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奸笑牆](/img/e/d19/nBnauM3X1cDM5cDOxgzN3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4c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這堵“奸笑牆”其實是鼓浪嶼上泉州路82號林屋的外牆,1923年建造,落成於1927年。這樣算起來,這堵
牆在島上一直“奸笑”了近90年。
這棟有著紅色屋頂的林屋別墅在泉州路上分外突出,而它的外牆更是吸引人——牆上的裝飾,幾乎就是一個個“奸笑”,露出整排的牙齒。這樣的“奸笑”不僅分散在外牆中,還分布在林屋的各個欄桿角落。
對於網友戲稱的“奸笑牆”,廈門規劃委員會顧問龔潔老先生說,當初設計者的初衷只是以北歐式的建築風格為指導,而不是故意製造“奸笑”的效果。
據龔老先生介紹,此地最早的房屋是英國倫敦差會(即教會)在1880年左右建的“福音堂”。1905年,為紀念當時的傳教士杜嘉德來鼓浪嶼傳教22周年,又將此地改稱“杜嘉德紀念堂”。約1923年,教會長老林振勛買下了這塊廢棄的紀念堂地皮,將房屋交由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次子林全誠設計。
奸笑牆建築特點
林屋共有三層,最下面還有一個地下室。
林屋在建築上有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首先在架構上,林屋摒棄了英式別墅的大迴廊、粗立柱,採用參差不齊的立面,使整棟建築富有立體感,又不顯呆滯,凸起、收進恰如其分,變化頗為協調;其次,林屋的屋頂設計起伏,下雨時雨水不會滯留在屋頂,給房屋造成壓力;最後,林屋的老弧窗、半牆窗,還有內斂式的弧窗,令房屋更顯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