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又稱“脫胎”。紵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內胎,再以塗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層,乾實後,去掉內胎,最後在麻布殼上髹漆。這種輕巧的胎體初見於戰國,秦代尚不多見,兩漢中期以後逐漸流行,成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
相關詞條
-
夾紵
夾紵又稱夾紓、挾紵。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後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乾後,反覆再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空,因此...
歷史流承 製作方法 文化特色 -
錐畫狩獵紋夾紵胎漆奩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漆奩3件,內食奩1件,妝奩2件。 這種方法就是用針尖在已經塗漆的器物表面刻劃出一些極細的花紋,稱為“錐畫”,屬於一種線刻裝飾。 錐畫漆...
-
天台山乾漆夾紵髹飾技藝
夾紵漆器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均須經數十道工序。蒼南縣盛產生漆、紵麻、香樟、桐子樹等天然原材料。歷來手工業較為發達,以生漆...
基本信息 簡介 製作技藝 -
夾紵像
夾紵像是古代一種塑像工藝,相傳最早是由東晉雕塑家戴逵發明的,南北朝之後造像選用此法不多,傳至日本卻廣為流傳,日本許多古代佛像都是夾紵製成。
簡介 歷史 -
彩繪出行圖夾紵胎漆奩
湖北荊門包山出土。戰國晚期的工藝品。
特徵介紹 -
夾貯
夾貯漆器源於春秋戰國,歷史悠久。日前,也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品種。夾貯漆器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生漆、天然貯布及瓦灰等組成,其製作工藝是漆藝中最複雜...
工藝淵源 代表漆器品目 -
布心紙胎
所謂“布心紙胎”、“重布胎”以及清代以來且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的脫胎漆器,實際上都是夾完好紵,只不過名稱和胎骨用料稍有不同而已。
-
漆器
,並塗上朱、黑兩色的漆。 西晉以後到南北朝,由於佛教的盛行,出現利用夾紵工藝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時的漆工藝被用來為宗教信仰服務,夾紵胎漆器也因而發展。所謂的夾紵是以漆輝和麻布造型作為漆胎,胎骨輕巧而堅牢。 唐代經濟發達...
詞語概念 漆器發展 油漆技術 技法種類 保養須知 -
中國工藝美術史
兵器的鋒利、樂器的音色、烹飪器的胎壁較薄,易於導熱等,採用不同的合金配方...為主。白陶是商代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獨特品種,胎質純淨,潔白細膩,製作精細...了原始青瓷。它出現於商代中期,在西周有較大的發展。原始青瓷的胎骨原料基本...
正文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