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2008年上海大學體育學研究年報。全書分體育社會學研究、體育傳播學研究、體育文化學研究、體育管理學研究、體育產業研究、休閒體育研究、體育法學研究、學校體育研究、運動人體科學研究和書評十個欄目。主要內容包括奧運會與青年國家認同感的提升,體育網路傳播現狀研究,社會階層差異中的休閒體育文化模式,上海都市體育文化模式初探,我國汽車企業體育行銷現象探析,高校推廣合球運動的可行性初探,訓練、比賽及高海拔地區對運動員感知覺影響的研究,上海市中學生體育鍛鍊情況與體質狀況的調查研究等。
本書目錄
一 體育社會學研究
轉型期中國職業足球領域“掃黑”運動的行動邏輯及其風險分析
機會結構與行動能力:奧運會對青年社會參與的影響
奧運會與青年國家認同感的提升
奧林匹克運動與愛國主義教育——一個社會學的闡釋
我國體育社團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論體育的儀式意義及其社會功能
米歇爾·福柯:體育、權力、技術與治理術
二 體育傳播學研究
後奧運時代體育價值取向與體育可持續發展探析
論大眾傳媒與體育產業的互動關係
體育網路傳播現狀研究
中國民族體育品牌現狀分析
上海“五星體育”頻道解析
西方知名體育品牌在華傳播現狀分析
美國體育報導策略與問題探析
網路媒體奧運報導的熱運作與冷思考——以搜狐為例
奧運報導中的媒介議程分析——以新浪網為例
中國官方網站與商業網站2007年奧運報導議程比較分析——以新華網奧運頻道和TOM線上奧運頻道為例
《體壇周報》北京奧運報導的報導特色分析——兼議其奧運報導的議題
《中國體育報》近期奧運相關報導中議程設定特徵分析
三 體育文化學研究
社會階層差異中的休閒體育文化模式
上海都市體育文化模式初探
北京奧運文化構建淺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奧運與中國傳統文化
“人文奧運”的傳統文化內蘊與青年的和諧發展——論人文奧運與當代青年的傳統文化教育
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悖論
普通高校大學生對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認知研究
日本少林寺拳法淺析
四 體育管理學研究
公共體育設施項目社會後評價研究
上海農村體育發展戰略研究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
五 體育產業研究
基於鑽石模型的中澳休閒體育產業現狀的對比分析
我國汽車企業體育行銷現象探析
六 休閒體育研究
休閒體育鍛鍊對都市職業女性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
Modern China and L,eisure of young people
七 體育法學研究
奧運會背景下部落格的法律地位及侵權行為探析——對《國際奧委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註冊人員部落格指南》的法律解讀
八 學校體育研究
高校推廣合球運動的可行性初探
高校游泳教學多媒體CAI教學課件套用的研究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法探索——以網球項目教學為例
論休閒體育在高校中的開展
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組織與管理模式的分析與探索
大學生參加體育鍛鍊現狀及動機研究——以上海大學為例
對高校體育社團發展模式的研究——以上海高校體育社團研究為例
上海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性別差異分析
九 運動人體科學研究
遞增負荷有氧運動對高校退休老年男子腎功能和排尿機能的影響
訓練、比賽及高海拔地區對運動員感知覺影響的研究
上海市中學生體育鍛鍊情況與體質狀況的調查研究
十 書評
附錄
2007~2008學年上海大學體育學研究概況
編集手記
文章節選
一 體育社會學研究
三、“掃黑”運動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總的看來,“掃黑”過程中的風險,是“諸多問題和不確定性情況下的策略性目的理性行動”而導致的新的不確定性和損失的可能性,即使有短暫的非理性因素存在(如S等人在擔當“掃黑英雄”角色過程中的情感性理解和情緒性的應對行動),也是為其“目的理性”服務的。
所謂“諸多問題和不確定性”,是指“黑哨”“假球”等腐敗問題、中國職業足球的運行機制問題以及在“掃黑”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主要包括:
(1)當事方的身份不確定。首先,中國足協的機構性質不明確。足協是單純的社會團體,還是國有事業性質的行業管理組織或單位?其次,裁判角色“面目模糊”。聯賽球場上的當值裁判屬於“國家工作人員”還是“聘用勞務人員”?對這些“不確定”,學界和法律界也爭論未果。
(2)當事方的工作性質不確定。“身份不確定”所直接帶來的問題是,足協人員和裁判的工作行為是行政“公務行為”,還是非國家性質的“社會或私人行為”?同樣存在爭論。
(3)“黑哨”證據的不確定。在“掃黑”過程中,無論“掃黑”英雄們還是中國足協,所收集或得到的涉黑“證據”,自始至終都是不確定的和不充分的,無法作為全面司法介入充要條件,最後只有極個別“黑哨”“典型”得到懲罰的結果可以印證這一點。
(4)司法解釋的不確定。除了上述種種不確定性之外,針對職業足球法律本身並不健全,沒有應對職業足球中“黑哨”、“假球”現象的相應的解釋和處罰條款,司法機關也沒有應對這一“現象”的相關經驗。
所謂“新的不確定性和損失的可能性”,是指“掃黑”風波中的各當事方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掃黑”行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諸多“不確定性”,分別發揮各自的“智慧”,採取各自的策略性行動,爭取獲得更多的有利於己方的“自由余地”。在此次“掃黑”運動中,各行動方都或多或少地獲得了一些利益、名聲或權力,即使沒有得到,也儘可能地降低了不利因素對己方的侵害。
……
作者介紹
周哲瑋(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體育學研究中心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