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登,W.H.
正文
英國詩人。出生於約克郡一個篤信英國國教的名醫家庭。1922年開始寫詩,1925年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同時從事詩歌創作。大學畢業後赴德國學習德國語言和文學,1930年回國後當過 5年中學教師。30年代思想進步,成為英國左翼青年作家領袖。1937年曾赴馬德里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給政府軍當過擔架員和救護車駕駛員。1938年和英國小說家衣修午德一起來中國採訪。1939年又和衣修午德一同前往美國定居,1940年以後皈依基督教,1946年加入美國籍。他在許多美國大學教過書,後一度被選為牛津大學詩學教授 (1956~1960)。晚年常在紐約和奧地利鄉居。1973年9月28日患急病死於維也納,所居鄉村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奧登把自己的創作生活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27~1932),他先在牛津大學的文藝青年中嶄露頭角。這一批年輕人之中包括戴·劉易斯、斯彭德、麥克尼斯等人,30年代成為英國“新詩”的代表,被稱為“奧登派”或“奧登一代”的詩人。他的第一部《詩集》(1930)給英國詩帶來了新內容、新方向、新技巧。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這些新詩在政治上是左傾的,反映了英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同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影響下,他又分析了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心理和道德問題。他用現代工業社會、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提供的形象,以堂皇的和不雅的字眼並列,用現代口語的節奏,創造了新風格和新意境。《雄辯家》(1932)是一部交替用詩與散文寫的政治諷刺作品,也是他在詩的形式和技巧方面進行長期實驗的開始。
第二個時期(1933~1938)的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左翼政治觀點,反映當代的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詩集《看吧,陌生人》(1936,1937年在美國出版時改名為《在這座島上》)。1937年發表長詩《西班牙》,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1938年訪問中國以後,與衣修午德合寫了《戰地行》(1939),其中的一組十四行詩《戰爭時期》(1939)是奧登所寫,對中國的抗戰表示同情與支持。這一時期他還和衣修午德合作寫了三出詩劇:《皮下之狗》(1935)、《攀登F6》(1936)與《在邊界上》(1938),曾先後在倫敦一個實驗劇院上演。
第三個時期(1939~1946)標誌著奧登世界觀的重大轉變。詩集《另一次》(1940)和長詩《新年書信》(1941)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他的思想向右轉的過程。他皈依基督教以後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態度反映在三首長詩中:《暫時》(1945)、《海與鏡》(1944)與《憂慮的時代》(1948),後者曾獲得1948年普利茲詩歌獎。
第四個時期自1948年開始。奧登晚期的詩歌創作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同時也反映出他對日益墮落的西方現代文明和日趨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所感到的悲觀失望。這個時期的主要詩作有《阿基琉斯的盾牌》(1955)、《向克萊奧女神致敬》(1960)、《在屋內》(1965)與《無牆的城市》(1969)。
奧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他不但能寫嚴肅詩,而且能寫輕鬆詩或打油詩,詩體更是多種多樣。他被認為是繼葉芝和艾略特之後英國最重要的詩人,1953年獲得博林根詩歌獎,1956年獲得全國圖書獎,1967年獲得全國文學勳章。
奧登也是出色的文學評論家。主要評論集有《染匠的手》(1963)與《次要的世界》(1968)。此外,他還和麥克尼斯合寫過《冰島書簡》(1937),和美國詩人切斯特·考爾曼合寫過幾齣歌劇的歌詞。
奧登晚年整理並修訂了自己的詩作,按時間次序編排,分兩冊出版《短詩結集1927~1957》(1966)與《長詩結集》(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