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鴻明

姜鴻明

姜鴻明,博士,研究員,1961年4月生於山東萊西,1979年9月考入萊陽農學院(後更名為青島農業大學),現為煙臺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自1983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小麥遺傳育種工作,先後主持和參與育成小麥新品種10個,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得省市科技成果獎8項。

基本信息

人物檔案

姜鴻明,博士,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小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煙臺市傑出人才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從事小麥育種工作28年,先後獲得科技成果獎12項,帶領團隊選育小麥新品種12個,獲得專利權7項。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榮獲煙臺市科學技術最高獎。

人物簡介

潛心育種揚風帆 “菸農”麥穗遍地香

——記煙臺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姜鴻明

本刊編輯部

姜鴻明 姜鴻明

早在山東農業大學讀研究生時的姜鴻明就十分關注小麥育種工作。當時他注意到,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廣泛,產量很高,但品質卻始終上不去,每年需從國外進口優質麵包小麥800~1000萬噸。這一現實,讓眾多小麥育種專家尷尬不已。姜鴻明在尷尬的同時,也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突破國產小麥高產不優質這一難題!經過12年潛心培育,最終育成了優質、高產、廣適性強筋小麥新品種――菸農19號。該品種自2001年審定後,現已在魯、蘇、晉、冀、皖、豫、京、遼、陝、新等省市大面積推廣,推廣面積連續三年名列全國前二、三位,2006年上升到第一位。2004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小麥主導品種,被科技部列入“2005年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

姜鴻明主持選育的優質、抗旱小麥良種菸農21號和早熟、高產小麥良種菸農22號2002年同時通過山東省審定,菸農21號2004年又通過了國家審定。菸農21號2005年獲得了國家小麥新品種後補助,2006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選育的抗旱、廣適性小麥魯麥21號,曾成為山東省年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年推廣面積近2000萬畝。抗旱優質小麥品種菸農18、魯麥13,高產小麥品種菸農23、菸農24、煙2415均已通過省級審定,正在我國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套用。育成品種累計推廣面積2億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近120億元。

近年來,我國實施品種權轉讓制度,菸農19、菸農21等小麥良種受到魯、蘇、皖、豫、冀等省市種子部門的高度重視,主動要求購買品種權使用權。僅2004~2006三年品種轉讓費就達280萬元,選育的小麥良種在黃淮麥區得到廣大農民的青睞,直接提升了煙臺市農科院“煙星”品牌在這些地區的地位,成為黃淮麥區農民心目中的著名良種品牌。

姜鴻明作為山東省3位首席專家之一主持承擔了多項國家、部委和省級重點課題:如國家“十五”攻關“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山東省小麥玉米兩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膠東半島小麥玉米超高產節本增效技術模式”研究;“小麥新品種選育及繁育技術研究”等國家“863”計畫研究課題;科技部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優質強筋小麥菸農19生產技術體系試驗示範”;農業部的農業科技跨越計畫項目“菸農18弱筋小麥新品種生產技術體系試驗示範”;國家發改委的國家大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育種科研體系建設項目;山東省計委下達的“小麥抗白粉病基因工程育種”;山東省科委(科技廳)下達的“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加速粒子誘變育種技術研究”等重大科技攻關課題。

他對小麥品質育種、高產、超高產育種和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發表了多篇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學術論文,多次獲國家、省、市優秀論文獎。參與編寫了《冬小麥種質創新與評價利用》、《品種·環境·措施與小麥品質》、《高效農副產品指南》等著作3部。

斐然的成績獲得了應有的榮譽,姜鴻明同志先後於1999年獲得中共煙臺市委組織部、煙臺市人事局等授予的“煙臺市學科(技術)帶頭人”等稱號;2002年山東省農業廳授予的“山東省十大傑出科技創新工作者”;2004年獲得煙臺市委、煙臺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煙臺市優秀人才”;2005年獲得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總工會授予的“山東省職工創新能手”、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他曾連續多年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多次獲得“煙臺市農業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多次獲得煙臺市農業局嘉獎獎勵,並多次榮立三等功。

選自《農業科技通訊》2007年第7期

育種夢想

懷揣育種報國夢想,他毅然選擇了小麥育種之路

一米七的身高,體重45公斤,如果這是一名女子,定然讓人想到T台上骨感動人的名模,而如果這是一名年已5旬的男子,又會是什麼樣子?“遠看像農民,近看更像農民,仔細一問是搞小麥育種的”,是一直以來同事們對姜鴻明的評價。

早春4月的一天,記者在煙臺市農科院見到了姜鴻明。在試驗田成片的麥浪中,他正帶著徒弟全神貫注觀察小麥的特徵特性。這項工作,他已經整整幹了28個年頭,雖然把人生耗在這麥田裡,他卻仍對這麥苗“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1983年,姜鴻明從萊陽農學院本科畢業,懷揣育種報國夢想,進入煙臺農科院從事小麥育種。轉眼過去28個年頭,他已經成了農科院第一個碩士,又成了第一個博士,國家、省級大獎紛至沓來,而他的個人簡歷上,工作經歷一欄,仍是“煙臺農科院”簡短几個字,一家三口住的房子,也還是只有煙臺市福山區芝陽山腳下那70多個平方,他的名字,卻早已響徹黃淮大地。很多糧農,都想著有朝一日能親眼看看這個選育出“菸農19”小麥品種,讓他們實現增產增收夢想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神奇人物。

煙臺市農科院科技成果開發中心主任黃代峰記得,2005年的一天,他和姜鴻明一起去聊城考察小麥生長情況。小麥長勢喜人,遇到的幾位農民也都喜不自勝,以選種“姜鴻明博士的麥種”為傲,末了感嘆一句“真想親眼看看姜鴻明博士長啥樣,當面感謝他為農民選出了好種子”。當黃代峰介紹說身邊這位同志就是姜鴻明時,幾位農民張大嘴巴愣在那裡,繼而擁上來爭相握手,“原來就是你呀!”千恩萬謝一番,回過身,他們說“原來也是個農民”,對姜鴻明卻更熱情了,他們覺得姜鴻明是自己人。

沒法不像農民啊,因為他幹的比農民還辛苦。農民還有個農忙農閒呢,而他卻28年始終如一忙碌在田間和實驗室,變化的只是從最初跟在恩師身後,到如今徒弟跟在他身後。

姜鴻明說,他永遠記得進入農科院第一天,院裡的老專家、恩師徐沛然對他說,“搞小麥育種就要經常和小麥對話交流,培養感情。”他把這句話深深地記在了心裡。

於是,早春三月,乍暖還寒,他一頭扎進試驗田,從小麥的起身拔節、幼苗生長到抽穗、開花、收穫,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地里,除了觀察群體大小、抗凍性、抗病性、抗蟲性、抗旱性、抗倒伏能力,還要觀察葉型、株型、穗型。三伏天,在田裡去雄蕊,一蹲就是近10多個小時;三九天,寒冬臘月,要去地里看小麥耐寒情況……

人生短短几個秋,憑著這樣一種對土地、對小麥深厚的情感,姜鴻明從“小姜”變成了“老薑”。豐收的喜悅也接踵而來,2001年以來,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菸農19”、極早熟新品種“菸農22”、抗旱新品種“菸農21”、“菸農0428”相繼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並在全國推廣種植。

“對育種專家來說,還有哪一種喜悅,能比自己培育出來的種子被千千萬萬個農民滿懷信心與希望種在地里,更加令人心潮澎湃!”姜鴻明說,每次在黃淮麥區,看到大片的麥田裡都是自己培育的小麥品種在隨風起舞,他內心的喜悅與激動,都無以言表。

種子情懷

後半生他要在農科院的小麥試驗田繼續播種,為了大地的豐收默默奉獻

種子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極其重要。對國家競爭而言,主要農產品是可以武器化的。所以基辛格說,“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行進在育種這條道路上,姜鴻明對自己的奮鬥目標異常清楚和堅定。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廣泛,產量極高,但品質卻始終上不去,每年需從國外進口優質麵包小麥800?1000萬噸。這一現實,讓眾多小麥育種專家尷尬不已。1990年,正在山東農業大學讀研究生的姜鴻明,決定著手培育優質小麥新品種。

一般來說,一個小麥新品種要經過6?7代,遺傳基礎才會比較純正。“菸農19”經過了6代,遺傳基礎才趨於穩定。6年間,姜鴻明在試驗田裡一泡就是十幾個小時,從上萬株小麥群體中,優中選優,篩選出符合育種目標的再進行培育。1998年,“菸農19”參加山東省為期4年的區域種植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菸農19”號小麥品質優良,產量高,並且適應於各種土壤種植。

“育種關鍵是田間功夫,坐在辦公室是肯定育不出好品種的。”姜鴻明說。為了解一個小麥品系的生長規律和優缺點,在關鍵時期,他幾乎整日整日的泡在麥田裡,迎著晨曦第一縷陽光而出,披著夕陽最後一縷彩霞而歸。

付出總有回報。2001年開始,耗費12年心血的“菸農19”連續10年被農業部確定為重點推廣種植的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2005年又被農業部確定為農業主導品種,被科技部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短短几年間,“菸農19”已在整個黃淮冬麥區推廣種植,成為山東、江蘇、安徽、山西等省的主栽品種,並已輻射推廣到河南、河北、陝西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目前累計推廣面積達1億2千萬畝,2006年已成為我國年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質小麥新品種,躍居全國第一。

“菸農19”選育成功,對姜鴻明產生了很大震動。他開始鎖定更高的目標,追求新的跨越。

圍繞小麥育種,姜鴻明深入研究高產、優質與廣適性有機結合的可行性辦法,進一步改良品種使之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他選育的抗旱、廣適性小麥“菸農21號”,正在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套用。這些年,“菸農”系列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160多億元,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此,他先後獲得科技成果獎12項,帶領團隊創新小麥品種12個,獲得專利權7項。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煙臺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煙臺市傑出人才、煙臺市十大科技領軍人才等榮譽和稱號,紛紛向他走來。

然而,鮮花和掌聲過後,人們發現聚光燈下根本不見姜鴻明的蹤影,他一轉身又鑽進了麥田,進入種子的世界,榮譽、鮮花、掌聲,所有璀璨炫目的光環,與他無關。2005年,國內某農業大學以年薪20萬、無償提供300多平米的住宅為條件邀請姜鴻明加盟,他婉言謝絕。

獻身事業、矢志不渝,面對眾人驚訝的目光,他說選擇育種是自己一生的選擇,後半生他要在農科院的小麥試驗田繼續播種,為了大地的豐收默默奉獻。

金色人生

他曾立志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浪費時間,不荒廢學業,如今他做到了

奉獻,意味著付出。

煙臺市農科院院長董銳說姜鴻明“心裡只有小麥,對小麥比孩子還珍貴”。

而提起孩子,姜鴻明的眼睛紅了,眼眶一片濕潤。他低聲說,女兒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立堅強,目前正在北京郵電大學碩博連讀,這是他身為父親最感欣慰的。為什麼獨立?又為什麼堅強?妻子姜紅訴說起來滿是辛酸。這么多年來,她對姜鴻明一直是又怨又愛,從開始,到現在。

1985年她和姜鴻明結婚,第三年有了女兒慧慧,但姜鴻明一門心思放在麥田裡,“家就是高級旅館”,女兒經常是天亮睜開眼找“爸爸呢?”“早走了!”晚上睡覺時,爸爸還沒回來。有時姜鴻明出差幾天,回來不進家門就一頭扎進麥田,姜紅都不知道丈夫行蹤,打電話一問才知道“回來了,在麥田裡”。1989年,姜鴻明離家讀研究生,三年中每一封家書,都是跟種子有關,提醒姜紅該澆水了,該收麥子了,種子要用手搓,放到紙信封里保存……滿紙種子情,不見兒女情長,不見父女情深。

姜紅有時也發牢騷,質問丈夫“你還知道有個家嗎!”但多數時候,這個農科院老職工的女兒選擇了默默承受。一個人操持家事,操辦家務,不讓姜鴻明半點分心。姜鴻明讀完碩士讀博士,成了農科院學歷最高的人,一項項成就令人欣喜,女兒慧慧也聰明好學,成績突出,很多人認為,女兒的好成績是父親姜鴻明指導的結果,姜紅卻清楚,姜鴻明一心撲在工作上,孩子的學習從未輔導過哪怕半分鐘,慧慧學英語時,拿著書想請教父親,父親卻埋頭選種一呼三不應,女兒氣得流淚,“我發誓再也不問爸爸!”

如今,二十多年了,夫妻之情早已化成親情,父女之情從敵對變成了理解。對妻子,姜鴻明心存感激,“如果不是她,事業不會這么順!”對女兒,姜鴻明一直有著深深的、不可彌補的遺憾。

他讀研究生第一年,女兒慧慧已經兩歲,上託兒所。那天,他好不容易擠時間想去託兒所接女兒回家,女兒卻像看到陌生人一樣,瞪著兩隻驚恐的眼睛無辜地看著他,身子一個勁往後退,直到老師說了好幾遍“慧慧,這是你爸爸呀”,女兒才“哇”地一聲,撲到姜鴻明懷裡。抱著女兒回到家,姜鴻明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想想女兒,想想女兒方才的驚恐,這個視小麥為生命的男人忍不住嚎啕大哭。

回首人生路,姜鴻明說,工作之初他曾立志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浪費時間,不荒廢學業,如今他做到了,這是最讓自己欣慰和滿足的,然而唯一遺憾的是對家庭來說,自己絕不是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但是如果從頭再來,他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選擇育種,“這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熱愛和生命的選擇!”

麥田,是他一生的守望。

“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形勢下,科研目標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姜鴻明說,就目前我國人多耕地少的國情,提高小麥單產將一直是我國小麥育種的首要任務。記錄顯示,目前我國小麥畝產最高記錄為789.9公斤,為此,姜鴻明說,他的目標是培育單產突破800公斤的“超級小麥”。

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在那綠油油的麥田裡,已然升騰起不變的執著和新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