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適應綜合徵

太空適應綜合徵

航天運動病又叫太空適應綜合症,是人進入太空後頭幾天經常出現的病症,症狀與在地面上暈車、暈船和暈機等運動病差不多。如頭暈、目眩、臉色蒼白、出冷汗、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有的還出現唾液增多、噯氣、嗜睡、頭痛和其它神經系統症狀。

發現

太空人太空艙內生活照太空人太空艙內生活照
太空適應綜合徵也叫航天運動病,最早出現航天運動病症的,是1961年9月蘇聯第二名上天飛行的航天員格·季托夫。他在繞地球飛行第二圈時開始頭暈、噁心和腹部不適。在做頭部運動時,這些症狀加重。在睡眠後症狀減輕。返回地面後症狀消失。

據蘇聯對執行“上升”計畫的5名航天員和執行“聯盟”計畫中的22名航天員的統計,患航天運動病的分別占40%和40.9%。美國在執行“阿波羅”登月計畫時,對15名第一次飛行的航天員統計,患航天運動病的占40%。由此可見,大約有40%的航天員在首次太空飛行時會患航天運動病。有了一次太空飛行經歷後,患航天運動病的比率會下降。如美國在“阿波羅”登月計畫中,有過1次以上飛行經歷的18名航天員,只有5人患航天運動病,占27.8%。

但也有例外,如美國執行“水星”和“雙子星座”計畫的所有航天員,都沒有患航天運動病,而在“天空實驗室”計畫中,有55%的航天員患航天運動病,可見航天運動病的複雜性。

病症

航天運動病雖不是嚴重病症,而且經幾天適應和返回地球後,症狀會自行消失。但是,航天運動病會降低航天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美國馬凱特大學的研究表明,儘管太空人們經常鍛鍊,但在執行長時間的太空飛行時,他們在身體上會遇到許多艱難的挑戰,從地球引力引發的暫時性眼前昏黑,到肌肉和骨骼的萎縮、力氣變小等。這樣就會降低他們在太空中的工作效率以及回到地球後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在太空中呆上半年後,太空人的工作能力降低的程度超過40%,這相當於暫時將一個回到地球的太空人在工作能力上變成一個80歲的老人。其主要表現為骨密度下降,尿鈣排出增加,導致骨質疏鬆軟組織鈣化、腎結石等病理現象,甚至出現重力再適應障礙,在重返地球時有發生骨折的危險。

由於發病率高,從而會嚴重影響航天任務的完成。這就使它成為一個嚴重的航天醫學問題。因此,各航天大國都很重視對航天運動病的研究。

原因分析

太空適應綜合徵的成因很多,據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失重環境中,前庭器官功能紊亂造成的。前庭器官是協調運動、維持人體平衡的內耳神經系統。在地面上,兩歲以下前庭器官發育尚不健全的兒童和喪失前庭器官功能的聾啞人,一般不會暈車、暈船和暈機,這可能是佐證之一。可見,這裡又是失重在弄人。

載人太空飛行器繞地飛行一周大約90分鐘,24小時內可有16個晝夜變化。太空人長期習慣於地球上的晝夜周期,對這種短暫的晝夜變化很不習慣,會出現睡眠不好,易醒、易疲勞,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現。針對這種情況,航天醫學工作者將太空人的作息制度按24小時為一個晝夜周期安排,並配合以人工光源,基本上與地球晝夜周期同步,這樣就有效地克服了太空中快速的時差變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