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多數人之所以不理睬大多數詩,是因為大多數詩不理睬大多數人。”伊格爾頓這本書,證明了文學理論如何是詩的理解的基礎,也證明了他這樣一位理論家是唯一可以真正揭示詩意欲何為的人。本書從批評的功能、詩的形式、如何讀詩等幾個方面切入,通過對葉芝、弗洛斯特、奧登、狄金森等人的詩精妙而細緻的閱讀,清晰有力地勾勒出了詩歌批評的功能;另外還通過對威廉·柯林斯的《夜頌》等四位詩人的四首自然詩的解讀,作出了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
作者:特里·伊格爾頓,1943年生於英國曼徹斯特。曾長期任教於牛津大學,現為曼徹斯特大學講座教授;是當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批評家。從1960年代至今,他已出版著作數十種,如《批評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 《瓦爾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評》 《文學理論引論》 《批評的作用:從觀察家到後結構主義》 《審美意識形態》等,其中多種已被譯成中文出版。
譯者:陳太勝,1971年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有詩集《在陌生人中旅行》、專著《梁宗岱與中國象徵主義詩學》 《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 《聲音、翻譯和新舊之爭——中國新詩的現代性之路》等。
圖書目錄
前言1
第一章批評的功能1
第一節批評的終結?1
第二節政治和修辭11
第三節體驗之死21
第四節想像27
第二章什麼是詩?32
第一節詩和散文32
第二節詩和道德36
第三節詩和虛構40
第四節詩和實用主義52
第五節詩的語言57
第三章形式主義者70
第一節文學性70
第二節間離71
第三節尤里·洛特曼的符號學75
第四節化身的謬誤84
第四章尋求形式93
第一節形式的意義93
第二節形式對抗內容98
第三節作為對內容的超越的形式116
第四節詩和述行130
第五節兩個美國的例子142
第五章如何讀詩151
第一節批評就是主觀的嗎?151
第二節意義和主觀性159
第三節語調、情調和音高167
第四節強度和速度174
第五節紋理179
第六節句法、語法和標點182
第七節含混187
第八節標點195
第九節押韻197
第十節節奏和格律204
第十一節意象210
第六章四首自然詩216
第一節威廉·柯林斯的《夜頌》216
第二節威廉·華茲華斯的《孤獨的收割者》225
第三節傑拉德·曼雷·霍普金斯的《上帝的偉大》232
第四節愛德華·托馬斯的《五十捆柴》238
第五節形式和歷史244
術語彙編247
譯後記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