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期從事磁性功能材料物理的研究。
1981年12月至1982年12月,赴日本東京大學留學。日本導師山中俊一教授。留學期間共完成了"垂直磁記錄鋇鐵氧體薄膜材料"和"超硬耐高溫TiNx薄膜的生長及物性"兩項研究課題。其間發表了題為《對向タ?グット式スパッタ法によるBa?フエライト膜のバイアス效果》和《對向タ?グット式反應スパッタ法によるTiN膜の作制》兩篇論文。
1987年應東京工業大學工學部電子物理學科直江正彥教授邀請赴該校講學交流一個月。其間還參加了“中國高校科技訪英團”(成員)赴英國考察大學科學園,並去多個學校進行學術交流。還先後赴日本、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波蘭和韓國等講學、學術交流活動。回國後組織創建了天津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點學科與其他學科一起創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先後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博士後和來自歐洲、亞洲的博士後和研究生在內的60餘名。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研究項目,發表了學術論文120餘篇。由四項科研成果獲獎,即“Mn-Zn鐵氧體單晶生長與套用”獲“中國科學大會獎”、“多功能新型薄膜濺射裝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高溫高氧壓鐵氧體單晶爐的設計與製造"獲"天津市人民政府重要成果一等獎”、“新型鐵基磁性薄膜的結構與磁性”獲“天津市進步自然科學二等獎”等。還以“創建新型博士生公共課程的探索”探索教學改革成果獲得了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另外還獲得了香港柏寧墩(中國)教育基金會第二屆儒子牛金球獎等。並被評為1994年度天津市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其主要成就
1)率先創製出新型製備薄膜和承受十個氧壓的尖晶石鐵氧體單晶爐兩類新裝置,兩項成果分別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兩項技術已被國家磁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套用磁學研究所等十一個單位採用。形成磁性功能材料系統的研究體系;2)提出Fe-N 梯度薄膜新構想,並用對向靶濺射法製備出Ms比鐵高34%的Fe16N2及抗磨損耐蝕性的Fe2N等多相化合物組成的梯度薄膜,為探索超高密度磁記錄頭材料開闢出新徑;3)在國際上推進了Fe16N2化合物研究中兩個懸而未決科學問題的解決,即發現其中有不同Ms值的兩種微結構,解釋了同一化合物中Ms值眾說紛紜的難題、提出解決該化合物亞穩相的新思路,並制出了(Fe,Ti)16N2穩定相的三元化合物,使其有了使用價值,引起國際同行關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3篇,均被SCI收錄,他引47篇次,1999年獲得了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4)率先研究出視頻磁頭用錳鋅鐵氧體大單晶(2.5kg)和設計出獨特的磁單晶生長裝置,使我國成為國際上除日本外兩個能製備該單晶的國家之一,該技術成果被國家選為對波蘭交流項目,為祖國贏得了聲譽,其中兩項成果分別獲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5)在完成抗核爆X射線彈頭加固項目成果後得到國防部門專家驗收組“澄清了不少概念,提出新的抗X射線複合膜物理模型,設計了新的技術實施方案”的評價,發表學術論文34篇,被SCI收錄17篇,他人引用15篇次,獲得2002年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6)發現含Bi鐵磁非晶中兩種結構弛豫現象等。總之,他系統地研究了與磁(光)信息存儲相關的新型磁性晶體和薄膜材料,並在國際上率先研製出兩種新設備已被十一個單位採用,使其材料研究體系獨具特色;有六項成果分別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獎勵;一項成果與波蘭交流和轉讓;完成一個國防預研項目(科技研究報告I、II);此外還獲得了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和香港柏寧頓教育金球獎.發表論文167篇,其中在JAP、JP等國外影響因子較大的刊物發表論文83篇,《SCI》收錄85篇,被引用121篇次,其中他引83篇次;在《中國科學》等國內刊物發表論文84篇。多次被邀請赴外講學與學術交流。
社會評價
98年被國際同行推選為“99年國際套用磁學會議”程式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國際磁性材料物理討論會”學術委員、第三、四屆全國磁性薄膜和納米磁學會議學術委員會成員等。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材料II)成員,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被聘為華僑大學和西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客座教授等。組織創建了天津大學材料物理博士點和博士後站.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碩士生71名(外籍5名)。被評為94年度天津市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