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立佛·梅西昂

奧立佛·梅西昂

現代法國著名作曲家。1992年4月27日(或28日),梅西昂在法國巴黎逝世。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08年12月10日,奧立佛·梅西昂出生於法國的阿維尼翁。他的父親是從事文學教學和翻譯的學者,曾把莎士比亞全集譯成法文,母親是一位詩人。在父母的鼓勵下,很小即立志成為音樂家,七歲開始嘗試作曲。

1919年,梅西昂 11歲時進入了巴黎音樂院。在校學習期間,他的老師主要有加隆、考薩德(對位與賦格)、杜卡(作曲)和迪普雷(即興演奏與管風琴)。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各科均曾獲獎。1930年畢業後即擔任聖三一大教堂首席管風琴師,在這個職位上連續工作了四十多年。1936年開始在巴黎音樂師範學院和聖樂學校任教,同時與勒絮爾、博德里埃與若利韋共同組建了“青年法蘭曲”小組,法西斯德國入侵後,小組停止了活動。1940年,梅西昂被入侵的納粹德軍俘虜,在戰俘營中創作了《最後時刻四重奏》(1941年),並為五千戰俘演奏了此曲。1941年獲釋後,在巴黎音樂院擔任和聲教授。1944年出版了他的理論著作《我的音樂語言技術》,書中總結了他的音樂思想。

在1943年到1947年一段時間內,他舉辦了私人授課的講習班。在這個講習班上,梅西昂首次在教學中以自己的方法講授了對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的分析,並從此時起,他不時到國外講學。在法國國內,他的教學活動也達到了新的高峰,巴黎音樂院為他專設了音樂分析課程班。他的教學內容包括從古希臘的韻律到古印度的節奏直到鳥鳴。 1966年,在巴黎音樂院又擔任了作曲教授,次年還被選為該院校委會委員。這一年,在魯瓦藝術節上還創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項國際鋼琴比賽。1971 年榮獲伊拉斯莫斯獎。

作品創作特點

梅西昂在長期的作曲生涯中,經歷了不同的創作期,每個時期都在音樂構思與手法上有新的變化,但在創作上,始終貫穿著兩個重要特點。首先是,節奏在他的音樂語言中有主導地位,他自稱是“作曲家與節奏學家”。他把古希臘的奇數節奏、古印度的各種節奏與德彪西的脫離調性和律動的節奏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節奏結構,加以變化發展運用到他的作品中。他的方法是採用對稱與非對稱的節奏型態和特殊的節奏組合,例如,以分數的方法擴展或縮短時值,依次遞增或遞減時值,不可逆轉的節奏等。在他的器樂作品中,小節線可能只是對指揮起引導作用。第二個特點是,對音色特別重視,他把音色與音高、節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對音色懷有全新概念:聲音與顏色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某一聲音或某些聲音的組合會產生某種顏色。在和聲色彩方面也顯示出梅西昂的獨特個性,他不拘一格把調性、無調性、調式和系列手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和聲體系。

1948年以前,梅西昂的作品風格與體裁多種多樣,有巴洛克風格的,有新浪漫主義手法的,還有仿德彪西風格的。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為絢麗的鋼琴曲《二十次聖嬰默想》和《圖倫加利交響曲》,兩首樂曲音響色彩豐富、華麗,非常動人。

此後,梅西昂採用了新的創作手法,把調式音階的每一音高與特定的時值和強度聯繫在一起,使每—音具有絕對的個性從而導致了後來整體序列手法的出現。這形成了他第二創作期的特點。

從1953年到1965年,梅西昂把鳥鳴作為他創作的主要素材。他把各種鳥鳴聲巧妙地溶入了他的音樂語言,創作了《鳥名錄》、《異國島》、《百鳥甦醒》等。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他的第三創作期,在這一時期內,還有重要作品《時值——音色》與《七首日本俳句》。

1969年,梅西昂創作了《我主基督之變形》大型合唱作品,從此進入他的第四創作期。音樂風格上開始趨向綜合,較少高度思辨性的樂思而回歸到結構清晰、純樸易懂的音樂語言。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還有管弦樂《聖三一神秘沉思曲》。

對音樂的影響

梅西昂對二十世紀後半叶音樂的發展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學生中有些已成為當代一些樂派的代表人物,如布列茲、施托克豪森和克賽納基斯等。

社會評價

二十世紀作曲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雖然不屬於任何作曲流派,但他的作品和創作手法以及教學對同時代和年輕的一代作曲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