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禪師

妙高禪師喟然長嘆道:“吾宿生負此山,吾償之,勿憂。 妙高禪師道:“禪也者,淨智妙圓,體本空寂。 最後妙高禪師總結道:“夫禪之與教,本一體也。

雲峰妙高禪師悟道因緣
慶元(今浙江龍泉縣)徑山雲峰妙高禪師,淨慈偃溪廣聞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溪人。祖上世以儒為業。其母阮氏生他時,夢見池上有嬰兒,合掌坐蓮花中,於是便伸手把那孩子抱在懷中,醒來之後,妙高禪師即落地。因此父母給他起名夢池。妙高禪師神彩秀徹,少時嗜書勤學,醉心內典,有出家志。父母不能奪其志,遂聽許出家,從吳中夢澤禪師受具足戒。之後,妙高禪師開始遊方參學,先後禮謁痴絕道沖(薦福道生禪師之法嗣,天童鹹傑禪師之法孫)、無準師範(破庵祖先禪師之法嗣)等禪德,最後投偃溪廣聞禪師座下。廣聞禪師是徑山浙翁如琰禪師之法嗣,佛照德光禪師之法孫。
初禮偃溪,妙高禪師即與廣聞禪師機語相契。廣聞禪師於是許他入室請益,令他充當藏司,負責管理藏經。
一日,廣聞禪師示眾云:“譬如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
妙高禪師一聽,豁然大悟,欣喜踴躍,說道:“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
廣聞禪師遂予印可。
妙高禪師出世後,一度住南興(今廣東肇慶)之大廬、江陰(今江蘇江陰)之勸忠等道場,後奉朝命移住蔣山十三年,座下徒眾五百餘人。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軍渡江,南宋王朝如大廈之將傾,蔣山道場亦遭受兵難。元兵手揮利刃,威脅妙高禪師,要他交出金銀財寶。妙高引頸就刃,說道:“欲殺即殺,吾頭非汝礪刀石”。其言辭鎮定,神情自若,了無怖畏,令元兵大受感動。元兵於是便叩首離去。後來元兵首領伯顏特地上山禮謁妙高禪師,並布施寺院一百頭牛,齋糧五百石。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380),妙高禪師又移住徑山。當時徑山道場剛遭火劫。妙高禪師到後,遂率眾戮力興建,不久即恢復舊觀。可是剛修好不久,第二年春天,寺院再一次在火劫中化為灰燼。一時全寺僧眾無不驚駭。
妙高禪師喟然長嘆道:“吾宿生負此山,吾償之,勿憂。憂諸人不解狗子無佛性耳。”妙高禪師的意思是說,寺院燒了,他不擔憂,可以重建;他擔憂的是大眾這一生修行不能開悟。
於是妙高禪師又率眾竭力營造,到至元二十九年(1392),才將寺院徹底修復完畢。在修復寺院期間,妙高禪師並沒有放鬆對大眾的鉗錘和接引,每天還是堅持晨夕唱道。因此,那個時候,儘管生活很艱苦,但是前來參學的人仍然絡繹不絕。
元朝早期,在中國佛教史上,禪教的關係一度比較緊張。大都(今北京)一帶不少教下沙門,肆意攻擊和誹謗禪宗,並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而禪門裡的一些大德,忌於皇上之威,都縮頸沉默,不敢出來抗爭。妙高禪師知道此事後,感嘆道:“此宗門大事,吾當忍事以爭之!”於是邀一兩個同伴,來到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帶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禪師等人論對。
世祖問:“禪以何為宗?”
妙高禪師道:“禪也者,淨智妙圓,體本空寂。”說完又解釋道:“非見聞覺知之所可知,非思慮分別之所能解。”
接下來忽必烈再三盤問,妙高大師追源溯流,緣詞說理,一一條分縷析。洋洋數千言,如長江千里清秋,如山泉汩汩而流,忽必烈聽了十分欣賞。
之後,以弘教著稱的仙林法師開始對妙高禪師進行問難,妙高禪師皆一一答之。
最後妙高禪師總結道:“夫禪之與教,本一體也。禪乃佛之心,教乃佛之語,因佛語而見佛心。譬之百川異流,同歸於海,到海則無異味。又如我萬萬歲皇帝,坐鎮江山,天下一統,四夷四蠻,隨方而至,必從順成門外而入,到得黃金殿上,親睹黃金麵皮,方謂到家。若是教家只依語言文字,未達玄旨,猶是順成門外人。又如禪家,未得徹證,未得頓悟,亦在順成門外,謂之到家,亦未可也。”
以仙林法師為首的教下之徒,被駁得理屈辭窮。從此以後,教禪之爭也就平息下來了。
至元三十年(1293),有人請妙高禪師講一講生平行履,妙高禪師笑道:“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說完,便奄然遷化。春秋七十五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