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健

兒童期的疾病或異常,不只影響兒童期的健康,而且直接影響婦女一生的身心健康。 生長發育是各期女童共同、主要的生理特點。 3、嬰兒期:出生至不滿一周歲的小兒。

百科名片

以現代女童保健的新特點,新方法,從女童的生理、心理行為及常見疾病方面,提出預防保健措施,使之健康成長,稱女童保健(gails health care)。自20世紀90年代,生殖健康新概念的提出,女童保健才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女童保健是婦女一生生殖健康的基礎。

概述

生殖健康要求對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提供生殖保健服務,而女童健康則是婦女一生生殖健康的基礎。
婦女一生的各個時期有其不同的健康問題和保健特色,每一個階段均需得到特殊的保護、相應的健康指導和保健服務。國際上1939年由兒科醫師建立小兒婦科學,以後美國、捷克、德國先後在婦科內建立兒童婦科學。世界上已成立小兒婦科研究及治療中心。但是,國內女童期保健一直未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20世紀90年代,生殖健康新概念的提出,女童期保健才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
青春期前(10歲前)女童的體格遵循一定的規律迅速發育,性腺的發育相對較遲,男女童之間差別不大,生長發育、營養需求和計畫免疫等保健需求基本相同。因此,女童應該享有與男童同等的健康權益。但由於幼女有著解剖、生理及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女童的大陰唇較薄,不豐滿,未能遮蓋小陰唇及陰道口,外生殖器暴露在外及缺乏雌激素等,易於感染、損傷以及發生一些婦科病。
兒童期的疾病或異常,不只影響兒童期的健康,而且直接影響婦女一生的身心健康。如女童期的心理行為異常可能出現過度依賴、恐懼與退縮行為、兒童孤獨症、行為障礙等,甚至出現自殺,品行障礙成為成年後的犯罪根源;女童營養不良可引起孕婦貧血;佝僂病可致骨盆畸形,影響以後的正常分娩;生殖道感染、母嬰傳播性疾病也可能引起成年後婦女生殖系統疾病;女童期生殖道腫瘤雖不多見,但惡性度高,有的還影響性發育;女童生殖道畸形也是女童保健需重視的問題。此外,女童營養失衡出現肥胖或營養不良,性早熟等問題也已引起廣泛的關注。
當今世界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普遍存在重男輕女,使女童一出生甚至未出生即受歧視和摧殘。還有一些國家流行女性割禮,使女童身心受到巨大的創傷。因此,女童期的特殊保健問題應成為婦女生殖健康保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女童的生長發育

生長發育是各期女童共同、主要的生理特點。監測生長發育狀況是女童保健的重要內容。生長一般指形體數和量的增加,也稱為體格生長和體格發育。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成熟與功能的完善。生長和發育兩者緊密相關,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而發育成熟狀況又反映在數量變化上。由於受到遺傳、疾病、環境和教育等影響,各人可有各自的生長發育特點和潛力,但總的來說還是有共同、相似的規律。
1、體格生長規律:
① 體重:為人體的總重量。WHO將其列為衡量兒童體格生長及近期營養狀況最敏感、實用的指標。出生體重可作為一個國家的保健指標。女童體重平均比男童略輕。常用的計算公式為:
出生—6個月體重(g)=出生時體重(g)+月齡×800(g)
7—12個月體重(g)=出生時體重(g)+6×800(g)+(月齡-6)×250(g)
1—10歲體重(kg)=年齡(歲)×2+7(或8)
② 身長(高):為頭頂至足底的長度。WHO將其列為反映兒童遠期營養狀況的指標。女童身長平均比男童矮,常用計算公式為:
1—10歲身長(cm)=年齡(歲)×5—7+70
2、體格生長評價:
① 評價標準:可分為現狀標準和理想標準。現狀標準代表某一地區一般兒童的體格發育水平。理想標準以生長在所謂最適宜環境中的兒童為對象。WHO推薦1983年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NCHS)制定的標準,作為國際理想標準。我國自1996年使用該標準。
② 評價方法:常用有單項指標評價(標準差法、百分位法、曲線圖法和標準差比值法)和多項指標綜合評價(三項指標綜合評價法、指數法、相關評價法和身高發育與體型結合評估)。以標準差法最常用。

女童各期生理特點

1、胎兒期:自卵子與精子結合(受孕)至胎兒娩出前,稱為胎兒期。正常胎兒期約40周(40周±2周)。
2、新生兒期:出生至未滿28天為新生兒期。此期是一個特殊時期,各器官需進一步完善,功能也需要進行有利於生存的重大調整。為了適應子宮外新環境,自身要經歷解剖生理上的巨大變化,身體各系統的功能從建立轉到成熟是此期的特點。因此,應定期進行新生兒訪視、宣傳母乳餵養好處,指導新生兒護理及合理餵養,做好新生兒期疾病預防和治療,以降低新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
3、嬰兒期:出生至不滿一周歲的小兒。此期的特點是:① 生長發育比生後任何時期都快,一周歲末體重為出生時的3倍,身長增加50%,頭圍由平均34cm增加至46cm;② 由於生長發育快,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要特別高,若能量和蛋白質供給不足,就易發生營養不良和發育落後;③ 由於熱能和蛋白質需求高,進食多,而消化和吸收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所以易發生消化不良和營養紊亂;④ 從母體得到的免疫力逐漸消失,而自身後天免疫力很弱,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此期要提倡母乳餵養,4個月後,指導及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做好計畫免疫和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開展體格鍛鍊和早期教育。
4、幼兒期:指1歲—不足3歲的小兒。此期特點是體格生長速度較嬰兒緩慢,正處在斷乳時期,如果不注意膳食質量,容易發生體重增長緩慢,甚至出現營養不良。
5、學齡前期:3—6歲為學齡前期。此期小兒的體格仍然持續生長,體重每年平均增加2kg,身高每年平均增長5—7cm.與外界環境接觸日益增多。由於活動和鍛鍊增多,體質增強,感染性疾病發病率減少,而免疫性疾病如腎病、腎炎等有增多趨勢。
6、學齡期:指6(7)歲—13(14)歲兒童,為國小和國中年齡段。此期體格生長速度與學齡前期相似,但運動體能較前期增強,運動量及範圍增加,有一定的學習任務,因此營養供給的質和量要保證,學習和睡眠時間要合理安排,並做好交通、游泳、用電、書寫姿勢等的安全、健康教育,注意用眼、口腔衛生以及疾病防治等工作。

女童常見病防治

女童體格發育偏離

體格發育偏離是指生長發育過程中小兒體格過大或過小,或出現各種畸形發育。大多數兒童的體格發育,不論速度或是在各系統、器官的先後順序上,都循著一定規律或“軌道”正常發育,但存在種族、地區、家族或個體的差異。體格生長偏離是兒童生長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當受到體內外某些因素影響時,生長速度即可發生異常,造成體格生長水平或勻稱程度不正常,出現生長發育偏離正常規律或“軌道”的現象。
女童營養失衡出現缺乏能量和蛋白質所致的低體重、消瘦、生長遲緩,混合性慢性營養不良;或因長期能量攝入大於消耗,致體內脂肪過度積聚、體重超過正常範圍的營養障礙性疾病——兒童肥胖症。此外,體格生長水平在正常範圍內,但其生長軌道從較高水平降至較低水平的的生長偏離現象。還有一些內分泌的原因、綜合徵所致高身材,如垂體性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性早熟、男性化綜合徵等;腦性巨人症、Marfan綜合徵等;家族性高身材,體質性或特發性超長,常為家族性,屬正常發育變異,為身材超長最多見的原因,以少女為主。
矮身材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克丁病)、生長激素不足症、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等;骨代謝疾病如軟骨發育不良、佝僂病、粘多糖病;染色體病如Turner綜合徵、21—三體綜合徵等。
防治:根據兒童年齡越小、發育越快、變化越大的特點,進行兒童保健系統管理。通過生長監測,定期體檢、動態、系統地進行縱向觀察,當生長監測或體格檢查評價發現生長偏離時,應詳細了解兒童生長偏離發生的時間、程度或病因,及時干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