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熱什科娃,E.

奧熱什科娃,E.

波蘭女作家。生於立陶宛格羅德諾一個愛國的地主家庭,從小受到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教育。1858年從寄宿學校畢業,嫁給一個貴族,在丈夫的領地居住。她目睹波蘭農民遭受壓迫的悲慘生活,十分同情和關心他們的命運。

奧熱什科娃,E.

正文

奧熱什科娃,E.波蘭女作家。生於立陶宛格羅德諾一個愛國的地主家庭,從小受到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教育。1858年從寄宿學校畢業,嫁給一個貴族,在丈夫的領地居住。她目睹波蘭農民遭受壓迫的悲慘生活,十分同情和關心他們的命運。
1863年一月起義爆發期間,奧熱什科娃積極參加起義部隊中通訊聯絡、籌辦糧餉和縫製衣服的工作,曾掩護一個受到追捕的起義領導人。起義失敗後,她丈夫的領地被沙皇政府沒收,她回到父親的領地居住。
奧熱什科娃於19世紀60年代開始創作。初期發表的短篇小說《荒年》(1866)、《厄運》(1876)、《尤利揚卡》(1878)、《不愉快的山歌》(1878)和《十四分之一》(1878)等,描寫了封建地主的自私冷酷,資產階級法律的偏見以及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他們正直善良的品德。在《最後的愛情》(1867)、《在籠子裡》(1869)、《外省》(1869)、《有德行者》(1871)等中長篇小說中,奧熱什科娃刻劃了許多獻身科學和教育事業的工程師、教師、學者,同情窮人的醫生、律師,熱心發展民族工商業的企業主、商人和貴族資產階級慈善家的形象。這時期她還創作了不少以婦女生活為題材的小說,表現了她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命運,如《格拉巴先生》(1869)、《瓦茲瓦夫的日記》(1871)和《馬爾達》(1872)等,其中以《馬爾達》影響較大。這部作品寫一個小貴族出身的婦女馬爾達,在父親和丈夫死後帶著四歲的女孩出外謀生,遭到失敗,被迫進行盜竊,為警察追捕,最後死在馬車輪下。
1876到1889年,是奧熱什科娃創作的主要階段。在這時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梅伊爾·埃卓福維奇》(1878)和中短篇小說《請給一朵花》(1877)和《強壯的參孫》(1877)中,描寫上層社會對貧窮的猶太人的壓迫。她還創作了兩組不同題材的小說,一組叫“幽靈”,包括短篇小說集《幽靈和肥皂泡》(1880),長篇小說《守墓人西爾維克》(1880)、《齊格蒙特·瓦維奇和他的同學們》(1882)和《原始人》(1883)等,描寫波蘭社會中的勞資矛盾和初期的社會主義運動。作者頌揚革命者建設正義美好的世界的理想,但不同意採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另一組小說是以立陶宛農村生活為題材,包括《底層》(1884)、《久爾濟一家》(1885)、《涅曼河畔》(1887)和《鄉下佬》(1888),它們描寫沙俄農奴制長期統治下農村愚昧落後的狀況,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命運。它們在思想和藝術上是奧熱什科娃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尤以《涅曼河畔》最為突出。這部小說以19世紀末立陶宛格羅德諾附近涅曼河畔農村生活為題材,通過對貴族地主別涅迪克特·科爾欽斯基一家和缺少土地的農民安哲里姆·包哈迪羅維奇和他侄兒揚一家在1863年一月起義前後的變化,以及他們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描寫,反映了沙俄占領下波蘭農村的面貌。作者在小說中不僅提出了改革波蘭社會的一系列最激進的觀點,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愛國主義和民主思想的農民以及貴族階級叛逆者的形象。
90年代以後,奧熱什科娃還寫過揭露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長篇小說《尋求金羊毛的人》(1899)等許多作品。1905年革命對她震動很大,她當時雖然不能完全理解革命的意義,但是她擁護革命。她在晚年寫的短篇小說集《光榮屬於被戰勝者》(1910)再現了一月起義的場面,指出起義的失敗是由於貴族沒有依靠人民的力量。
奧熱什科娃的創作在波蘭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作家也有較大的影響。她的作品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發展自然生動,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參考書目
 E.Jankowski,Eliza Orzeszkowa, Warszawa,1973.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