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如何營造做好人的環境?調查中,72.1%的人表示政府應制定相應制度,不讓好人吃虧;70.0%的人指出要營造好人受羨慕、受尊敬的社會環境;62.5%的人指出要加強宣傳引導,讓好人有榜樣作用;57.9%的人認為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 。
起因
據媒體報導,近年來,做好事被嘲笑或被懷疑動機的事件時有發生。這極大地增加了行善者的心理成本,也讓不少人擔心:當今社會是否缺乏做好人好事的環境?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78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1%的人坦言現在社會做好人好事的環境差,其中39.1%的人認為非常差。 調查中,77.9%受訪者痛感在當下社會做好人的成本高。
做好人的成本究竟高在哪?
賈志勇:“八成受訪者痛感社會上做好人的成本高”,照見的其實是一種生存焦慮。試想,當住房、教育、醫療、燃油、食品等物價一路高企,生存成本普遍抬高時,任何領域的成本都會隨之抬高。比如跌倒老人不敢扶現象,繞不開高額醫療費用的因素,老人及其家庭擔不起,扶老人的當事人也同樣擔不起。這誰都擔不起的醫療費用,才是引起訴訟和人們不敢做好事的根源。
反過來,公眾高成本的生存狀況,也是激化基層民事、民間矛盾的禍根。生存成本高,大多數普通人擁有的可支配資源就相對稀少;資源越稀少,越讓人加倍重視自我保護。這直接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稍有摩擦,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件,也會引發不該發生的糾紛甚至災難。所以,降低做好人的成本,關鍵在於社會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提高人們的幸福生活指數。這是減少社會訴訟,去除人們後顧之憂的關鍵。
現象
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質疑的現象較多
“如果你是這位環衛工的鄰居,你會嘲笑他嗎?”調查中,68.5%的人表示“一定不會”,13.1%的人表示“可能不會”。但也有12.3%的人坦言“可能會”,6.2%的人承認“一定會”。
北京理工大學大四學生武臣表示,自己一定不會嘲笑環衛工沈現台,“現在好人似乎越來越少了,有這種單純以做好事為樂的人為什麼不去保護他?”他覺得,現在做好人的環境非常差。“一次在捷運上,我給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大爺讓座,周圍幾個年輕人就開始嘲笑我。我覺得莫名其妙,讓個座有錯嗎?做點好事還要被嘲笑,這樣下去,社會得冷漠成什麼樣?”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張登浩老師說,沈現台撿到錢包歸還原主並多次為生病孩子捐款的行為,是一種利他行為。“我們相信沈現台在做這些事時,真的沒有考慮過回報,只是出於幫助他人的目的。因此值得讚許。”
你相信有人行善是單純的以此為樂嗎?調查中57.3%的人表示相信,但也有22.5%的人表示不相信,20.2%的人表示不好說。
上海80後白領張毅說,“我有時候也懷疑,在這個社會還能不能做個好人?有一次我撿到一個筆記本電腦,特意找到了失主,可失主連句‘謝謝’都沒有!身邊人都笑我‘傻’,說還不如自己留著,做好人連句‘謝謝’都沒撈著。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
調查中,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遭質疑的現象較多,其中20.2%的人表示“非常多”。
成本
77.9%的人直言在當下社會做好人的成本高
北京某小區保全周偉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前不久的遭遇:“那天晚上我看到一個女人被搶包,好不容易逮到一個小偷,可他兩個同夥圍了上來,叫我放手。之前和我一起捉小偷的人馬上全散開了,我被幾個小偷痛打了一頓,也沒人幫我,連報警都不敢。”
“做好人成本這么高,我在考慮以後還要不要做好人。” 周偉沮喪地說。
“在當下社會,你還願不願意不顧成本地做好人?”面對這一問題,調查中36.8%的人表示願意,也有30.1%的人表示不願意,33.2%的人表示不好說。
調查中,77.9%的受訪者痛感在當下社會做好人的成本高。
做好人的成本具體體現在哪兒?調查中,71.0%的人表示會被懷疑動機不單純;62.4%的人認為是得不到鼓勵還要付出代價,心理不平衡;50.6%的人認為會被嘲笑,被認為太傻;31.3%的人感覺做好人經常感到孤獨,陷入自我懷疑。
張登浩表示,人們做好事希望得到認可,體現出很多人都信奉社會交換理論。在奉行這種理論的人看來,純粹的利他行為是不存在的,人們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回報。市場經濟改變了國家的經濟生活,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價值判斷。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喪失道德底線,不知道‘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反而恩將仇報,讓善良的人蒙受損失。”張登浩指出,人們其實不是不願意行善,而是擔心被傷害。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這非常自然。如果行善者得不到好報甚至被傷害的事件屢屢發生,真的會讓善良的人對行善望而生畏。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朱安新博士表示,中國社會長期是熟人社會,直到市場經濟在中國確立以後,城市裡一下充斥著很多陌生人。城市變成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異質性社會。對此,政府和社會沒有做很好的應對。人們往往不得不支付很大的社會交往成本,這種成本主要就體現為不信任與無序。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張楊波老師表示,市場經濟下金錢開道,當金錢邏輯在很多方面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時,道德所起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就會導致道德滑坡。很多人做好事很自然就轉成金錢邏輯。
社會為什麼缺乏做好人的壞境?同期,中國青年報社調查顯示,78.3%的人認為是社會道德滑坡,普遍認為做好人吃虧;71.6%的人表示是做好事會被嘲笑或遭質疑,行善者心理成本大; 61.3%的人認為是政府沒有制定相應鼓勵政策,公民沒有積極性。
環境
70%的人建議營造好人受羨慕受尊敬的社會環境
寧波大學學生王鵬回憶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放寒假回家,我在火車站碰到一名婦女,跟我說錢包丟了,向我要錢坐車回家。我就給了她幾十元。寒假後返校時,我在車站又遇到了她,她還跟我要錢。我說一個月之前我給過你了。她表情很尷尬,不過我還是給她了。”
“我寧願相信她的錢包是第二次被人偷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樣自己心裡踏實,我不認為是吃虧。”王鵬說。
調查中,42.8%的人認同“做好人吃虧”的說法,32.1%的人不認同。
你願意做哪些好事?調查中,83.0%的人首選“讓座”,64.3%的人選擇“拾金不昧”,51.7%的人選擇“捐款捐物”,49.8%的人選擇“無償獻血”。此外,27.4%的人選擇“見義勇為”,15.4%的人選擇“捨己為人”。
張傳濤說,社會應該給好人一個安定和諧的環境,讓好人受到起碼的尊重。我們每個人都要深刻反思,看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每個人都能有所行動,情況就會大為改觀。
張登浩表示,首先要建立社會的誠信體系,誠信的缺失導致了人們都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的心理和動機,不相信還有不求回報的助人行為;其次,要嚴懲那些恩將仇報的行為,不要讓行善者受傷害;第三,要重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不要讓社會交換成為所有行為的準則。要相信,純粹的利他行為是存在的,不僅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會存在。
“我們要培養公民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強大的自我。真正內心堅強、人格健全的個體,不會管別人怎么看,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就會去做。他們堅持的是內在價值標準。而很多內心不夠強大的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做判斷時往往靠外在社會價值標準,因此容易人云亦云。”張登浩說。
如何營造做好人的環境?調查中,72.1%的人表示政府應制定相應制度,不讓好人吃虧;70.0%的人指出要營造好人受羨慕、受尊敬的社會環境;62.5%的人指出要加強宣傳引導,讓好人有榜樣作用;57.9%的人認為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