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因果論

累積因果論

累積因果論是邁達爾對梯度發展的效應做了大量研究提出的著名理論。他認為梯度發展中同時起作用的有3種效應,即極化效應、擴展效應和回程效應,它們共同制約著地區生產分布的集中與分散狀況。極化效應的作用結果會使生產進一步向條件好的高梯度地區集中;擴散效應會促使生產向其周圍的低梯度地區擴散;回程效應的作用則是削弱低梯度地區,促使高梯度地區進一步發展。

組成要素

累積因果論累積因果論
極化效應
邁達爾認為一個地區只要它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超過了起飛階段,就會具有一種自我發展的能力,可以不斷地積累有利因素,為自己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在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下,發達地區越富,則落後地區越窮,造成了兩極分化。其形成的原因有:①經濟發達的高梯度地區在經濟發展中積累了巨大優勢,如強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訊系統、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越的生產協作條件、雄厚的資本和集中的消費市場,再加上技術進步、工業布局指向性的變化(由原材料指向轉變為消費區指向或技術指向),更進一步突出了發達地區的優勢;②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從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中獲得利益,從而提高了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③乘數效應進一步促使生產分布的極化。由於產業集聚,勢必要求一些為它服務的生產性及非生產性服務業在該地區相應發展,這就引起了該地區人口的增長,而人口的增長又推動了服務行業的加速發展。這種乘數效應一輪又一輪地作用,進一步推動了兩極分化。

擴展效應

極化效應的對偶效應是擴展效應。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梯度的上升,就會產生對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擴展效應主要表現在:①使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的初級產品、初級產業發展。隨著高梯度地區的發展將會擴大對經濟不發達低梯度地區的原材料與初級產品的購買量,如果區域間產業結構形成了投入產出相互銜接的互補型關係,高梯度地區的產業為自己建立原材料與初級產品基地,常常會進行相應的投資與技術轉移。這種投資與轉移隨著高梯度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資本積累的充裕而增加。因此,高梯度地區產業的發展會促使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的相應發展。②產業變遷與轉移在動態發展中喪失比較效益或因過度集聚而不經濟的產業會逐步向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轉移,如:簡單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擴散。隨著高梯度地區的產業部門由創新階段演進為成熟和衰退階段,便由技術密集型轉為勞動密集型,並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產生所謂“外流”現象。③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發展。④高梯度地區稅收增加,國家通過稅收支持落後地區發展。⑤一些污染嚴重的產業“外流”或分散到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擴散效應首先在一些相對條件較好的交通線上或點上起作用,形成一批中小城鎮。它們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在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及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也會不斷擴大,甚至有形成新城市的可能(形成點一軸系統)。

回程效應

回程效應是擴散效應的對立物,是一種對擴散效應的負作用。主要表現在:①阻礙不發達地區的資本積累。在擴展效應的作用下,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投放了大量的資本,到期要還本付息或支付利潤。如果不發達地區末能改善投資環境,未能消化吸收轉移技術,這時就會有大量資本(本息)回流到發達地區。②人才流到發達地區,使不發達地區缺乏人才。③競爭能力無法與發達地區抗衡。但有些地區的擴展效應大於回程效應,就會獲得發展。

發展

累積因果論累積因果論

在區域全局的發展過程中,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可能從中獲得的發展機會歸根到底取決於“極化效應”“擴展效應”“回程效應”在該地區綜合作用的大小。一般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區域間的極化效應、回程效應遠遠大於擴展效應,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極化效應回程效應趨於下降,擴展效應則迅速增強。經過這一轉折點後,梯度轉移的淨效果將大於零並繼續加大,不發達地區從區域間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好處遠大於損失,自身發展開始加速,並使區域間差距隨之縮小。

是由於:

(1)發達的高梯度地區在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為自己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的同時,也為自己積累了制約因素,如:①集聚效益收益遞減。在經濟發展初期,由於集聚效益作用,發展勢頭向發達區域及區域內經濟中心集中,極化作用很強,但這種積累性集中不會無限制進行,因為無論是規模經濟還是外部經濟都有限度。一旦集中過度,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造成產業生產成本及區域經濟活動總成本的增加。這時無論是產業主體順應市場導向,還是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都會促使產業向外擴散。②地域範圍的有限性。發達地區的空間容量、環境容量和經濟容量是有限的,極化到一定程度後,進一步極化,就會導致城市病的產生。這兩方面的制約因素會削弱極化作用,增強擴展效應。

(2)在不發達區域的經濟準備期與發達區域經濟結構急劇變動期相對應時,極化作用最強;而發達區域進入成熟期,不發達區域經濟發展進入加速發展時,擴散效應最強,這也是為什麼梯度推移如圖4-1所示的原因。相對不發達地區梯度推移淨效果擴展效應梯度推移淨效果時間回程效應。

發展戰略

高梯度地區
高梯度地區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具有技術優勢,其特點是建立了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度發達的金融、信息、科研等第三產業為主體的高水平的產業結構。 高梯度地區必須防止產業結構老化而失去技術經濟優勢。預防產業結構老化的有效辦法是不斷創新、不斷調整、更新產業結構,建立新產業、新產品、新企業,以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同時要淘汰已經成熟和衰退的產業部門。如美國紐約曾淘汰了占優勢的傳統產業,如麵粉加工、肉類加工、紡織、皮革、鑄造等行業。 日本在其“走向世紀基本戰略”中,確定今後要縮小化纖。紡織服裝鋼鐵造船、一般機械製造等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集中力量發展徽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新興產業部門。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中的信息、金融、科技等行業。 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普遍採用的戰略是建立“新產業開發園區”,把科研、開發、生產結合為一個整體,加速創新過程,為創新安排市場、管理和技術方面的諮詢服務,幫助它們建立各種必要的協作關係,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美國在斯坦福工業園基礎上搞的“矽谷”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筑波科學城”。

累積因果論高速公路
中梯度蕭條區
蕭條區是過去曾經為經濟發達地區,現在衰落下來變成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保守,未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區域的主導產業變為處於成熟或衰退階段的傳統產業,經濟結構失去活力。 蕭條區的發展戰略是:充分利用本地區的科學文化發達、資金雄厚、工業基礎好的優勢,大力創造新產業部門和改造傳統部門,即改變地區陳舊的產業結構。如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曾經是紡織、皮革、製造業的經濟發達地區,由於長期不改造產業結構而淪為蕭條區。它們採取了下列幾項政策:①政府向新英格蘭地區投入大量科研與開發經費,將其科技力量與工業基礎引嚮導彈與空間工業,大力發展電子、計算機等新產業;②幫助該地區的紡織、製鞋、皮革等老產業部門向高檔產品方向發展,使其重新上升到產業壽命周期的創新階段;③對那些確實沒有可能通過扶植、改造而脫離傳統產業的部門,採取關停,或者轉移到外區。

低梯度地區
在這類地區的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初級產業等衰退部門。按照邁達爾的理論,低梯度地區要想擺脫貧困,不能單靠自身力量。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自力更生),需要國家財政支持,需要由外區引進技術和資金,採取一系列政策並制定周密的扶植計畫。 按照梯度推移理論,落後地區經濟起飛要循序漸進。它首先應該發展有較大優勢的初級產業(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產業),積蓄力量儘快接受從高梯度地區外溢的產業可依靠這些產業為地區的發展積累資金。同時依靠這些產業替代進口礦大出口,加速地區工業的集聚和城市化進程措養人才,為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低梯度地區向高梯度地區攀登需3個條件:①政治穩定;②重視科學文化教育;③要有一個遠見卓識的政府,要從人才與技術、政策與法律、組織機構、基礎設施、信息收集、資金準備等方面制定周密的發展計畫。

特點

反梯度推移理論認為現代技術轉移有兩個特點:其一,技術轉移按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轉移,這是常規的梯度推移;其二,以超越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推移,即落後地區可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實現生產力的跳躍式發展。因此,按現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進行的梯度推移順序,不一定就是引進先進技術和經濟開發的順序。這一順序,要由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可能來決定。只要經濟發展需要,又具備必要的條件,就可以引進先進技術,進行經濟開發,而不管這一地區處於哪個發展梯度。落後的低梯度地區,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直接引進採用世界最新技術,發展自己的高新技術,實行超越發展,然後向二級梯度、一級梯度地區進行反梯度推移。 這種反梯度推移,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也不乏其例,如落後的英國趕上並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相對落後的德國趕上並超過英國,以後又有相對落後的美國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德國。 在改革開放中,中國一些落後的中小城鎮,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很短時間內趕上和超過高梯度的大城市的實例也屢見不鮮。然而,人們認為反梯度推移既有其內在的特殊原因,又有其外在的客觀環境,有其必然性,但從區域經濟發展總體趨勢看,梯度推移順序仍是主體。

運用

累積因果論累積因果論
梯度推移理論被引入中國的總體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中。這種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無論在世界範圍內,還是在一國範圍內,經濟技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客觀上已形成一種技術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間推移。生產力的空間推移要從梯度的實際情況出發,首先讓有條件的高梯度地區引進、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然後逐步向處於二、三級梯度的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的發展,推移速度加快,也就可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 這一觀點引起了一些爭論,提出了一些新的空間推移理論,如反梯度推移式、跳躍式、混合式等,但多數學者認為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梯度推移方式。主要理論根據是:推移之所以能夠進行,一方面是因為擴散有其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願意進行;另一方面是由於接受地區存在著接受擴散的引力場,推移方向的選擇,主要看接受地區引力場的狀況。接受地區的引力場主要有勞動力場、資源場、區位場。對落後地區一般缺乏資金和技術,主要靠上述3個場的引入吸引高梯度地區的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擴散到本地區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