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A1賽道

簡介

奧地利A1賽道奧地利A1賽道
長度:4326米
圈數:71圈
總長度:307.146公里
最快比賽用時:1分9秒298舒馬赫,2002年法拉利
最快排位用時:1分8秒082巴里切羅,2002年法拉利

概述

1969年建成的A1賽道位於奧地利中部山區,克拉根福特以北,原名叫奧斯特利賽道(Osterrichring,即奧地利環的意思)。雖然A1是F1大獎賽中第二短的跑道,但卻是一條適合大馬力、高速賽車的賽道,有很多爬升的直道,主看台的觀眾幾乎可以看到整個賽道的情況。

在全年16條舉辦F1分站賽的賽道中,A1賽道對剎車系統的考驗僅次於伊莫拉、加拿大蒙扎等賽道,因為在這裡車手需要從直道的高速行駛中迅速減速進彎。

A1賽道以對速度的要求和本身所具的危險性和挑戰性著名。1970年這裡首次主辦F1大獎賽就發生了一名美國車手在第一個彎道出事身亡的悲劇,20世紀80年代這裡又多次發生賽車起步後連環相撞的事故。1987年的比賽甚至因為起跑意外被迫三次重新開始,延誤長達一個半小時。國際汽聯當即被迫取消奧地利站比賽,直到賽道經過多處改建後,奧地利大獎賽才於1997年重新被列入F1錦標賽的日程。雖然修改後的賽車場已今非昔比,再也達不到昔日平均高達150km/h的時速,但F1的車手卻還是普遍樂意跑這條賽道。

A1賽道的表面不是很堅硬,對輪胎的磨損並不嚴重,因此通常情況下車手只需在比賽中進一次工作站加油換胎即可。位於中游的車隊往往會一開始就把賽車油箱加滿,儘量在賽道上多跑一段時間,雖然開始階段會慢一些,等油量較低時還可以儘量加速獲得補償。當然排名靠前的賽車則會採取兩次進站的做法,它們可以在一開始儘量擴大領先優勢,然後在工作站里儘量縮短用時。由於A1賽道位於阿爾卑斯山區,天氣變化往往很突然。比賽的前幾周這裡可能還很冷,遇上雨天,賽道會非常滑,對兩大輪胎廠商是個巨大的考驗。

起跑後面對的就是一條具有坡度的大直線,在直線底前速度可達6檔296km/h的高速,剎車退檔以2檔128km/h的高速通過第一個Castrol彎,由於彎頂點就是坡頂點,因此入彎的角度非常難拿捏,車手常在此衝到砂石堆中;出彎後是一條略有彎度的加速路段,到達下一個Remus彎之前可達速度6檔296km/h,馬上減速到2檔72km/h通過彎道,這個彎也是彎頂點與坡頂點合體與第一個彎類似但角度更大,許多車手喜歡在這裡做超越的動作。

過了Remus彎之後又是一條加速路段,在此速度也可達6檔296km/h,接著減速到2檔112km/h進入Gosser彎道,出彎後持續加速到6檔255km/h,然後減速到4檔168km/h進入NikiLauda彎,出彎後有一小段直線,可加速到4檔248km/h,隨後維持4檔減速至200km/h通過PowerHorse彎,緊接著又是一段直線,速度可達6檔290km/h,減速以4檔112km/h進入JochenRindt彎道,再一小段加速到5檔217km/h,馬上退到3檔168km/h通過最後一個Mobilkom彎,出彎之後就回到起跑直線完成一圈。

由於歐盟禁止香菸廣告,F1首腦們決定把奧地利大獎賽從2004年F1世錦賽的賽程表中拿掉,所以2003年是A1賽道在F1的最後表演。

歷年冠軍

2003:M•舒馬赫[法拉利]
2002:M•舒馬赫[法拉利]
2001:庫爾特哈德[麥克拉倫]
2000:哈基寧[麥克拉倫]
1999:埃爾文[法拉利]
1998:哈基寧[麥克拉倫]
1997:維蘭紐夫[威廉士]
1986:普羅斯特[麥克拉倫]
1985:普羅斯特[麥克拉倫]
1984:勞達[麥克拉倫]
1983:普羅斯特[雷諾]
1982:安吉列斯[蓮花]
1981:拉菲特[Ligier]
1980:雅波勒[雷諾]
1979:瓊斯[威廉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