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告訴你停止憂慮的最佳良方,讓你快樂起來。 我們的人生中似乎充滿憂慮,甚至憂慮已經變成一種擺脫不掉的習慣。憂慮會消耗精力、損害健康、扭曲思考,更能挫傷壯志,真的有辦法克服憂慮嗎?戴爾·卡內基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中證明憂慮是絕對可以克服的。他經過幾十年的觀察、蒐集、整理,分析了各行各業幾百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從最經典的真實案例中,提煉出來一些最基本和關鍵的法則,這些法則不是什麼艱深的理論,每一條都簡單有效,經常實踐這些方法,憂慮真的會離你遠去。
目錄
第一部 克服憂慮的準則
第一章 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第二章 克服憂慮的魔術方程式
第三章 憂慮會危害你的健康
第二部分 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
第四章 如何分析並解決煩惱問題
第五章 如何減輕一半工作煩惱
第三部分 如何消除憂慮的習慣
第六章 保持忙碌
第八章 排除憂慮的定律
第九章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第十章 為憂慮設立“止損點”
第十一章 不要憂慮過去的事
第四部 平安快樂的心情
第十二章 心中滿懷平安、勇敢、健康與希望
第十三章 永遠不要對敵人心存報復
第十四章 不要指望他人都感恩
第十五章 牢記你所得的恩惠
第十六章 不要模仿他人
第十七章 設法從失敗中獲益
第十八章 為他人創造喜悅
第五部 克服憂慮的最佳良方
第十九章 祈禱
第六部 不要為批評煩惱
第二十章 批評往往是掩飾的讚美
第二十一章 盡力而為——避開非難
第二十二章 學習自我批評
第七部 常保精力旺盛的六種方法
第二十三章 如何避免倦怠
第二十四章 你為何疲倦——該怎么辦
第二十五章 避免疲勞,青春永駐
第二十六章 良好的工作習慣可預防疲勞
第二十七章 如何驅除厭煩
第二十八章 不再擔心失眠
第八部 克服憂慮——三十一則真實故事
1.突然來襲的六大煩惱
2.一小時內轉變為樂觀主義者
3.如何消除自卑感
4.安拉的樂園
5.克服憂慮五招
6.熬得過昨天.就過得了今天
7.我幾乎沒有明天
8.運動可以解憂
9.我曾是憂慮的受害者
10.影響我一生的一句話
11.我克服了最惡劣的挑戰
12.世上第一愚人
13.永留退路
14.我聽到一個聲音
15.警長找上我家門
16.憂慮是最兇猛的對手
17.請保佑我不要進孤兒院
18.折磨人的胃痛
19.洗碗的心得
20.我找到了解答
21.時間是最佳解藥
22.逃過鬼門關
23.排憂解煩高手
24.停止憂慮使我長壽
25.我如何克服胃潰瘍
26.找尋生命中的綠燈
27.洛克菲勒如何多活了45年
28.我曾慢性自殺
29.一個真實的奇蹟
30.富蘭克林如何克服憂慮
31.憂慮使我18天茶飯不思
文章摘要
1871年的春天,一位年輕人拿起一本書,讀到了影響深遠的二十幾個字。他是加拿大蒙特婁醫院的醫科學生,他擔憂的是期末考、未來何去何從,及如何開業為生。 那天他念到的那二十幾個字,有助於他成為當代名醫。他後來創立了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他是牛津大學的欽定醫學教授——大英帝國授予醫界人士的最高榮譽。英國國王曾頒授爵位給他。當他去世時,兩部1466頁的巨著專門介紹他的生平。 他的名字是威廉?奧斯勒爵士(William Osler)。1871年春,他所看到的那二十幾個字,也就是蘇格蘭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所說的:“我們的首要之務,並非遙望模糊的遠方,而是處理眼前的事務。”
42年後,在一個鬱金香怒放的春夜,奧斯勒爵士在耶魯大學向學生演講。他告訴學生們像他這樣的名教授,在四所大學授課,又是暢銷書的作者,大家都認為他應該天賦異稟。他說那絕對是不正確的,他的好朋友知道,他其實資質平庸。
那么,他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他認為完全歸功於“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在耶魯演講前的幾個月,奧斯勒搭乘輪船橫渡大西洋,他注意船長按下一個按鈕,船上所有艙門立即封閉,彼此隔絕成為防水艙。奧斯勒爵士向學生們說:“你們在座的每一位,擁有一副比輪船精密得多的有機體,而且有更遙遠的航程。我敦促你們確保航行安全,務必以‘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學習駕馭這部機器。站在艦橋上,看看隔艙壁是否有效。撳下按鈕,注意聆聽,你生活中的每一層面都關上鐵門,與過去隔絕——已逝的過去。再按一個鈕關上金屬門,隔絕未來——不可知的未來。現在你安全了,只為今天!與過去隔絕!昨日已隨風而逝……明天的重擔加上昨日的負荷,/一起要在今天背負,再堅強的人也會膽怯。未來與過去一樣應該完全隔絕……未來就是今天……沒有所謂的明天,人類的救贖就是現在。浪費精神心力,為未來憂慮焦灼只能拖累自己……所以,緊緊地關上艙門吧!練習養成‘活在今天的方格中’的習慣!”
奧斯勒的意思是我們不用為明天作計畫囉?不,絕不是的。他的演說中確實提到,為明天所能做的最佳準備,就是將所有的智慧、熱忱積極地投注於今天的工作中。這是唯一能為未來做的準備工作。 奧斯勒勸導耶魯的學生以耶穌的禱告詞作為每天的開始:“請賜予我們今日之糧”。
記住這旬禱告詞,只祈求今日之糧,它並未抱怨我們昨天啃的老麵包,也不說:“噢!主啊!最近田裡這么乾旱,可能又有旱災,明年我哪來的麵包呢?說不定我會失業,噢!主啊!到時候我吃什麼呢?” 不,這句禱告詞只教我們祈求今日之糧,今天的麵包可能是你能吃到的唯一的麵包。 古時候,有一位兩袖清風的哲人,在他不毛之地的鄉土上四處週遊。一天,一群人把他圍在小山坡上,他作了一篇後世最常引用的演說:“不要去想明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想。”
太多人不遵守耶穌的這句話:“不要去想明天的事”,他們認為這太認命了。“我一定得為明天著想,”他們說,“我得為全家人投保,我得考慮退休後存錢,我一定得事先計畫準備。”
當然你必須準備,耶穌的那句話是三百年前翻譯的,現在的意思當然不像詹姆斯王朝時所作的解釋。事實上,它現在的意思是:“不要為明天焦慮”。 儘量為明天作好周全的計畫吧!但是不要為明天擔憂。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軍事領袖們為明天做準備,但是他們忙得沒時間擔心。“我已派出最優秀的人員與最精良的配備,”海軍上將金(Ernest J.King)說,“也指派他們最明智的任務,這是所有我能做的了。” 金上將又說:“如果船艦沉了,我不能撈起它;如果它注定要沉,我也不能阻止它。我得善用時間解決明天的問題,不是昨天的。再說,如果我為這些事操心,那我一定活不長。”
無論戰時或平時,思想優劣的差異在於:好的思想處理原因與後果,它能導致邏輯、建設性的計畫,壞的思想卻常導致壓力與精神崩潰。
我有幸採訪過世界大報之一的《紐約時報》發行人蘇茲貝格(Arthur Hays Sulzberger)。他告訴我,第二次世界大戰橫掃歐洲時,他驚慌失措、擔憂未來,幾乎失眠。他常半夜起來,拿著畫布與顏料,對著鏡子畫自畫像。他完全不會畫畫,不過他還是動手畫了,只想藉此消除憂慮。蘇茲貝格告訴我,他從未能真正消除憂慮,得到心靈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段讚美詩:
懇請慈光引我前行,
照亮我的步履;
不求看清遠方,
但求眼前清明。
幾乎同時,一位在歐洲服役的年輕人也學到同樣的教訓。他是來自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特德,憂慮已使他精神衰弱。
特德寫道: “1945年春,我成天憂慮,終於得了醫生稱為‘橫結腸痙攣症’的毛病——它是種會帶來劇痛的毛病。如果不是戰爭及時結束,我大概也要崩潰了。”
“我整個人幾乎處於虛脫狀態。我隸屬步兵94師傷亡登記處,我的工作是記錄作戰死亡、失蹤及受傷的士兵,也幫忙挖掘草率亂埋在戰場上盟國及敵國土兵的屍體。我還得收集這些士兵的遺物,送回給他們的親屬,因為這些遺物都是他們所珍惜的。我老是擔心出了差錯,造成尷尬,我實在擔心自己撐不下去。我怕自己再也沒有機會擁抱我的獨子——他已16個月大,而我還從來沒有看過他。我心力交瘁,體重連續下降34磅。我老是恍恍惚惚,端詳自己的手,完全是一副皮包骨。想到可能不能活著回去,我就驚恐得精神崩潰,哭得像個孩子,甚至只要一獨處就忍不住流淚。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放棄了再過正常生活的希望。”
特德說:“我終於住進了陸軍診療站,一位軍醫給了我改變一生的忠告。全身檢查過後,他告訴我毛病出在心理。‘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個沙漏,上面雖然堆滿成千上萬的沙粒,它們只能一粒一粒緩慢平均地通過瓶頸,你我都沒有辦法讓一粒以上的沙通過瓶頸。你我每一個人都是沙漏。每天早晨,我們都有一大堆該辦的事,如果我們不是一件一件慢慢處理,像一粒粒沙通過沙漏頸,我們就可能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統造成傷害。”
“聽過這位軍醫的一席話後,我一直生活在這個理念中:一次~粒沙,一次一件事。戰時,它拯救了我的身心,直到今天我身為公關廣告部主任,它對我仍有幫助。我發現工作與戰時的問題是相似的,工作繁重而時間不夠用,我們的存貨不多了、有新表格要填、安排訂新貨事宜、更換地址、開張或收拾辦公室等等。為避免緊張,我謹記軍醫的話: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一遍一遍地重複念它,我可以提高效率,完成工作,不至於像戰時那般悽慘。”
看看目前,醫院內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為精神心理問題引起的疾病,他們被昨日的負擔與對明日的恐懼,壓得透不過氣來。其實大部分的人根本不必住院,應該可以過著快樂有意義的生活,只要他們真正相信耶穌的話“不要擔憂明天”,或是奧斯勒爵士說的“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你我正站在過去與未來永恆的交會點上。我們不可能活在過去與未來任何一種永恆中——即使一瞬間也不可能。但是如果你勉強要這樣,只會摧殘身心。讓我們善用能把握的時間吧:從這一刻到今晚上床。“如果只是一天,不論多重的負擔,人都能背負,”美國政治家史蒂文森(Robert1ouisStevenson)說,“如果只是一天,不論多難的工作,人都能努力完成。如果只是一天,任何人都能活得快樂、有耐心、仁慈與純潔。其實這些也就是生命的真諦。”
希爾德太太就因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陷入絕望,幾乎自殺。希爾德太太告訴我她的故事。 “1937年,我先生去世了,我深感無望,又一文不名。我寫信給過去的老闆羅先生,回到以前的公司上班,以前的工作是向學校董事會推銷世界百科全書。我丈夫生病時,我把車賣了,現在總算東挪西湊地以分期付款買了一輛二手車,再度推銷書籍。
“我以為再度到處銷售書籍會消除我的憂慮,沒想到一個人開車、一個人吃飯,簡直要了我的命。有些地方幾乎一套也賣不出去,我連小額的汽車分期付款也付不起了。
“1938年春天,我到密蘇里州的小鎮去,學校都沒有經費,道路又糟糕,我感到寂寞、挫折,甚至想到自殺。看來前途渺茫,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每天早上我都疲憊不堪,無力面對生活。我擔心所有的事:擔心繳不出分期付款、擔心付不起房租、擔心養不活自己,更擔心萬一生病沒錢看醫生。唯一使我活下去的理由是想到如果我死了,我姐姐會很傷心,還有就是我連自己的喪葬費都付不出來。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的一篇文章,把我由消沉的深淵拉回來,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我永遠感謝文中的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智者視每日為新生’,我把這句話打字在一張紙上,貼在車窗上,於是我開車的每一分鐘都能看得到它。我發現一次只活一天,不會那么困難。我學著忘記昨日,也不去想明天,每天早晨我告訴自己:‘今天是全新的生命’。
“我終於克服了孤獨與匱乏的恐懼。我現在相當開心和成功,而且擁有對生命的熱忱及愛心。我現在知道自己再也不會恐懼生命了,我知道自己不用擔心未來,我知道一次活一天就好了——因為‘智者視每日為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