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廣濟橋

奉化廣濟橋,又名南渡橋。為四孔廊屋式橋,木石結構,通長51.68米,闊6.60米。

基本信息

奉化廣濟橋

11

時代:元朝
地點:奉化縣東二十里南浦鄉南渡
廣濟橋,又名南渡橋。 此處過去是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溫,下達寧紹,為商旅過往必經之路。現有公路,由縣城經南渡到方橋。一橋始建於宋,元至元中重建。明、清雖幾度重修,但橋墩仍系元代建築物。現第三墩北首第三柱上仍清晰可見“至元二十三年歲在丙戍四月廿九日乙丑甲時重建”石刻字樣,第二墩北首第一柱上亦有“城居沈森辛酉本命三月廿二日未時與家眷等施財舍……”等題刻。 廣濟橋為四孔廊屋式橋,木石結構,通長51.68米,闊6.60米。橋墩每縫用石柱六根,上下做榫,用鎖石拴牢,鎖石上承木樑,樑上鋪木板作橋面。上建築廊屋二十二楹,中間跨空五架梁,闊3.13米,兩廊各闊1.80米。造型輕巧,遠望如飛虹臨水。引橋兩旁有小屋十二間,內有建橋碑記、禁約碑、舍茶碑等五塊石碑。

55

廣濟橋位於奉化城東北江口鎮南渡村的縣江上,始建於南宋,元代重建。橋東西走向,長51.68米,寬6.6米,為略呈弧形的四孔木石構廊橋,橋上建有廊屋16間。廣濟橋為浙江現存最早的木石結構廊橋。
廣濟橋最奇特而又科學、歷史價值最高的當數它榫卯結構的橋墩構造。橋用石柱四列作為橋墩,它不像一般橋樑橋墩用石塊實砌而成,而是各用六根扁長的條石陡立組成橋墩,為元代舊物。柱頭置鎖石,鎖石上鑿槽,中置牽木,固定鎖石,又排列梁木10根,其上鋪板。每根條石上下兩端有一榫頭,然後把兩塊各鑿有六個卯眼的巨石相應套在橋柱上,使兩者上下左右嚴絲合縫,緊密連線。這種結構的橋墩,不但牢固,而且由於迎水面小,減少了流水的衝擊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擊、纏繞,同時也少擠占河道,便於航行。

22

南渡這個地方,原先沒有橋,兩岸往來都用渡船,故名。從北宋初年始,因行旅繁忙,舟渡不敷所需,始於江上架橋。初為簡陋的木構小橋,屢建屢毀。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里人汪及首建石橋,橋上建橋屋,是為廣濟橋之始建。元至元年間,重修廣濟橋,今橋墩石柱上“至元二十三年歲在丙戌四月廿九日乙丑甲時重建”題記可證。今橋上所建木構廊屋,約為清代遺構,內尚存建橋碑記、禁約碑等碑刻6通。

廣濟橋位於江口街道東二十里的南渡村,為驛道遺蹟。這裡過去是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溫,下達寧紹,為商旅過往必經之路。始建於宋,元至元中重建,明清雖幾度重修,但橋墩仍系元代建築物。現第三墩北首第三柱上可見“至元廿三年歲在丙戍四月廿九日乙丑甲時建”石刻字樣,第二墩北首第一柱上亦有“城居沈辛酉本命三月二日未時與家眷等施財舍……”等雕刻。
廣濟橋為四孔廊屋式橋,木石結構,通長51.68m,寬6.6米,橋墩每縫用石柱六根。上建築廊屋二十二楹,中間跨空五架梁,寬3.3m,兩廊各寬1.8m。造型輕巧,遠望如飛虹臨水,引橋兩旁有小屋十二間,內有建橋碑記,禁物碑,舍茶碑等五塊石碑。1986年已重修。

廣濟橋

位於奉化市江口街道南渡村,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3

廣濟橋為略呈弧形的四孔廊屋式橋樑,木石結構,東西向,通長51.68米,寬6.60米。橋墩每縫用石柱六根,上下做榫,用鎖石穿牢。鎖石上承木樑,樑上鋪木板作橋面。上建廊屋二十二楹,中間跨空五架梁,闊3.30米,兩廊各闊1.80米,造型輕巧,遠望如飛虹臨水。引橋兩旁有小屋十二間,內有建橋碑記、禁約碑、舍茶碑等五塊石碑。
南渡自唐以來處在明州(寧波)至奉化而台、溫的驛道上,往來官吏、商賈、行旅無不經此,船渡不敷需要,所以從北宋初年就有人在縣江上架橋,但時建時毀,行人不便。到了南宋初的紹興年間(1131——1162),縣人汪伋首建石橋,橋上建橋屋,但也只使用了一百多年。到了元至元年間(1286年),又重新修建。現第三墩北首第三柱上仍清晰可見“至元廿三年歲在丙戍四月廿九日乙丑甲時重建”的題刻,還留下了這位匠心獨運的能工巧匠的名字:“鄞縣小溪石匠許誠”。自這次重建以後,雖然以後的明、清兩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但都局限在橋屋,橋墩則從未動過。
1986年廣濟橋落架大修,從此面貌煥然一新。

奉化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奉化市南渡,橫亘於奉化縣江下游,是東南沿海唯一的驛道所徑,上通明(州)越(州),下達台(州)溫(州)。北宋以前以渡船為“橋”,是沿海通道中的重要咽喉之一。
北宋建隆二年(961)始建木橋,名“廣濟”。 南宋紹興初(1131)以江石甃兩涯,列石柱為墩,橋面覆之以屋,改建成木石結構廊屋式橋。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主薄盧振龍主持重建,堆屋數間,翼以南北二亭。
明洪武中縣丞喬鑒對橋進行了修繕,天啟年間又進行了整修。
清雍正九年(1731)縣令王瑋進行修理,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十二年(1807)都進行了修繕。
現存廣濟橋為木石結構廊屋式橋,通長51.68米,寬6.6米。石柱為墩,五縫四孔。每縫石柱6根,都有側腳,上下作榫,基石固定,頭用鎖石鎖住,並用三根大牽木固定。鎖石上鋪梁木,其上為橋板。橋面建廊屋21間,八架梁用六柱,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上覆小青瓦。

44

元代橋墩中至今還保留有“至元二十三年歲在丙戊四月二十九日乙丑甲時重建”,“城居沈森辛酉本命三月二十二日未時與家眷等施財舍……以及鄞縣小溪石匠許成”等題刻和元代的柱頂石歷代碑記等物。保存良好。
廣濟橋位於浙東古驛道上,通過這條驛道,將“海上絲綢之路”與陸路緊密相連,使這條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的航線向大陸腹地延伸。它是浙江省內唯一的一座元代廊屋式橋,也是浙東沿海南北交通幹線古驛道中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座古橋。
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