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如夢令: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作《憶仙姿》,其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之句。宋蘇軾嫌其名不雅,改為《如夢令》。又有《比梅》、《宴桃源》等稱。單調,三十三字,仄韻。本篇守譜押用一部仄韻。
② 元旦: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正月朔一,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元旦,這裡指陰曆正月初一(這年陽曆一月三十日)。
③寧化、清流、歸化:皆福建西部縣名。其中歸化曾改名明溪縣。
④ 路隘(ài):道路險狹。
⑤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嶺,南望九連山,中分贛江、閩江,居江西、福建交界。相傳古神人武夷君居此,故有武夷之名。
⑥風展紅旗如畫:是懸想紅軍抵達武夷山時的情景。
作品譯文
在寧化、清流、歸化三縣城中,
路途險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
今天我們又去哪兒?
徑直奔向武夷山下。
就在那裡的山下呀,
風卷著紅旗如幅幅圖畫。
寫作背景
1929年紅軍主力東征,建立了閩西根據地,9月打下福建上杭縣,但是當時紅四軍內部在建軍原則及建立根據地等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毛澤東於6、7月間被迫離開紅四軍主要領導崗位。三個月後,黨中央糾正了紅四軍前總指揮的錯誤,11月,毛澤東便回到紅四軍,重新擔任主要領導。12月底,毛澤東在上杭的古田村主持了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他親自起草的《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在決議在會上通過,即著名的“古田決議”。這次會議很好地鞏固和發展了紅軍及革命根據地。革命力量的壯大引起了反動派的極大恐懼。在這次會議期間,蔣介石策動了江西的金漢鼎、福建的劉和鼎和廣東的陳維遠等所率領的反動軍隊組織了“三省會剿”,想閩西根據地發動進攻,妄圖摧毀閩西革命力量。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企圖,會議決定紅四軍進行戰略轉移,由地方武裝留下閩西堅持鬥爭,毛澤東和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分頭向江西方向進軍。到江西去展開游擊戰爭,擴大革命根據地。1930年元旦春節期間,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一部分從古田出發,向北經連城以東的古田、寧化、清流、歸化等地,越過武夷山到江西去。在這次行軍途中,毛澤東以“元旦”為題寫下了這首小詞,描述這次進軍的情景。
創作背景
1929年底,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挺進閩西開闢革命根據地的勝利,嚴重打擊了國民黨的白色統治。在古田會議召開前夕,蔣介石率領江西軍閥金漢鼎、福建軍閥劉和鼎、廣東軍閥陳維新等,向閩西蘇區發動了“圍剿”。為了粉碎圍剿,紅四軍開始了從福建向江西的戰略轉移,毛澤東、朱德率領部隊開赴江西開展游擊戰爭。這次紅軍挺進江西正值新年,士氣十分高漲,這首詞就是毛澤東為歡慶這個勝利而作於進軍途中。
作品鑑賞
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黨中央召開了古田會議,整頓了紅軍,整肅了不同意見。在古田會議前夕蔣介石向閩西蘇區發動了“圍剿”,毛澤東和朱德率領部隊開赴江西開展游擊戰爭。這次紅軍挺進江西正值新年,士氣十分高漲,這首詞便是作於這段心情愉快的時期。
一首小詩勝任了詩人心靈上重大而喜悅的任務,幾個地點名詞(音、形俱佳)流溢著漢風之美同時又輕快地勾出紅軍戰略轉移行軍作戰的運動之美。整首詩讀起來音韻和諧、暢達,意境開闊、清朗。
這首詞前兩句寫得尤其美妙,都是二個字一頓,一連六頓,讀來朗朗上口,又頗感涼快宜人,此詩雖寫於冬天的行軍,但給人有如沐春風,如享春雨的感覺,毫無冬日的蕭索和寒冷:涼爽、輕靈、潔淨、開闊;而詩中“風展紅旗”般的大氣乃毛詩一貫特徵。
次句又列舉了行軍途中的困難狀況:道路險隘,林木幽深,苔蘚濕滑,選取了當時富有代表性的自然物象,從不同方面,共同寫出行軍的困難,征途的艱險。如果說上句是線型的路線圖,那么下句則是立體的行軍畫面。
接下來,“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又以設問引領下文,自問自答。以問句提起,從句式上即增強了表達的力量,問得直接,答得也乾脆,“直指”標明此次行軍的方向,既是正面作答,也顯示此次軍事行動目標明確,雖未直接著筆,而部隊的紀律嚴明,行動迅速,詞人的胸懷全局,指揮若定,於此也宛然可見。既然指明了行軍的目標是武夷山下,那么山下又如何呢?“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詞人在眾多景物中,單選取了紅旗,風展紅旗,明媚如畫,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來;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了鬥爭的火熱場面,既是真實之景,同時也是理想之象,讓人仿佛看到紅軍進軍途中的歡快情緒,看到日益發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也可感受到詞人的堅定信念和豪邁胸襟。詞作語言簡潔生動,明白曉暢,詞人避繁趨易,有意地選擇平實的語句,徹底擺脫傳統詞供人淺斟低唱,有時甚至語僻難曉的境地。更讓人稱奇的是,全篇未用一個典故,詞語明白如口語,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農大眾,聽了也容易明白,從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詞雖明白如話,然也精於鍛字鍊句,詞人將推敲之跡隱藏在平實的語言表象下,極煉如不煉,看似尋常,細品方見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盡顯行軍途中的實際困難,也象徵著革命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同時也透露出紅軍戰士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革命豪情。對於所選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點出其特徵,概括精當,且所用字也並非深奧險僻,而是通俗常見,卻又準確之至,從這也可見作者對事物的仔細觀察,對語言的精心推敲。另外這數種物象之間,並無詞連線,只是單獨並置,卻又渾然融為一體。
這種明白如話而精於鍛字鍊句在古代的詩歌中也可見到,如唐末溫庭筠《商山早行》詩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元代馬致遠散曲《天淨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均以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強烈的藝術效果為人稱道。在修辭上,這種手法被稱為列錦,於表現上,多種意象同時並置,所取得的藝術效果,則遠勝於單個事物的簡單疊加,實強化、烘託了整體的情感意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詩詞中,這種詞語並置、意象疊加的手法,多表現的是淒冷的景物、黯淡的情感,屬“冷色調”,但在這首《如夢令·元旦》中,雖也說的是困難,然其中卻蘊含著一股樂觀的精神,透露出一種藐視並戰勝困難的信念和豪情,實為“暖色調”。詞中既有多種意象同時並置,也有單個意象孑然孤立,如詞末句“風展紅旗如畫”中的“紅旗”,紅旗是工農紅軍的旗幟,是革命的象徵,詞人以風中飄揚的紅旗,描繪了一幅革命的壯景。這裡虛實結合,正側相映,理想與現實交織,全篇的情感,都凝聚在這面迎風招展的紅旗上。選取紅旗,可謂是以一當十,不惟讓整篇作品、整幅畫面立時充滿亮色,而且“曲終奏雅”,使全篇所展現的樂觀精神、革命豪情得以升華。詞中有的地方,又反常合道,詞之首句即是。古體詩詞因篇幅字數有嚴格限制,作時需惜墨如金,人名、地名以少用為佳,多用則為大忌,但這首詞卻是反其道而行之,首句連用三處地名,在清楚標明進軍路線和紅軍隊伍行動狀況的同時,又像是信手拈來,妥帖明快之至。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詩中云:“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四句詩中連用五個地名,而渾然天成,絲毫不顯重疊堆砌,讓人嘆為觀止。《如夢令·元旦》詞首句看似粗拙,實含匠心,也確有李白詩的意致。大凡詩文高手,皆能舉重若輕,點石成金,生活中事,無不可採擷入詩,一入詩中,又仿佛天造地設,精彩百倍,此句即如此。另外,從節奏上來說,此詞首句出以三處地名,次句繼以三種物象,雖並非完全對仗,然兩字一頓,一連六頓,上下相合,節奏相應。凡此種種,均看似尋常,細究起來卻委實是搖曳多姿,光華難掩。
另外,這首詩的韻腳是:“化”、“滑”、“下”、“下”、“畫”。音韻在此巧妙、妥貼,只有“滑”字入聲,而其它三個字為去聲,雖不在一個韻部,但仍自然滑順,而且用的也是方音取葉法。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 -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