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妊娠和分娩
產褥感染和感染性流產是急性子宮內膜炎的常見原因。分娩後宮腔內殘留少量胎膜或胎盤,或胎盤附著部位的子宮復舊不全,可引起慢性子宮內膜炎。
2.宮腔手術和放置宮內避孕器
宮腔內手術操作尤其是非正規人工流產,可導致細菌入侵發生感染。宮內避孕器的長期刺激可引起慢性子宮內膜炎。
3.不注意個人衛生
經期性交及與患有性病的異性性交,也易發生此病。
4.子宮腔內病變
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或子宮內膜癌壞死可引起子宮內膜感染。
5.其他婦科炎症
宮頸炎、陰道炎的上行感染;輸卵管卵巢炎症的下行蔓延,均可導致子宮內膜炎的發生。
6.雌激素水平低下
更年期或絕經期後,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陰道內酸度下降及宮頸黏液栓減少,人體的生理屏障功能減弱,細菌易於侵入。
臨床表現
(一)慢性子宮內膜炎
1.症狀
(1)盆腔區域疼痛 在月經間歇期間出現下腹部墜脹痛及腰骶部酸痛。部分患者可無任何自覺症狀。
(2)白帶增多 因內膜腺體分泌增加所致。一般為稀薄水樣,淡黃色,有時為血性白帶。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呈膿性白帶,並常含少量血液。當子宮積膿時分泌物呈膿性伴臭味。
(3)月經過多 經期規則而經血量倍增,流血期顯著延長。不規則出血較少見。
(4)痛經 多見於未產婦女,但嚴重痛經者少見,可能由於內膜過度增厚,阻礙組織正常蛻變壞死,刺激子宮過度痙攣性收縮所致。
2.體徵
子宮可增大,有觸痛;子宮旁組織增厚並有觸痛。輕度炎症時,雙合診可無異常發現。當子宮積膿時,查子宮呈球形增大,柔軟並壓痛,窺器檢查可見宮頸排出血性膿液,奇臭。
(二)急性子宮內膜炎
1.症狀
輕度發熱,下腹痛,白帶增多,有時為血性,如為厭氧菌感染可有惡臭。分娩或流產後發生的急性子宮內膜炎症狀較重,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宮內膜炎多屬輕型。
2.體徵
檢查時子宮可有輕度壓痛。病情如未能及時控制,進一步引起子宮肌炎、急性輸卵管炎、盆腔炎等,患者體溫明顯升高,可達39℃以上,下腹部有明顯壓痛。
檢查
1.陰道檢查
應儘量採取宮腔排液送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同時塗片檢菌,供作用藥的參考。窺器檢查可見子宮口有大量膿性或污穢血性臭味分泌物外溢。雙合診時子宮頸舉痛。宮體因充血水腫而脹大,柔軟,壓痛明顯。
2.血常規檢查炎性反應指標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計數增多,炎性指標如C反應蛋白、血沉等增高。
3.診斷性刮宮
可明確發病原因及排除惡性病變。術前應控制炎症3天,術後繼續給予抗生素。術中操作應輕柔,因感染的宮壁脆弱,易致子宮穿孔。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其內膜菲薄,刮取時更應注意。流產後子宮內膜炎可能殘留胚胎組織,應仔細全面刮取,往往可同時起到治療作用。
4.病理檢查
可明確病因。內膜間質內有大量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炎症時間較久者可見纖維母細胞及毛細血管增生。
併發症
1.宮腔積膿
當子宮內膜炎導致宮頸粘連阻塞時,宮腔內的炎性分泌物不能外流,積聚於宮腔內,可形成宮腔積膿。
2.盆腔炎
急性子宮內膜炎若治療不及時,可進一步發展為輸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盆腔靜脈炎等,甚至發展成敗血症。
3.不孕
有炎症的子宮內膜不利於受精卵著床,又或是受精卵著床不穩固,導致不孕。子宮內膜炎還會影響胎兒,可引起畸形、流產、早產、胎膜早破、新生兒感染等。
治療
1.一般處理
(1)可靜脈補充營養及水分,並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
(2)急性子宮內膜炎應臥床休息,宜半臥位,以利於炎症的局限及宮腔分泌物的引流;
(3)做下腹部熱敷以促進炎症的吸收並止痛;
(4)保持大便通暢以減輕盆腔充血,並有利於毒素排泄;
(5)高熱時可物理降溫;
(6)應避免過多的婦科檢查以防止炎症擴散。
2.藥物治療
(1)抗生素治療 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抗生素治療原則:經驗性、廣譜、及時和個體化,選擇抗生素應覆蓋所有可能的病原體,或根據病原培養及藥敏的結果選擇抗生素治療。
(2)宮腔內給藥 對已婚患者可採用宮腔內給藥的方式,操作前先以雙合診查清子宮大小及位置,外陰陰道消毒、探測宮腔深度後,將滅菌導尿管自宮口送入宮腔,以小於宮腔深度0.5cm即可,將選定的藥物經導尿管緩慢注入宮腔,待藥液全部進入宮腔後,拔出導尿管,平臥或臀高位臥床1~2小時,每日1次,經期停用,由於本方法能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處,往往療效顯著。
(3)清理宮腔 發生於分娩或流產後的子宮內膜炎,如疑有胎盤組織殘留,應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立即予以清除,待抗生素達到一定劑量、炎症得以控制時,方可行刮宮術,以防炎症擴散。如果子宮有活動性出血時,可在套用大量抗生素的情況下清理宮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