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聽妙高峰的老人說,妙高峰過去比現在高,它是被日本侵略軍投下的炸彈和炮彈炸矮的。日本人從1938至1944年中,四次瘋狂地進攻長沙,有三次被擋在長沙城外。妙高峰是當年長沙城南的主戰場,有很多誓死捍衛長沙的官兵就戰死在妙高峰。
當然也有很多日本侵略軍死在進攻妙高峰的途中。妙高峰如今成了一條名巷,與第一師範的建築有點相仿,灰牆深色瓦,全是平房與兩層瓦屋。那天的感覺傍著西風,就有點肅穆,仿佛一不小心步入了明清時期的什麼地方,生活在這裡的人有點像生活在遙遠的年代。
長沙名勝
妙高山色畫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妙高峰舊為長沙城南第一名勝,位於今天心區書院路東側湖南第一師範校舍後,海拔70米,亦為這一帶的地片名。明崇禎《長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聳雲表,江流環帶,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觀。”清嘉慶進土、兩江總督陶澍《長沙竹枝詞》云:
多少遊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
南宋張浚、張栻父子在此創城南書院,建有納湖、捲雲亭等十景,明末荒廢,善化稟生俞儀《九日集妙高峰》詩曰:
道脈開南楚,朱張仰昔賢。
往來同講席,沿革又荒煙。
石斷苔痕古,碑殘綠字懸。
來游重九日,懷古意茫然。
後在城南書院廢址上建起了高峰寺,其旁還有報國寺,登臨者漸多。清詩人毛國翰《游高峰寺夜歸》詩云:
南郭高峰寺,松陰入杖藜。
到門江樹合,落日海雲低。
春殿藏花霧,祥房護燕泥。
上方鐘磬夕,夜火出招提。
直到清道光二年(1822)湘撫左輔將城南書院從天心閣下遷至妙高峰,這裡才又是一片弦誦之聲。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書院, 改辦城南師範學堂,1912年改為湖南第一師範,毛澤東曾就讀和任教於此。 1914年著名教育家方克剛又在妙高峰創妙高峰中學,1926年建南軒圖書館,藏書達1.7萬冊。民國中期妙高峰仍是長沙一遊覽勝地,據1936年出版的《長沙市指南》載:
妙高峰為本市最高峰,其頂有平地,方可2丈,青草平鋪,宛如綠褥。夏間近晚之際,坐憩其地,清風徐來,胸襟頓爽。殘陽自麓山反映天際,雲霞與江面煙波,互相照耀,往來風帆,悠揚掩映,誠可觀也。今建亭於南峰,以供遊人休息。
舊有佚名妙高峰聯,流傳甚廣,聯云:
長與流芳,一片當年乾淨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處妙高峰。
書香聖地
千秋書院 朱張講堂對於讀書人來說,在長沙最該記住兩個地方,一是嶽麓書院,一是城南書院。嶽麓書院讓嶽麓山熠熠生輝,城南書院則讓妙高峰聞名遐邇。
長沙城南的妙高峰,面臨湘江,風光秀麗,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抗金名將張浚,以觀文殿大學士的職銜出使潭州。張浚是南宋大儒張栻之父,在此期間,張栻也隨父來到潭州,寓居城南妙高峰下。
張栻聞衡陽名士胡五峰學問淵博,便從長沙到衡山聽其講學。學成返潭,邀集學者相與講習,並在自己的寓所創建了城南書院,其父張浚為之親題“城南書院”匾額。張栻和朱熹曾在此講學論道,因而聲名遠揚。
城南書院名為書院,實為張氏私家園林,規模頗大,有屋宇31所,基地園土26處,並有監院、講堂、書房六齋。張浚父子還在此精心營造了“城南十景”。麗澤堂、書樓、養蒙軒、月榭、捲雲亭,集樓台堂榭之勝;又有綠竹成陰的琮王爭谷、高邱重疊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納湖;納湖中置聽雨舫和采菱舟。
據1936年《長沙市指南》載:“捲雲亭在妙高峰中學之門樓上。城南十景,惟此獨存。亭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橫,麓山在望,春夏之間,憑窗西眺,煙波雲霧,疊疊重重,在湘濱向麓頂上升,如卷綿焉,此或‘捲雲’之名所由來?”
淳熙間,張栻召為吏部員外郎,離開長沙,十景逐漸荒廢。到元代,南阜上的“蒼然觀”改為“高峰寺”。
盛況重現 麗澤風長
此後,歷代長沙的治官都試圖恢復城南書院昔日盛況,但終無結果。
清乾隆十年(1740年),楊錫紱任湖南巡撫,下車伊始,楊便赴嶽麓書院課試生童,然而前來應試的生童寥寥無幾,問其故,只因長沙城到嶽麓書院“中隔湘江,稍遇風濤,士子即畏涉不前”。
楊決意將嶽麓肄業請生遷移至湘江東岸的城內就讀,恰巧在都正街得都司衙門空署一所,於是將其改建成書院,因該書院在城之南隅,乃稱“城南書院”。此舉極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養廉銀,歷一月落成書舍80間,分正誼、生敬、進德、存誠、居業、明道六齋,又仿嶽麓御書匾懸之講堂,岳州知府黃凝道捐建御書樓於書院東南隅,傳誦朱熹、張木式及有功書院諸先賢。
道光二年(1822年),巡撫左輔認為天心閣下的城南書院鄰近善化縣治,市囂嘈雜,不利學子靜修,於是將城南書院從天心閣下復遷至600餘年前的創始地妙高峰上。
道光皇帝御書“麗澤風長”匾額,從此城南書院步入了它的輝煌時代。繼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之後,湘中一些知名之士如陳本欽、孫鼎臣、何紹基等,都先後在這裡任過主講。湘中大儒李元度、左宗棠,民主革命家黃興、陳天華,著名教育家楊昌濟、譚雲山等亦藏修於此。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城南書院與湖南師範館合併,稱湖南全省師範學堂,次年改為中路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為湖南第一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