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要鎮

太要鎮

太要鎮,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城東南13公里處,屬潼關重鎮之一,人口26910人,面積69.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旅遊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基本信息

太要鎮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城東南13公里處,屬潼關重鎮之一,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由南向北分山地、殘塬

太要鎮太要鎮
溝壑和河道三種地貌類型,東與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接壤,南與本省商洛市洛南縣為鄰。總面積69.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98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6910人,漢族居多,有少數回族、滿族、俄羅斯族。據史料記載,鎮區原為湖澤之地,名曰太湖,太要之名取自太湖畔要地之意,自古延用至今,為潼關老集鎮之最,是縣城東片的政治、經濟、文化、物資交流中心,素有“秦東不夜城”的美稱。境內交通便利,隴海鐵路、310國道橫穿東西,新建的黃金路立交橋、太要火車站、潼李公路、南蒿路、太蒿路、太庫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作為物資散地商貿中心的太要集市把東南西北連為一體。郵電通訊十分發達,開通了5000門數字程控電話,中國移動、聯通信號山外無盲區,鎮辦有線電視台輻射全鎮。

介紹

太要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攝氏度,日照2269小時,無霜期190天。境內有太

太要鎮 太要鎮
峪河、麻峪河、東桐峪河3條河流,有全縣最大的水庫太峪水庫,連同40餘眼機井使全鎮3.34萬畝耕地中的40%以上具有灌溉條件。轄區有山地面積13.1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22.9%,其中天然林主要有油松、華山松、刺槐、山楊、大葉楊等,經濟林主要有柿樹、核桃、花椒等,分布在沿山一帶的山坡、塬區溝坡地帶。野生中藥材主要有連翹、五味子、柴胡、遠志等,產品暢銷秦晉豫三省。秦嶺山地,塬區溝坡及四荒地,地域廣闊、植被良好,是發展畜牧業和中藥材的理想場所。太要鎮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環境良好。改革開放以來,全鎮經濟迅猛發展,形成了以黃金為龍頭的非國有企業,以市場為信託的商貿服務業,以乾果類經濟林為主的林果業為主的林果業,以蔬菜、藥材、菌類為主的種植業,以豬牛羊為主的畜牧業等五大支柱產業。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832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2.476億元,財政收入完成400餘萬元,糧食總產量6831噸,黃金產量1萬兩,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045元。全鎮科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有縣辦職業培訓中心1所,鎮辦國中1所,完小5所,初小8所,教職工230餘人,在校學生4500名。近幾年來共投入500餘萬元改建校舍,使教育條件大大提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全鎮農、林、牧等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和套用,培訓專業人才,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境內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極衛生所11個,病床110張,醫護人員150名,中心衛生院有B超、心電圖、生化分析、X光機、血磁療機等先進的醫療檢測設備及120急救中心。全鎮初級醫療保健事業長足發展,兒童免疫入保率、母子保健率、新法接生率均達到100%。太要鎮區域的太峪、麻峪、東西寬約5公里,南北長約20公里,礦藏量大,種類繁多,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金、鉛、鐵、石墨、蛭石等。境內有古泗州城(今南巡村)、周朝聞大師大戰絕龍嶺(今鹿嶺村)、秦王李世民演兵場秦王寨(今窯上村)、李世民養馬之地“馬趵泉”及1992年台商杜善改先生投資100餘萬元興建的“三太子”廟等,旅遊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