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職稱: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職務: 法律史研究所副所長
社會兼職: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員
中國政法大學監獄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要講授課程: 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
外語語種: 英語
社會兼職
中國法律思想史專業委員會理事
北京市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政法大學監獄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員
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研究員
法制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司法理念與司法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員
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成員
東亞律令法研究中心成員
常務理事
中國政法大學監獄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員
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研究員
法制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司法理念與司法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員
監獄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司法理念與司法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員
法制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員
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
中國監獄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員
中國政法大學監獄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代表作及獲獎情況
《中國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視》
《兩宋法制通論·法律思想》
《略論西漢對人身犯罪的預防與懲治》
2001至2002年度,獲“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學獎”
法學院“教學科研貢獻獎”
2002年,被評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二十周年優秀教師
2003年獲法學院“教學貢獻獎”
2004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九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三等獎
2005年獲法學院“教學貢獻獎”
2006年,獲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學獎
學術觀點
1、關於中國古代的死刑。死刑首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次才是一種法律現象;中國古代的死刑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塑造出來的,只有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觀照,才有可能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死刑的起源、種類、裁量、執行、廢除等問題得到更準確、更深層次的闡釋。
代表作:《中國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視》,載《中國監獄文化的傳統與現代文明》,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關於中國傳統刑法思想。中國傳統的刑法思想源遠流長,就其發展的一般趨向而言,與西方同樣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演變過程,終於使近代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適應——逐步得以確立。中國傳統的刑法思想內涵豐富,就其具體內容而言,又在許多方面與西方迥然相異,如在犯罪本體方面重視對犯罪人主觀惡性的考察、在刑罰本體方面強調刑罰的預防犯罪功能、在罪刑關係方面突出宗法倫理綱常的影響等,從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代表作:《刑法思想的研究》,載《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關於中國“五刑”的語義。從傳說中的上古時期直至當代,中國刑罰體系中的主刑數目均為五種,形成了獨特的“五刑”現象,體現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有些相同的刑名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其語義並不相同,這是我們在理解刑名的確切含義時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代表作:《“五刑”語義的歷史流變》,載《修辭學習》,2006年第4期。
科研項目
《中國古代刑罰的文化透視》,主持人,2004年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
《中國近代刑罰改革的文化透視》,主持人,2004年法務部科研項目
《邪教犯罪、恐怖犯罪研究》,參與人,2005年教育部研究課題
《〈大清律例根原〉點校》,參與人,2006年國家清史工程項目
《中國傳統法律意識與“和諧”理想》,參與人,2006年教育部“211”研究課題
科研成果
教材與專著類
《中國古代邪教與恐怖犯罪問題研究》(參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10月
《中國法律思想史》(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兩宋法制通論》(參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5月
論文類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恢復性司法理念的內在關係》(與人合作),《法律文化研究》第二卷,2006年
《“五刑”語義的歷史流變》,《修辭學習》,2006年第4期
《中國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視》,《中國監獄文化的傳統與現代文明》,法律出版社版,2006年
《恢復性司法理念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內在關係》,法律文化研究,2006年第2輯
《中國傳統法的再認識》,檢察日報,2005年6月
《試論沈家本對漢代法律的研究》,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05年1月
《略論西漢控制犯罪的理論對策》,政法論壇,2003年4月
《略論西漢對人身犯罪的預防與懲治》,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