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華

姜義華

姜義華,男,1939年2月生,江蘇揚州人。復旦大學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當代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姜義華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史學理論及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為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博士點首席導師,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導師。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一孫中山思想發微》《百年蹣跚一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章炳麟評傳》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姜義華 姜義華

姜義華,男,1939年2月出生,江蘇揚州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同年在復旦大學歷史系任職,1979年為講師,1982年副教授,1985年教授。1986年以來,歷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六、七、八、九屆常委,上海歷史學會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副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日本早稻田大學。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思想文化史,兼及史學理論、近代中外關係史、中國現代化理論與實踐。

研究核心

姜義華教授照片 姜義華教授照片

在歷史認識論方面,提出歷史認識是主體(歷史學家)、客體(歷史實際) 與中介(歷史資料)三極思維的理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架構方面,提出農民運動與現代化運動並行的二元運動模式。在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方面,倡導“新理性主義”,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礪相長,個體化精神與整體化精神相礪相長,戡天役物精神和與自然諧適的精神相礪相長,世界化精神與本土化精神相礪相長。

人物觀點

1.討論道路、理論、制度“三個自信”與經濟學“學科創新”,首先要回答,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內容應如何展開?如何處理多樣性和普遍性的關係?我們現在的理論經濟學,實際上是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產生以後逐步形成的,後來,以資本為核心的市場經濟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但他反覆強調將英國的模式套用於其他國家很困難。馬克思之後的經濟學也是這樣,都無法迴避發展多樣性問題。我們基本上是將近代以來以英國或歐洲為核心形成的價值觀當成普世價值,實際上近一兩百年來許多西方學者已對西方文明本身多次做了相當深刻的反思,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近代以來,我們基本上是用西方的價值觀,後來又一度用蘇聯的價值觀來衡定是非曲直,直到現在,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經濟學領域,很多人還這么做。我們要樹立“三個自信”,需要找到自信的根基。對中華文明有沒有自信?為什麼只有我們這個文明一直延續了五千年?中華文明有沒有值得肯定、繼承、發揚光大的東西?中華文明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這些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從文明角度,既重視它的歷史性又重視它的同時性,在對世界眾多文明綜合比較的基礎上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要建立“中國經濟學”,首先要有這點覺悟。

2.比較其他文明,中華文明一個根本性特點,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財富和社會政治權力在不斷流動,而且是制度化流動。在建立中國自己的經濟學時,不能不注意這一特徵。具體說,第一,中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動性。這是中華文明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動力。我們沒有固定不變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異的,但這個差異都可以經過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變。孫中山過去講中國沒有階級,指的是沒有希臘、羅馬式的奴隸制度,沒有印度那種種姓制度,沒有近代西方那種社會兩分化的階級對立。回過頭講,階級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到每個人、家庭、地區,人們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斷變動,而且有制度性保證。這個變動是可控的,當變動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會危機就產生了,這非常重要。第二,是財富的流動性。“商鞅變法”後,土地可以買賣,土地一直在流動中,有制度性保證,包括民間習慣。土地流動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維持理性發展的最根本財富。一定要研究土地流動的規律性。第三就是資本的流動。近30年,充分承認資本的流動、勞動的流動的歷史必要性和必然性,努力為這一流動提供制度化保障、制度化的有效控制,我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這個有關。財富的流動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包括成為財富一部分的知識本身,它的普及、提升,不僅有助於財富制度化流動,而且有助於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動。還有權力的流動,權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開放,是否能夠真正成為公權力,不僅是政治問題,也是經濟、社會、文化問題。在建立中國自己的經濟學時,必須同時將這一點包含進去。

近年學術活動

近十多年來,十餘次應邀赴日、美、歐、香港、澳門、台灣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與講學。1995年9月應邀在日內瓦第35屆國際論壇上就中國正在進行的和平革命作主題報告,是該論壇成立50年來第二位應邀參加的中國學者。

眾多著作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吳玉章獎、孫中山基金會獎。

個人作品

專著

《史學導論》《章太炎》《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評傳》《大道之行——孫中山思想發微》《理性缺位的啟蒙》《百年蟎跚——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新譯禮記讀本》《沙俄侵華史》《現代性:中國重撰》。

合著

《史學導論》《沙俄侵華史》《中國革命史教程》等。

策劃百卷本《中華文化通志》,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編

《中華文化通志》《康有為全集》《胡適學術文集》《孔於一周秦漢晉文獻集編》《章太炎選集》《章太炎全集》《瞿秋白文集》《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瞿秋白文集》《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港台和海外學者論中國文化》《港台和海外學者論近代中國文化》《港台和海外學者論傳統文化和近代化》《社會科學爭鳴大觀歷史卷》《中國近代名家著作選粹毛澤東卷》《毛澤東著作集》、《史魂——上海十大史學家》《中華文化讀本》《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歷史學卷》《中國通史教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