳
90世位 (16世位) 沈溢 不詳 字仲德,賢八有傳,配董氏,葬長巷後墳圈頭棋盤地,4子恕伯正(出繼澤)暉祉1女第1子恕嫡傳。澤(南岸派)繼子伯正 暉(2子容門前派,寬樓下派) 祉出繼紋垕
91世讓( 17世讓) 沈恕 不詳 字原道,誥封中憲大夫,孝友,配翁氏誥封恭人,公卒於南京,弟祉齎骸骨歸家合葬朝東山,4子宏宣宜寅1女第1子宏嫡傳
宏(糧長派)
宣(出繼祉,西莊派、南莊派、北莊派共祖)
宜(染店派)
寅(東漊派)
92世國( 18世國) 沈宏 糧長派或行素公派 年代不詳 或作“上山下弓口合”,字孟遠,號行素,家學,配汪氏,葬朝東山。6子瑾璐璣瑅珏(出繼宇為三井始祖)瑤第2子璐嫡傳
93世有 (19世有) 沈璐 年代不詳 字廷球,號養晦,義行,配馮氏繼陸氏,葬八角墳。2子鍍鐼4女第1子鍍嫡傳
94世虞 (20世虞) 沈鍍 年代不詳, 字惟章號順菴,孝友,配王氏繼潘氏又繼王氏側趙氏,葬八角墳西。5子溙汴渤泗泌2女第2子汴嫡傳。
溙(恬淡公派)
汴(蠖菴公派)
渤(遁山公派)
泗(東隱公派)
泌(守成公派)
95世陶 (21世陶) 沈汴 蠖菴公派 生二月二十五日-卒三月二十二日。 年代不詳 字天京,號蠖菴,晚號水東居士,孝友,配倪氏(生四月十六日-卒五月初四日),繼丁氏又繼董氏,葬朝東山。2子柷櫟(櫟出繼泗)2女第1子柷嫡傳
96世唐 (22世唐) 沈柷 生七月十四日-卒十月初二日。 年代不詳 ZHU4,字兩橋,廣東監市司提舉,配葉氏(生十月十七日-卒十二月十五日),葬朝東山。4子耀宗耀禮耀文耀樂第2子耀禮嫡傳
97世周( 23世周) 沈耀禮 駕山公派(芙蕖始遷祖) 1526年二月二十四日卯時-1575年二月十五日寅時,壽50歲。 明嘉靖萬曆年間 字駕山,邑廩生,由長巷荷花池遷居芙蕖環,為芙蕖始遷祖,配來氏諡號節儉,是長河外莊之萬曆丁未進士、福建布政使來斯行公妹,賢媛有傳(153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亥時-1624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巳時,壽90歲),葬朝東山。5子大珪大玉大寶大璧大球第5子大球嫡傳
98世發 (24世發) 沈大球 1574年五月二十三日-1638年九月初七日,壽65歲。 明萬曆崇禎年間 字益州,好施與建橋樑,創造宗祠,載縣誌人物傳,配徐氏御史勿菴惺公孫女(1574年九月十九日-1665年八月初四日,壽92歲),葬雄山。4子邦達邦通邦選邦道第2子邦通嫡傳,側1子邦遇2女。
99世商 (25世商) 沈邦通 1606年正月十五日-1681年二月初十日未時,壽76歲。 明萬曆康熙年間 字青來,兩舉郡大賓助魯藩餉,封總兵官,承先志,創沈氏大宗祠,建益秀橋於芙蕖之東,又建泰來橋於大義鄉,事跡載縣誌有傳,配漏氏,敕封夫人(1605年十二月初七日-1651年七月初一日酉時,壽47歲),4子以祗(ZHI1)以祺以礽(RENG2)以祄(XIE4)第3子以礽嫡傳;繼陳氏,敕封夫人(1604年正月十九日-1670年二月二十四日酉時,壽67歲);側室王氏。葬樗(CHU1)里許家灣側葬陸家園。 長子以祗誥贈奉政大夫,主修沈氏宗祠宗譜,與毛奇齡周恭政為友。
100世湯( 26世湯) 沈以礽 生正月十九日-卒十一月二十七日,年代不詳 字紹臣,郡庠生,輪大宗祠屋基四間生,配施氏(生十月十五日-卒四月十八日),繼室張氏,3子士龍士鳳士鵬第3子士鵬嫡傳
101世坐 (27世坐) 沈士鵬 生四月二十四日午時-卒九月初六日,年代不詳 字在南,敕贈修職佐郎生,配任氏(生九月十八日-卒十一月初七日),敕封太孺人,葬顧家盪念畝灘, 3子元鏞元烓元鑣第2子元烓嫡傳
102世朝 (28世朝) 沈元烓 生九月十一日-卒七月十九日,年代不詳 Wei1 字薪芝,號完璞,七歲貢生,任湖州府武康縣訓導輪宗祠料生,配蔡氏(生四月初八-卒四月二十七),側室葉氏(生七月初七-卒十二月三十),葬小埂湖,1子蘇廷
103世問 (29世問) 沈蘇廷 生正月初一-卒十一月二十六日,年代不詳 字羽宸,邑庠生,配韓氏(生六月十八日-卒十一月二十六日,年代不詳),2子第2子無稽第1子祖修嫡傳
104世道 (30世道) 沈祖修 1751年九月二十七日子時-1805年十一月初六日子時,壽55歲。 清乾隆嘉慶年間 又名益,字書度,邑庠生,配黃氏(1757年十月二十七日-182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日未時,壽66歲),葬後山,2子仰曾耀曾2女第2子耀曾嫡傳 仰曾(字錦山(1791年二月十八日-1816年正月初八日,壽26歲),葬後山無子)
105世垂 (31世垂) 沈耀曾 蘭溪派始祖 1795年八月二十日辰時-1845年六月十三日未時,壽51歲 清乾隆道光年間 字泉源,配俞氏(1805年七月初一日寅時-1874年六月初四日午時,壽70歲),葬網巾邊,3子繼祿繼慶繼仁2女(大兒出繼仰曾又孫子回繼)第1子繼祿嫡傳。 繼慶(字吉堂(1831年二月初二日亥時~1850年十一月初一日子時,壽20歲),配王氏節孝,蒙旌,載節孝(1824年八月十四日~1885年七月二十五日申時,壽62歲),葬網巾邊,無子天森兼祧。) 繼仁(字秀潮(1844年三月二十日未時-?),配徐氏,居保定。)
106世拱 (32世拱) 沈繼祿 1827年閏五月二十五戌時~1856年正月二十日,壽30歲 清道光鹹豐年間 字福堂,號榮亭,出繼伯父仰曾,配韓氏節孝,蒙旌載節孝(1826年九月初三日卯時~1887年五月二十九日丑時,壽62歲),葬網巾邊,1子天森。
107世平 (33世平) 沈天森 1849年農曆八月廿一-? 清道光光緒年間 國學生,赴蘭溪商米行錢莊,歸葬衙前紫竹庵,配童氏(1849年三月二十七~1893年九月初二,壽44歲),2子爾鏞爾鈿2女第1子爾鏞嫡傳。兼祧副室徐氏(1872年三月二十四日亥時~?),1子即第3子爾鈞出繼慶孫。 爾鈿(1887年八月二十七日未時~?) 爾鈞(1892年閏六月初六午時~?)
108世章 (34世章) 沈鑒卿(爾鏞) 蘭溪派始遷祖 188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子時-? 清末民國年間 隨父在蘭溪做米行、開錢莊,遷居蘭溪北關,因日本侵略轟炸資產全失,避禍至金山頭,並老死此地。6子利時利生利和利仁利民利星2女。
109世愛 (35世愛) 2沈利生 (3子躍進、躍光、躍輝) 沈利星(仁傑) 有1子斌2女。
110世育 (36世育)躍輝(1子彬) 斌(1子宜國)。
111世黎 (37世黎) 沈彬 宜國
112世首 (38世首) 未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