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它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這就使它既為當時的詩壇所重視,也給後來以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篇。
纖穠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這句詩出自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纖穠》,意思是說大自然中蘊藏的美景難以窮盡,詩人只要深入地體察,就能產生不斷創新的詩境。即使古人已經寫過的題材,也能有所創造,達到不斷再創新的意境。後人多引用此句來表明創新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溫總理在講話中引用這句詩,正是體現了在新的時代創新的必要性。
文章解釋
詩的一至八句採用多種描寫手段,從不同意象來描寫“纖穠”的特點。“采采”,鮮明的樣子;“蓬蓬”,茂盛的樣子。這兩句一從水波的錦文寫“纖”,一從生機勃勃的春景寫“穠”,給人以鮮明的色彩對比。接下來,詩歌轉而寫“纖穠”的意趣神態:“窈窕”,寫山水的深遠;在這深遠的山谷中閃現著美人的倩影,幽杳之境而見綽約之姿,表明“纖”和“穠”兩者相伴而生、相依而存。五至八句進一步狀寫纖穠之特色:“碧桃”是花之纖穠者也,何況滿樹!再加上其時為“風日”,也就是所謂“蓬蓬遠春”;其地為“水濱”,亦即所謂“采采流水”。此時此地,襯以滿樹碧桃,更有柳蔭以路曲而綠雲彌望,流鶯如比鄰而軟語纏綿,構成了一派明麗清新、色彩鮮艷、幽靜秀美的春光圖,把讀者引入美不勝收的藝術世界中,享受純淨、高尚、清爽、秀麗的自然界之美好。而“纖穠”之景象和神韻也就在這流水潺潺、泉聲叮咚、碧桃垂柳和幽谷美人的畫面中呼之欲出了。經過多方描繪,作者筆觸轉向了對纖穠內涵的分析:“乘之愈往,識之愈真”。“乘”者,趁也;“識”者,認也。詩人以為纖穠之境,循此之境而乘之愈往,必能識得其內含之真諦:於纖秀穠華之中存沖淡之韻味,於色彩繽紛之中寓雄渾之真體。誠如《皋蘭課業本》所說,“此言纖修穠華,仍有真骨,乃非俗艷。”“纖穠”之妙不在“艷”,而在於其中的“真”。這“真”是什麼呢?似乎能呼之欲出而又莫可名狀,作者沒有明說,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詩的最後兩句對纖穠的特點作了進一步解釋:“如將不盡,與古為新。”“不盡”為無盡,亦即終古常見之意,終古常見,卻又不是陳陳相因,能與古為新則光景常新。正如李德裕《文章論》所說:“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纖穠之境就具有這樣的特點。而這句名言也因為富有哲學的意蘊,從而超出了文論本身,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表述。
《二十四詩品》雖然在探討理論問題,但每一首詩都精美深邃,富於形象性、思辯性和哲理性,它們是有無相生、虛實相形、主客相通、詩思諧和的全息圖像,它們所敞開的可能性,就像是作者在《與李生論詩書》等文中提出的詩美境界一樣,有著極為豐富的“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令人愈品而味愈出。《纖穠》詩就充分地體現了《詩品》的這一特點。
寓意
溫家寶總理在會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面對記者的提問,巧妙地借用《纖穠》詩的最後兩句,精闢地概括了當前形勢下解放思想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