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太行山脈自河北省進入河南省西北部,因而河南太行山脈是整個太行山脈西南段的尾閭部分。構成了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天然分界線。太行山脈的延伸方向在省境出現明顯轉折,大約在薄壁以北為北北東向,薄壁附近轉為北東向,向西至濟源縣北,山脈走向呈東西向。整個山脈呈一向東南突出的弧形帶狀,長約180多公里,北部最寬處可達50公里,西部最窄處不到5公里。其地質基礎為一穹斷帶,主幹走向大斷裂和東部邊緣走向大斷裂均很發育。沿鐵山河、封門口、五龍口、克井、山王莊、焦作、薄壁、南寨、合澗一線展布的主幹走向大斷裂,將省內太行山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西北部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峻雄偉的中山,東側和南側為起伏和緩的低山丘陵和盆地,中間一段則為平原。因而整個地貌結構呈由西向東的中山、盆地和低山丘陵及台地、且由北向西南偏轉的略呈弧形帶狀排列的組合形式。
西部和西北部(包括任村、合澗、黃水一線以西地區)的太行中山,大致以西段最高,北段次之,中段最低。地貌類型以深中山和淺中山為主,也有一部分深低山、淺低山及高丘陵。這個集中在西北邊境狹長地帶向東南突出的弧形帶狀深山區,長約200公里,寬5~15公里。由於該區地處太行山脈主脊的東南翼,沿東南側主幹走向大斷裂異常發育,因而山脊狹窄陡峻,山坡陡峭,坡度多在35°以上,斷崖峭壁連綿不斷。區內深中山主要分布在大峪河以西及紙坊溝以北兩個地段。西段的深中山山勢特別高峻,山頂海拔在1500米以上,陡峭的山峰沿狹窄險峻的山脊矗立,突出的山峰海拔達1700米以上,如斗頂海拔1955米,鰲背山海拔1929.6米,天台山海拔1715.7米。北段的深中山山頂海拔較低,峰頂面也較為平緩,海拔多在1500~1700米,只有個別山峰海拔超過1700米。如雙井腦後峰海拔1619米,十字嶺主峰海拔1732米。該段深中山的東側除部分地段是與低山和丘陵相接以外,大部分地段是與盆地和平原直接相毗連的,相對高度多在1000~1300米,山勢顯得異常高峻雄偉。特別是林縣盆地西側的深中山,由於林縣大斷層的控制,山坡已經甚為陡峻,再加上山體的組成岩性軟硬相間,堅硬的石英岩和石灰岩等形成陡崖峭壁。源於山西高原的河流,呈輻射狀橫切太行山脈主脊,形成一系列深切的峽谷、嶂谷及V形谷。淺中山主要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中間地段,山頂海拔低,峰頂面較為平緩,海拔多在1000~1300米。但由於大部分地段是直接與平原相毗連,相對高差也在800米以上,深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以北的邊境地區,在濟源的勛掌以西也有局部分布,山勢較為低緩,山頂海拔多在700~900米,山坡坡度一般在15~25°,流水切割較強烈,山體也較為破碎。淺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東北、博愛北面的寨豁一帶及五龍口西的孔山等地區,山勢更為低緩,山頂海拔在400~700米,由於眾多河谷的切割,山體相當破碎。其中,在焦作東北的淺低山由於東北—西南方向正斷層特別發育,山體明顯呈東北—西南方向展布,而且西北坡陡,東南坡緩,單面山形態十分顯著。五龍口西面的孔山系一島狀山,其北面的谷地為沁河故道,沁河是河流襲奪後的新河道。
太行山脈的東北部,即任村、合澗、南寨、黃水一線以東,地貌以盆地、山地、丘陵及台地為主。淺中山主要分布在臨淇盆地的東南及任村東北地區,在區內所占面積不大,但山勢較為高峻,山頂海拔多在900~1000米,突出的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如臨淇盆地東南的老爺頂海拔1069米,羅圈北嶺海拔1042.8米,相對高度在700~800米。該區的淺中山海拔雖不如中山區高,但山峰尖峭,山坡亦相當陡峻,坡度多在20~40°。深低山分布較為廣泛,在淇河以南,澤下、南村與黃洞、張村、黃水之間分布比較集中,面積也較大,此外,在姚村、河順的東北部,橫水與磊口之間,以及合澗至南寨一帶也有一些深低山呈孤島狀分布。這種山地山勢較低緩,山頂海拔多在700~900米,相對高度為500~700米,山頂較為渾園,尖峭的山峰不多,山坡坡度多在20~30°,並有厚薄不等的鬆散堆積物覆蓋。淺低山山勢更為低緩,山頂海拔多在400~700米,相對高度200~500米,山頂渾園,山坡坡度多在15~25°,山頂山坡多有厚薄不等的鬆散堆積物覆蓋。這種山地在原康盆地、臨淇盆地及南村盆地的周圍,洹河與淇河之間及本區東南及北部邊境地區均有分布,多呈分散的斑塊狀,面積大小不等。以上淺中山、深低山和淺低山,組成岩性均以石灰岩為主。
地形特點
區內的丘陵以高丘陵為主,在鶴壁、銅冶以西,林縣盆地和原康盆地以東分布較為廣泛,多圍繞深低山和淺低山分布。此外,鶴壁以南的東南邊境地也有高丘陵小面積分布,局部地區為低丘陵。丘陵組成岩性較複雜,但其岩石風化較深,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多呈渾園的丘狀或平緩的陵狀。高台地是本區較為特殊的地貌類型,主要分布在銅冶、鶴壁以東地區,界于山地丘陵和平原之間。組成岩性以上新世河湖相堆積的砂礫岩、砂岩及泥灰岩為主,上面覆蓋有數米至十餘米厚薄不等的第四系洪積相的亞粘土或粘土。由於晚期地殼的差異抬升,伴隨著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為現在的台地地貌形態。其頂較為寬闊平緩,海拔多在200~230米,高出東部平原100~130米。其中,鶴壁、湯陰一線以北的台地東部邊坡較為狹窄陡峻,台地形態較為典型。南部地區的台地東緣邊坡寬闊,呈傾斜狀態向平原逐漸過渡,台地形態特徵不如北部地區典型。區內盆地較多,形態特徵較為典型的盆地有林縣盆地、臨淇盆地、原康盆地及南村盆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