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清光緒年間建鎮,建國後設區,1957年撤區置鄉。1960年1月至1961年6月曾劃入揚中縣。東與揚中縣隔江相望,南、西接石橋鄉,北鄰大路鄉,總面積28.7平方公里,耕地22667畝,轄20個村民委員會,271個村民小組,8595戶,29612人。
具體情況
境內地平土肥,河港縱橫,江岸線30餘華里,自然條件優越。但在解放前,一遇洪水,良田即成澤國,1930—1949年共發生4次水災,損失巨大。建國後,加高加固江港主堤,新築兩道總長5500米退堤;新開河道11條,截彎取直疏浚舊河道;新建大型閘1座,通江涵閘36座,共挖土1128.34萬立方。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1台,小型拖拉機140台,灌溉動力機械499台,有效灌溉面積1.73萬畝。加之農田的基本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1985年糧食總產量1076.63萬公斤,年均畝產594公斤,水稻單產445公斤,同1981年與石橋分鄉時相比,分別增長22%、20%和52%。副業方面,年產繭1.76萬公斤,水果1.7萬公斤,還有養豬、養兔、養蜂、養蚌育珠、栽竹編織、種植藥材、培育蘑菇等,總收入達360餘萬元,占農副業總收入的40%以上。
鄉辦工業始於50年代,先後辦起了服裝、製鞋等8個工廠,以後幾經起落,至1985年,有印刷機械配件、無線電、光學、電鍍、皮件、五金配件等25個廠,總產值1291.73萬元。編織廠和竹柳廠的柳制工藝品,磨具玉器廠的玉雕工藝品,製鞋廠的皮鞋,遠銷美、日等國;1976年磨具玉器廠為北京科研所加工鏡片組裝成地層觀測儀,曾為建造毛主席紀念堂觀測地層結構之用;通用機械廠的拌和機、攪拌機,參加省鄉鎮企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赴京展覽,獲江蘇省主管局頒發的榮譽證書。村辦廠38個,總產值1402.22萬元,迎北村儀表器材廠的洗衣機定時器遠銷聯邦德國、巴基斯坦等國。個體工業總產值176.17萬元,全鄉工業創利252.1萬元。
1985年社會總產值4732.5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098.04萬元,農業總產值1126.89萬元(此三項為現行價,以下各鄉同)。收益分配人均424.6元。
1985年有中學4所,教師77人,學生1059人;國小25所,教師99人,學生3230人;鄉醫院2所,醫護人員35人,病床40張。過去境內血吸蟲病流行,患者眾多,1952—1985年共治療32150人次(含石橋鄉),治癒13849人。
鄉政府駐地姚橋鎮,宋末明初形成村落,解放前為縣內八大集鎮之一。
位於姚鎮港北沿的老街,長0.5公里,條石路面,後商業中心移至與南北街垂直相交的東西街,兩街均為碎石路面,1960年填河拓寬。1985年有全民商店10家,集體商店17家,個體商販57家,攤販48個。新建的室內貿易市場,內設門市部22個,攤販105人。鎮內有市縣鄉村辦工廠45個,有銀行、工商所、稅務所、郵電局、中國小、醫院、劇場等單位;交通便利,每天開往上海、南京、鎮江、常州等地客車有31個班次,往返揚中的渡船有9個班次。電訊設備大有改善,“長途電話”可與全國各地包括香港直接對話。名貴水產有刀魚、河豚、鮰魚、甲魚等,尤以河豚為珍品。具有特殊風味的紅燒羊肉、長魚湯,已列入中國名菜譜。鄉內北部三橋鎮,形成於30年代,原有南北向短街一條。1985年,除設供銷社外,有商業服務點10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