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紡

如意紡,武漢科技學院徐衛林教授開發的新技術,並被行業稱為傳統紡紗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該技術可以將紡織下腳料開發成高檔紡織品,為企業降低成本20%以上。


武漢科技學院徐衛林教授開發的新技術“如意紡”成功通過專家鑑定,並被行業稱為傳統紡紗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該技術可以將紡織下腳料開發成高檔紡織品,為企業降低成本20%以上。
該技術正式名稱為“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由武漢科技學院徐衛林教授帶領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和西安工程大學科研人員歷時三年共同完成。據介紹,所謂“如意紡”,即想用什麼樣的纖維紡就用什麼樣的纖維紡,想紡多少紗支就紡多少紗支,可以任意組合。今後毛、棉、麻、絲、化纖等各種纖維便可以隨意組合紡紗,實現了資源的最佳化利用。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核心創新原理是建立了三個加捻三角區,與原環錠紡紗技術只有一個三角區有極大的不同,它可以大大縮短浮游纖維的握持距離。對環錠紡紗中各個紗線做受力分析時發現,在現有的環錠紡紗過程中,只有一個加捻三角區,各個紗線都必須能夠承受較大的力量,紡紗過程才能夠進行。因此,一些較短的纖維成紗就比較困難。建立三個加捻三角區,在三角區中建立長絲嵌入式系統定位的運行方式,用長絲來提供成紗的足夠強力,其他的纖維則幾乎不用受力。比較符合要求。對紗線截面進行分析,發現纖維成紗的根數變小,突破了纖維成紗根數38根的限制。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更像是為混紡紗線量身定做的技術,它可以採用4種纖維進行紡紗,讓混紡的實現更加容易。
山東如意集團與武漢科技學院、西安工程大學共同研製出的“如意紡”的紡織技術,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填補了我國在世界紡織科技方面的空白。這項被稱為“如意紡”的紡紗技術,全名為“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該技術通過在傳統設備中創造性地添加一種裝置,打破了目前紡紗的極限,可紡出400英支以上的棉紗和300公支以上的毛紗,其毛紗最高可紡到500紗支。推廣這項技術至少可將生產成本降低兩成以上,並隨著產品檔次升級,帶來巨大的利潤增長空間。
徐衛林,男,漢族,1969年3月生,湖北羅田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92年7月在武漢科技學院獲學士學位;1994年7月西安工程科技學院紡織材料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97年5月在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專業獲博士學位;1997年6月—1999年3月在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1999年3月—2000年3月在香港理工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2000年4月至今在武漢科技學院工作。曾任院紡織研究所所長、院長助理,現任武漢科技學院副院長、教授,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套用重點實驗室主任,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員、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資深會員。
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及紡織材料研究。主要圍繞紡織材料改性、紡織測試儀器研製及紡織品開發等方面進行科學研究。近5年來,先後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共50餘篇,其中SCI收錄12篇、EI收錄4篇;獲申請授權專利5項,其中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納米羊毛粉末與丙烯腈接枝共聚改性腈綸纖維的研究”等1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的重大科研項目;主持完成的“純天然纖維單嚮導汗紡織材料的研究”項目2004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被授予湖北青年“五四”獎章,享受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2002年被評為第六屆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2003年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2004年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國家級人選,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