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世界

本書從政治、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對全球化問題作了深刻的分析,生動地論述了不斷增長的全球依賴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的。全書共五章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失控的世界

本書從政治、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對全球化問題作了深刻的分析,生動地論述了不斷增長的全球依賴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的。全書共五章。

作者簡介

安東尼?吉登斯,英國著名學者,現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曾任英國布萊爾首相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顧問,至今出版著作30餘部。吉登斯近年來發表的〈現代性的後果》(1989)、《現代性與自我認同》(1991)、《親密關係的轉型》(1992)、《超越左與右》(1994)、《為社會學辯護》(1996)和《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1998)等著作引起國際學術界和政治界的廣泛關注,他的著作已被譯成22種語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譯成中文在我國出版。此外,專門對吉登斯的著作進行研究的書籍就達十種之多,其中還有一部四卷本的研究專著。1996年,他成為BBC萊思講座主講人。

安東尼·吉登斯,吉登斯男爵(Anthonygiddens, Baron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國社會學家。他以他的結構理論(theory of structuration)與對當代社會的本體論(holistic view)而聞名。他被認為是當代社會學領域中有卓越貢獻的學者之一,他寫了至少34本著作,被以至少29種語言發行,並且以平均一年一本以上的著作速度為學術貢獻。他被描述成自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以來最有名的社會科學學者。 安東尼·吉登斯與布萊爾提倡的“第三條路”(Third Way)政策也影響了英國甚至其他國家的政策。 安東尼·吉登斯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過去40年裡,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2009年,吉登斯再出新著——《氣候變化的政治》,並迅速在全球學術和政治界引起廣泛關注。安東尼·吉登斯,1938年生,曾任倫敦經濟學院院長。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以馬克思、涂爾幹、韋伯等為代表的經典社會學家思想的反思;對以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和解釋社會學等為代表的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反思;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結構化理論”;現代性理論範式的提出和現代性發展的反思;第三條道路等。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國和歐洲的政治發展。

吉登斯曾對社會學史上各種流派作過系統的批判性考察,認為當代社會學的理論應當繼承和發揚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的想像力,並在3個維度內將其擴展和延伸,即社會學的理論是歷史的、人類學的和批判的。社會學只有對不同社會形態的歷史進行比較研究,對現存的社會模式進行批判,才能全面地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自身。在方法論上,他深受A.舒茨的影響,排斥自然主義和實證主義,認為社會學認識社會時,遵循著“雙面詮釋”的規則,即社會學是在已構造了的意義框架上運用獨特的理論概念和術語進行再認識和再解釋。社會學所探求的社會結構,只有經過結構化的過程方能得以說明,試圖超越和克服社會學的基本缺陷,但其自身就難以做到。著有《資本主義和當代社會理論》、《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社會理論的主要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評》、《社會理論的輪廓及其批評》、《社會構造:結構化理論綱要》和《社會學:簡要但批評的導論》等。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不僅是斯賓塞以來英國最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與羅爾斯、哈貝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領了20世紀中後期全球社會理論的發展。他所主張的“第三條道路”影響尤其深遠。1998年之後,布萊爾、柯林頓、施洛德、達伽馬、若斯潘等西方國家領導人紛紛標榜“第三條道路”的政治主張,歐洲一時間變成了所謂“粉紅色的歐洲”,吉登斯也由此被譽為布萊爾的“精神導師”。

目錄

譯者的話

作者前言

引言

第一章 全球化

第二章 風險

第三章 傳統

第四章 家庭

第五章 民主

附錄一 處於舞台中心的中左翼

附錄二 左派癱瘓之後

附錄三 豐裕、貧困和後匱乏社會思想

附錄四 吉登斯其人其書

推薦書目

譯名對照表

書摘

書摘

在世界上所有的變化中,最重要的還是那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在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婚姻和家庭等方面。在如何看待我們自身以及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等問題的觀念上已經發生了全球性的變革。這場變革隨著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同時還面臨這樣那樣的阻力。

與從其他的角度看待這個失控的世界一樣,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很難弄清楚利益與問題究竟是什麼比例。從某種角度上講,這些可能是最困難和最令人困惑的變革。我們往往會在較困難的問題面前退卻,一個理由就是我們很難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很好地合作。但是我們不能選擇退卻,因為這些變革一直深入到我們情感生活的深處。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對男女平等、性解放和未來的家庭模式進行著深入的討論。如果有些地方沒有進行公開的爭論,那往往是由於當局或者所謂的正統派別的壓制。在很多時候,這些爭論是國家性的或者區域性的,與這些爭論帶來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影響範圍一樣。政治家們或者那些政治派別應該會感覺到,一旦家庭制度發生改變,一旦離婚變得更困難些或者更容易些,我們面臨的一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但是,影響個人感情的變革往往會超出國界的範疇,即便是對於美國這樣的大國。我們發現了一些所有地方都在發生的共同的趨勢,只不過是由於當地的文化傳統不同而有一些程度上的差異而已。

在中國,有很多關於保護家庭的呼聲。在很多西方國家。關於這個問題還爭論得非常尖銳。家庭既是現代與傳統鬥爭的戰場也是二者鬥爭的體現。比起其他的事物來講,家庭中或許會有更多以往的影子。政治家用通常的辦法看待婚姻破裂問題,他們希望能恢復一些傳統家庭的東西。

“傳統的家庭”包含著很多含義,在過去的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文化中,存在過各種各樣的家庭和血緣體系,中國的家庭就與西方有很大的差異。在絕大多數歐洲國家裡,包辦婚姻從來就沒有像印度這么嚴重。然而,在一些非現代化的文化中,家庭在方方面面一直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

傳統的家庭首先是一個經濟單位。收穫的農作物一般是屬於整個家庭的,而對於貴族們來說,財產的轉移則是婚姻最基本的要素。在中世紀的歐洲,婚姻既不是兩性感情的結果,也不是愛情產生的溫床。就像法國歷史學家喬治·達比(DubY)所說,中世紀的婚姻沒有任何“衝動、熱情和幻想”。

傳統的家庭從一開始就存在男女的不平等現象。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否認這一點。在歐洲,女人是她們丈夫或父親的財產,就像法定的財產一樣。兩性的不平等也體現在兩性生活中。性的雙重標準是與傳宗接代相聯繫的。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男人們都擁有情人、情婦或者妓女。富人與女傭人之間也往往有說不清的事情。但是男人則要求他們妻子都是賢妻良母,女孩子的美德是貞節,而妻子則要從一而終。

在傳統的家庭中,不光是婦女沒有權力,孩子們的地位也是低下的。利用法律保障兒童的權力從歷史角度看是不久前發生的事情。在現代社會以前,或者在一些傳統的文化中,人們並不是為了照顧孩子而照顧孩子,或者也不是為了父母本身的意願而撫養孩子。甚至有人說小孩子並不被當作人來看待。並不是父母不愛它們的孩子,但是撫養孩子更多的是出於對整個家庭經濟的貢獻,而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且,孩子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在17世紀的歐洲和美洲,幾乎有1/4的孩子不到1歲時就死了,甚至接近50%的孩子活不到lO歲。

除了那些貴族和經營群體以外,傳統家庭中的兩性生活的主要目韻就是生兒育女。這是傳統和自然的雙重結果。由於缺乏有效的避孕措施,性生活對於婦女來講往往就意味著生育。在許多傳統的社會裡,包括一直到本世紀初期的歐洲,一位婦女一生中往往要懷孕10次以上。

由於上述原因,傳統的婦道觀一直處於統治地位。性的雙重標準往往被認為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人的發明,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曾是所有非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性的雙重標準對於女性來講意味著截然相反的兩種角色——方面是貞節,另一方面l剜是放蕩。在很多文化中,男性在性方面的放蕩不羈被認為是一種男子漢的氣質。邦德(JlameBood)就由於他的強健和性感而獲得了崇拜。而女性如果在性方面比較開放的話,無論她對某些大人物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都不會被社會接受。

傳統和自然的混合標準同樣也主導著人們對於同性戀的態度。人類學的研究顯示,同性戀,至少是男性同性戀,在很多社會裡,往往是人們所能夠容忍的,甚至是贊同的,而不是被禁止。比如有些社會裡,人們利用性監護的方式鼓勵男孩子與年長的男子發生同性關係。這種現象會一直持續到男孩子訂婚或者結婚為止。拒絕接受同性戀的社會一般譴責這是一種有悖自然的行為。西方文化中對同性戀的敵對達到了極端,就在半個世紀以前,同性戀還被認為是一種性錯亂行為,並且這種觀點被寫進了心理學教科書。

當然,很多人仍然對同性戀持反對態度,對於女性的雙重標準也還存在,持這種觀點的有女人也有男人。然而,最近幾十年,西方的性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性生活與生育後代被看成是獨立的兩件事情。性行為第一次被當作是一種可以研究、培育、改變的對象。性關係在過去是被認為局限在婚姻或者合法的範疇內,而現在似乎與這些沒有直接聯繫。我們還應該看到,人們對於同性戀也越來越接受,而不再僅僅把它當作一種性自由來容忍。這些現象就是性行為和生育後代相分離的合乎邏輯的結果。人們定義性的不滿足也不再局限於異性性行為。

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國家絕大多數支持者們所稱道的傳統家庭實際上只是家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最新的、變化中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仍然比較低,而離婚仍然是一種羞恥的行為,尤其是對於女性。然而到了現在,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法律上,男性和女性比以往更加平等了,家庭不再是一個經濟單位,以浪漫的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已經取代了過去經濟契約式的婚姻。從此,家庭就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社會與社會縱然有細節上的差別,但在工業化國家裡幾乎處處都出現了相同的發展趨勢。只有少數人至今還生活在所謂的標準的20世紀50年代的家庭里——父母與他們婚姻的產物——所有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母親是家庭主婦,父親在外面掙錢養家。在一些國家,有l/3以上的孩子屬於婚外生育,獨身的比例也上升得很快,而且看來會繼續上升。在美國、英國等大多數社會裡,結婚仍然是非常平常的,但這些國家被恰當地稱為高離婚率高結婚率的社會。相反地,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存在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兩人一起生活,而且還與兒女們一起生活,但是他們並沒有結婚。在美國和歐洲,18至35歲的女性中有高達l/4的人表示她們不打算生育,她們似乎已經確定這樣做了。

在所有的國家,還繼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家庭形式。在美國,許多人,尤其是新移民,依然生活在傳統的信念里。然而,絕大多數家庭的生活都隨著性伴同居或者同居的開始而發生變化。婚姻和家庭也變成了我在第一章中說到的空殼狀態:名稱都還沒有變,但是內在的基本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家庭里,夫婦僅僅是家庭里的一部分,而且往往不是主要的一部分。與孩子以及其他社會關係的聯繫是在每日社會生活中與之相當甚至更重要的方面。今天,結了婚或者沒結婚的夫婦是家庭的核心所在。夫婦成為家庭的核心是由於家庭的經濟角色越來越小,而愛情或者說愛情加上性的相互吸引,已經成了婚姻紐帶中最基本的因素。

夫婦關係一旦建立,就會有它與眾不同的經歷。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