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從1913年至1923年,民國國會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兩遭解散而兩度復會,圍繞內閣制與總統制、單一制與聯邦制等問題,制憲議員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制憲議員選擇的是封閉式的制模式和對抗性的制憲策略,他們排斥北洋實力派對制憲過程的合理介入,沉陷文人式的學理空談而不能合理地分配政治權力。這些因素,是導致民初制憲政治和民主轉型終以失敗結束的重要方面。本書結合歷史學與政治學的分析方法,爬梳民初制憲會議的原始記錄,運用理性選擇理論、策略互動論等分析手段,返回歷史現場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力圖避免目的論的後見之明及以往對民初制憲失敗的道德化評價;同時,作者拓寬視野,將民國制憲與美、法等國制憲過程相比較,當前有助於深化我們對民國初年制憲政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