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第一代的防爆輪胎於1930年代已推出市面,輪胎為雙層的設計,外胎與一般車胎無異,內胎以雙重的物料織成,兩者之間由空氣分隔,防止相互磨擦造成的損耗。外胎被刺穿後,內胎依然能夠運作一段時間。
1934年米其林參考了路軌列車的技術,研製出一種使用安全輪圈的車胎,刺破後車胎內的專用泡沫塑膠襯裡可以提供短暫的承托。該輪胎被宣傳為“半防彈”胎,並搭載于軍用車輛及解款車之中。由於造價昂貴,所以一直未有普及。
在1950及70年代,佳士拿伙拍好固特異及鄧祿普分別開發出自家品牌的防爆輪胎。
2000年代初,防爆輪胎開始成熟,各車廠紛紛為他們部分高性能的車款於出廠時安上防爆輪胎,當中以寶馬最為進取,以防爆輪胎替代備用輪胎,騰空車尾廂空間。
2010年代,技術得以改進,防爆輪胎於輕型卡車和客車已頗為常見。
好處
•安全-不會因高速行駛間爆胎而失控
•不須後備輪胎-爆胎後依然可以行駛一段較長的距離
•騰空車尾廂空間,減輕整體車重,改善油耗
壞處
•較普通輪胎昂貴
•路感偏硬
•胎紋款式選擇較少
表現標準
失壓續跑胎的基本好處是在氣壓降低的情況下繼續保持流動性,這是由於“正常”爆胎或者在車輛高速行駛時發生包括子彈攻擊在內的惡意故意行為。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性能標準是在車輛可以逃離而不能移動的距離和速度以及車輛的轉向控制方面。
通常的性能標準,尤其是軍用或安全車輛,是Finabel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