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湖泊換名字

這兩座湖泊是黃河上游的大湖,也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在平面上,西湖像一隻老母雞,東湖像一隻大匏瓜。兩湖之間有措哇尕澤聖山。

1978年8月17日至22日,有41位專家在青海省省會西寧市召開科學討論會。他們來自國家測繪總局、中國地名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等28個單位。討論兩個問題,其中之一是把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的兩座淡水湖(當時的地圖上,西邊的那座叫鄂陵湖,東邊的那座叫扎陵湖)的名字慎重地互相調換一下。

這裡是唐蕃古道的中繼點,是藏王松贊乾布喜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地方。來自巴顏喀拉山的淙淙溪水匯入西湖(湖面海拔4293.2m,面積526km2,最深處13m,平均水深約9m,蓄水量46.7億m3)後,從東南迂迴曲折穿越莽莽草灘流入東湖(湖面海拔4268.7m,面積610km2 ,最深處31m,平均水深約18m,蓄水量107.6億m3),再從北邊流出。兩湖周圍水草豐美,牛羊成群,是重要的牧場;湖中漁產豐富,有七八種高原魚類(如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等)。這裡也是鳥的天堂,有10多種候鳥(如斑頭雁、玉帶海鷗、天鵝等)在此產卵育雛,快樂地生活。

在藏語裡,“鄂陵”是青藍色長湖的意思,“扎陵”則是灰白色長湖。可是,這些當時的名稱與兩湖的現實面貌大相逕庭:西湖首先接納上游來水,泥沙雜質在此沉澱下來,湖盆相對較淺——看起來湖水發白;東湖承接西湖流來的水,淤積極少,湖水清澈,較深,顯得湛藍深黑。名實不符,即現實應當是“扎西鄂東”。

為此,考察隊員們查勘湖水,深入訪問本地牧民,了解到多數人是按湖的實況稱呼湖名,而不是按地圖示明的那樣稱呼。再查閱相傳了300多年的文獻記載,也一直是“上紮下鄂”的意思。看來名稱確是搞錯了。

經過專家們過細地推敲,問題原來出在1937年四川陸地測量局的西北十萬分之一地形圖。它首先誤標為“鄂西扎東”。爾後,1953年4月亞光輿地學社根據《黃河河源勘查記》(1952年8月查勘)一文出版地圖,繼續“鄂西扎東”。以後就一直以訛傳訛。而農牧民們因為絕少查看地圖,所以仍舊使用著自己正確的稱呼,就不足為怪了。

後來,西寧會議的報告理所當然地獲得國務院肯定的批覆(1979年2月2日),同意“根據歷史記載和實地調查情況,恢復黃河上游兩個湖的歷史名稱,將現在的鄂陵湖更正為扎陵湖,扎陵湖更正為鄂陵湖。”歷史又回歸了自然。

近年,這裡陸續建起了象徵黃河之魂的“牛頭碑”,讚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香港回歸碑和澳門回歸碑,如今已成了三江源旅遊的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