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明代即已經形成集鎮,相傳舊時有兄弟二人在此開設了兩個小店,一名仁和店,一名太和店。清代,因當地人姚締虞(?—1688)官至巡撫。姚締虞為官勤政有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為獎勵他,為其家族賜派24字,自締虞公起遵行:“承虞姚之正緒,立芳名於永世,誠為善以必昌,念前修其復志。”同年太和店被改稱為姚家集。
沿革
1984年為姚家集區,轄姚家集鎮、木里鄉、北門港鄉、仁和店鄉。1952年建姚家集區,1956年合併到蔡店區,1958年改紅蘇公社,1969年改姚家集公社,1984年恢復姚家集區。1986年撤區並鄉,為姚家集鎮。1996年,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5.8萬人,轄車站、大屋畈、柏葉、青聯、大城、聯界、帽子店、杜家唐、寨東、崇傑、八角門、牌樓、雙河、長沖、王家廟、茶廟、李集、北門、河畈、老爾山、諶家灣、竹林、八里、姚家集、沿河、畈張、仁和店、淳河、大陳、劉家變、臘梅山、石屋山、鄧咀、孟巷、仙姑寨、東河36個行政村。
2004年,鎮政府駐姚家集,人口58107人,面積143平方千米,轄姚集1個居委會和北門村、仁和、仙姑寨、臘梅、石橋、石屋山、王家廟、盛家灣、長沖、帽子、雙河、河畈、老爾山、大城、竹林、崇傑、淳河、大屋畈、李集、姚集、青聯、八里、沿河、杜塘、劉灣、鄧咀、車站、茶廟、樂河、聯界、柏葉、孟巷、畈張、寨東、八角門、牌樓36個行政村。2009年撤鎮改街道。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0116011:~001 111姚集居委會 ~200 112沿河村 ~201 112八角門村 ~202 112劉灣村 ~203 112姚集村 ~204 220車站村 ~205 220聯界村 ~206 220樂河村 ~207 220孟巷村 ~208 220鄧咀村 ~209 220茶廟村 ~210 220李集村 ~211 220大屋畈村 ~212 220淳河村 ~213 220竹林村 ~214 220北門村 ~215 220崇傑村 ~216 220仁和村 ~217 220石屋山村 ~218 220王家廟村 ~219 220盛家灣村 ~220 220青聯村 ~221 220柏葉村 ~222 220杜塘村 ~223 220八里村 ~224 220臘梅村 ~225 220石橋村 ~226 220仙姑寨村 ~227 220河畈村 ~228 220雙河村 ~229 220大城村 ~230 220畈張村 ~231 220老爾山村 ~232 220帽子村 ~233 220長沖村 ~234 220寨東村 ~235 220牌樓村
行政區劃
姚集、北門村、仁和、仙姑寨、臘梅、石橋、石屋山、王家廟、盛家灣、長沖、帽子、雙河、河畈、老爾山、大城、竹林、崇傑、淳河、大屋畈、李集、姚集、青聯、八里、沿河、杜塘、劉灣、鄧咀、車站、茶廟、樂河、聯界、柏葉、孟巷、畈張、寨東、八角門、牌樓。
歷史文化
在木蘭古門風景區召開的湖北省裴氏文化研究會暨《黃陂裴氏家乘大全》研討會透露,黃陂首次發現明代萬曆年間榜眼郎裴宗范傳略,且是河東宰相村後裔。木蘭古門位於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的姚家集街道境內,國家AAA級景區,總面積6000畝,距武漢中心城區約65公里,屬典型的山水石林景區。古門湖位於古門山西麓,湖面約800畝,半島眾多,其中最大半島面積約200畝。古門山景區內有大小瀑布十多處,其中最長的“三疊瀑”有約百餘米,最高的“百丈瀑”約高50米。古門山“太陽穀”,全長2500米,主要由百丈瀑、天河、天潭三大景段組成。
聽族長裴學恆說,民初編纂的裴氏宗譜已經找到。於是,裴高才前往姚集街李集村襯腰石裴高謙處,發現了所珍藏的民國九年(1920年)“永度堂”藏版《裴氏宗譜》。譜載,明萬曆十年(1580年),“太一公自江右遷籍來鄂,卜居安邑西寨四房灣(今屬紅安縣)”。該處仍有以“裴家田”命名的村子。傳至三世祖時,先祖覺得與四房灣隔河(灄水)相望之襯腰石(今屬黃陂姚集街道),地勢平坦,便於跑馬,於是長房裴士先遷居襯腰石,次房裴士宗居裴家灣(姚集),麼房裴士榮居王家田。裴太一傳到五世孫宗范(字新安),在黃陂二程書院十年苦讀之後,於明代末年蟾宮折桂,進士及第,中一甲三名榜眼郎;其弟宗德,雖然在功名上遜於兄,但在學識、氣節、品望上均超過其兄,並成為京官。被後學並稱為陂邑“二裴”。
自明代起,裴氏分布在黃陂城鄉東南西北,其中縣城所建的裴家巷,是黃陂城九街十八街之一。清代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地圖,有專頁紀事。從現存的譜牒來看,來陂最早的是蔡店的裴三世系,且以武著稱;功名最顯赫的則是姚集一支,即裴太一世系。據悉,“家乘”通過引經據典指出,黃陂乃至湖北裴氏均是河東“宰相村”(今山西聞喜裴柏村)裴陵的後裔。
民生工程
2011年,黃陂區姚家集街財政所圍繞街道中心工作,以科學發展面向企業,以優質服務面向農戶,以便捷高效面向社會,以勤勉守責面向自身,充分履行了一個山鄉財政所的職能,取得良好成效。
(一)以科學發展面向企業。努力培植稅源,為開通“綠色服務通道”,先後幫助武漢城發建設工程公司籌集流動資金1200萬元,為街道實現稅收任務奠定基礎。扶持建設蘆筍、蔬菜、油茶、茶葉及小龍蝦基地2萬畝,結合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將基地建成集養殖、旅遊、生態於一體的特色農林水產綜合基地。二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以市委書記駐點姚家集街道為契機,對街道全年可行性項目予以論證並及時上報爭取資金。爭取上級支農項目專項資金300餘萬元,完成改造機站6座,恢復動力3600KW,渠系改造8900米,改造攔河壩1座,恢復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5萬畝,項目惠及30多個村4.5萬人,新增農業產值400萬元。
(二)以優質服務面向農戶。認真做好全街水稻、小麥、花生、油菜等種植面積核實,做到宣傳、調查、登記、簽字、核實、複查、上機、匯總“八到位”,並張榜公示,同時拍攝影像圖片資料存檔,確保惠農政策落實。2011年,全街發放糧食直補75.9萬元,農資綜合直補331.4萬元,良種補貼86.3萬元。落實家電下鄉、機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刺激農村消費政策,兌付財政補貼資金407萬元,兌付率100%,取得“企業得市場,經濟得發展,農民得實惠,政府得民心”的良好經濟社會效益。
(三)以便捷高效面向社會。開展“從我做起,心繫民眾”活動,把服務好民眾的每件小事當作財政所每個幹部職工的大事,組建便民服務小組、主動上門開展真情服務,最佳化服務手段、完善服務措施、簡化辦事流程。在“一折通”存摺更正工作中,對存摺名與身份證不符的、需要一戶分為兩戶的,為了讓農戶能更快在農村商業銀行領到補貼款,財政所全體幹部職工下隊給服務對象辦理手續,統一予以更正,避免了民眾來回奔波。對遺失參合收據不能報銷住院費的,幹部職工進村入戶給服務對象及時辦理證明手續,讓他們能及時報銷醫療費,保障了民眾的基本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