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

太空梭

太空梭(Space Shuttle),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複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的太空飛行器。它既能像運載火箭那樣把人造衛星等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滑翔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太空梭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是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最早由美國研發。它是往返於地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送人和有效載荷的飛行器,兼具載人太空飛行器和運載器功能,並按飛機方式著陸的航天系統。美國空間運輸系統的簡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太空梭(英語:Space Shuttle),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太空飛行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飛行器。

迄今只有美國與前蘇聯曾經製造能進入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而美國是唯一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其他國家發展的類似計畫則尚未有實際發射並進入軌道的紀錄。由於人類開始將太空探索的目光投向火星,對於服務於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來說已經沒用武之地。但此技術繼續用作獵戶座計畫、太空發射系統、空天飛機、宇宙飛船等。

誕生歷史

太空梭 太空梭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畫。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畫,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企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太空人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雖然世界上也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畫停擺,因此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自重68噸,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太空人,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複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太空梭 太空梭

另外,太空遊客也是航天員。乘坐飛船或者太空梭上天的人都是航天員,也就是說這些人在上天前都已經具備了航天員的要求。在飛天之前,這些普通人都是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和長時間的正規的航天員培訓,經考核合格的只是“太空遊客”所承擔的太空飛行任務不同,他是作為航天載荷任務專家參與飛行的,他與駕駛員、工程師的任務不同,所以對身體的要求相對低一些。太空梭升空時的重量比火箭大許多,所以加速度較小,一般是3G(火箭是4-4.5G)。

組成部分

太空梭實際上是一個由軌道器、外貯箱和固體助推

火箭助推器

器組成的往返太空飛行器系統,但人們通常把其中的軌道器稱作為太空梭。

(1)軌道器:軌道器是太空梭的核心部分,是整個太空梭系統中唯一可載人、可重複使用的部分。

(2)固體助推器:固體助推器的作用是助推,用於補充主發動機推力的不足。以供再用。

(3)外貯箱:太空梭的主發動機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是液體燃料液態氧和液態氫。液體推進劑不裝在太空梭上,而是裝在一個獨立的可以拋棄的外貯箱裡面。採用這種結構形式,可以減少太空梭軌道器的尺寸和重量,否則太空梭的軌道器非常龐大。

美國研製過5種型號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現號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和奮進號太空梭。

蘇聯研製過暴風雪號太空梭,1988年對暴風雪號太空梭成功地進行了無人軌道試飛,其後,由於蘇聯1991年解體,計畫終止。[1]

基本組成部分

太空梭的構造 太空梭的構造

太空梭是一種藉助外掛助推器垂直起飛、自身可以水平降落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軌道上運行,且可以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可部分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由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

外部燃料箱

外表為鐵鏽顏色,主要由前部液氧箱、後部液氫箱以及連線前後兩箱的箱間段組成。外部燃料箱負責為太空梭的3台主發動機提供燃料。外部燃料箱是太空梭三大模組中唯一不能重複使用的部分,發射後約8.5分鐘,燃料耗盡,外部燃料箱便被墜入到大洋中。

火箭助推器

這對火箭助推器中裝有助推燃料,平行安裝在外部燃料箱的兩側,為太空梭垂直起飛和飛出大氣層進入軌道,提供額外推力。在發射後的頭兩分鐘內,與太空梭的主發動機一同工作,到達一定高度後,與太空梭分離,前錐段里降落傘系統啟動,使其降落在大西洋上,可回收重複使用。

軌道器

太空梭 太空梭

即太空梭本身,它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部分。軌道器是整個系統中惟一可以載人的、真正在地球軌道上飛行的部件,它很像一架大型的三角翼飛機。它的全長37.24m,起落架放下時高17.27m;三角形後掠機翼的最大翼展23.97m;不帶有效載荷時質量68t,飛行結束後,攜帶有效載荷著陸的軌道器質量可達87t 。它所經歷的飛行過程及其環境比現代飛機要惡劣得多,它既要有適於在大氣層中作高超音速、超音速、亞音速和水平著陸的氣動外形,又要有承受載人大氣層時高溫氣動加熱的防熱系統。因此,它是整個太空梭系統中,設計最困難,結構最複雜,遇到的問題最多的部分。

太空梭發射 太空梭發射

軌道器由前、中、尾三段機身組成。前段結構可分為頭錐和乘員艙兩部分,頭錐處於太空梭的最前端,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和防熱系統,前段的核心部分是處於正常氣 壓下的乘員艙。這個乘員艙又可分為三層:最上層是駕駛台,有4個座位,中層是生活艙,下層是儀器設備艙。乘員艙為航天員提供寬敞的空間,航天員在艙內可穿普通地面服裝工作和生活。一般情況下艙內可容納4~7人,緊急情況下也可容納10人。

太空梭的中段主要是有效載荷艙。這是一個長18m ,直徑4.5m,容積300m3的大型貨艙,一次可攜帶質量達29t 多的有效載荷,艙內可以裝載各種衛星、空間實驗室、大型天文望遠鏡和各種深空探測器等。為了在軌道上施放所攜帶的有效載荷或回收軌道上運行的有效載荷,艙內設有一或二個自動操作的遙控機械手和電視裝置。機械手是一根很細的長桿,在地面上它幾乎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但是在失重條件下的宇宙空間,卻可以迅速而靈活地載卸10t多的有效載荷。太空梭中段機身除了提供貨艙結構之外,也是前、後段機身的承載結構。

太空梭的後段比較複雜,主要裝有三台主發動機,尾段還裝有兩台軌道機動發動機和反作用控制系統。在主發動機熄火後,軌道機動發動機為太空梭提供進入軌道、進行變軌機動和對接機動飛行以及返回時脫離軌道所需要的推力。反作用控制系統用來保持太空梭的飛行穩定和姿態變換。除了動力裝置系統之外,尾段還有升降副翼、襟翼、垂直尾翼、方向舵和減速板等氣動控制部件。

太空梭 太空梭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太空飛行器。它是一種有翼、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層空間的交通工具,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太空飛行器的性質,像有固定機翼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太空梭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剎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太空梭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因為機翼的關係,太空梭的有效載荷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複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太空梭除了可以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太空飛行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

太空梭的飛行過程大致有上升、軌道飛行、返回三個階段。起飛命令下達後,太空梭在助推火箭的推動下垂直上升,直至進入預定軌道,完成上升。進入軌道後,太空梭的主發動機熄火,由兩台小型火箭發動機控制飛行。到達預定地點後,太空梭開始工作。太空梭完成任務後,便開始重新啟動發動機,向著地球飛行。進入大氣層後,太空梭速度開始放慢,並像普通滑翔機一樣滑翔著陸。

航天記錄

20世紀

太空梭 太空梭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7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25次。每次載太空人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太空人。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當時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太空人。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太空人約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1983年6月18日女太空人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

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太空梭首次實現黑夜發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太空人隊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太空人,此後太空人“太空漫步”成為太空梭任務中經常出現的畫面。

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后,太空人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戰者”號,首次搭載了7名太空人升空,其中女太空人凱薩琳·蘇利文成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國女性,從此太空梭經常運送7名太空人。

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

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Taylo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

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太空人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發射升空時由於O型密封圈脫落導致一連串反應,並在發射升空72秒時爆炸解體墜毀。造成7名太空人喪生,才有了里根總統那次著名的演講《真正的英雄》。

1988年9月28日,“發現”號在太空梭任務中止32個月後升空,5名太空人釋放了一顆衛星,並完成了幾項科學實驗,這標誌著太空梭項目再次走上正軌。

1990年4月24日,“發現”號太空梭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上軌道,人類有了觀察遙遠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太空人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

1992年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星發電試驗。

1992年9月12日,“奮進”號升空,這架太空梭成為太空人馬克·李和簡·戴維斯的“婚禮特快”,這兩位太空人是第一對在太空締結良緣的夫婦。

1995年6月27日,“亞特蘭蒂斯”號發射,它實現了太空梭和俄羅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美國和俄羅斯太空人在外太空互相“串門”,新聞評論說“冷戰”已在地球之外結束。

1996年11月19日,“哥倫比亞”號發射,共飛423小時53分鐘,創造了太空梭停留外太空時間最長的記錄。

1998年10月29日,“發現”號搭載著77歲的參議員約翰·格倫起飛。格倫是曾搭乘“水星”飛船升空並進行軌道飛行的美國首名太空人,這次他又成為最高齡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倫比亞”號發射,這次指揮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標誌著女性首次成為太空梭的機長。

21世紀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面過程中於空中解體,成為繼“挑戰者”之後的第二艘失事的太空梭。

2005年8月9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安全降落,結束了長達14天的太空之旅。這是自“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美國太空梭首次順利地重返太空,並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發現號太空梭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著陸。此次發現號順利完成國際空間站維修和建設任務,並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一名太空人。

2009年,美國東部時間5月11日下午2時左右,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機上7名太空人將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最後一次維護。美國西部時間24日8時39分,“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7名太空人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圓滿完成了對哈勃太空望遠鏡最後一次維護的飛行任務。

2009年7月15日(台北時間16日6時3分),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啟程前往國際空間站日本艙安裝最後一個組件。

2009年8月,美國東部時間28日23時59分(台北時間29日11時59分),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發現”號搭載7名太空人,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運送數噸的補給和設備。此前,“發現”號的發射已三次被延遲。25日因為天氣狀況推遲,隨後於26和28日兩度推遲,主要原因是裝有液體氫的燃料箱閥門出現問題。

2009年9月美國東部時間11日晚間7時47分(台北時間12日上午7時47分)發現號開始點火進行變軌,於當天晚間8時53分(台北時間12日上午8時53分)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安全著陸。

2010年美國東部時間4月5日早上6點21分(台北時間18時21分),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順利發射升空,攜帶7名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此次“發現號”除載有4名男性太空人外,還攜帶有3名女性太空人,將在國際空間站與1名女性太空人會合,創造史上上太空的女性太空人人數最多的紀錄,達到4人。

2011年2月24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服役近27年的“發現”號將最後一次執行飛行任務。

2011年7月21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於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晨5時57分(台北時間21日17時57分) 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其“謝幕之旅”,這寓意著美國30年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

使用經費

美國起初對太空梭計畫的預算為430億美元(換算為2011年的美元價格),每次發射費用預計為5400萬美元,但由於太空梭系統過於複雜(機身超過250萬個零件),技術和系統維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一計畫遠遠超出預算。截止2011年的統計顯示,太空梭計畫共花費1960億美元,其中每架太空梭的造價約為120億美元,單次發射的費用約為4億5千萬美元(超預算近十倍),而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飛船造價也僅為2-3億美元。

2005年美國宇航局近30%的經費,約50億美元,都花在太空梭上   ,2006年這一數字下降為43億美元,其中太空梭的地面維護占了很大的比重   。2004至2006年間,因為哥倫比亞號事故,太空梭僅僅發射了3次,但美國宇航局仍為此計畫花費了130億美元。

各國發展

前蘇聯

暴風雪號 暴風雪號

70年代初,美國制定了研製太空梭的計畫,並將其列為載人航天的首要項目。美國人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一種更經濟的軌道運輸工具以取代飛船和運載火箭,但前蘇聯當局則將這一新型太空飛行器視為未來美國搭載核武器的工具,並於1976年決定發展類似的太空飛行器作為對這種“威脅”的回應。蘇聯人將其取名為“暴風雪(Buran)”。當年米高揚設計局從事螺旋計畫的部分技術人員,以及來自莫爾尼亞、米亞西舍夫等設計局的一些工程師也被調去從事暴風雪計畫。暴風雪號的主體由新成立的莫爾尼亞聯合體全權負責研發。

前蘇聯總共建造過5架用於開展飛行活動的“暴風雪”太空梭,分別為:

項目編號:1.01,“暴風雪”號--是前蘇聯唯一一架進行過自動駕駛模式下太空飛行的太空梭,於2002年5月12日被完全拆解。所有權歸哈薩克斯坦。

項目編號:1.02,“小鳥”號--原計畫用於實施第二次自動駕駛模式下的太空飛行並與“和平”號空間站實施對接。所有權歸哈薩克斯坦,目前被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博物館收藏。

項目編號:2.01,至停工前只完成了30-50%。

項目編號:2.02,只完成了10-15%。

項目編號:2.03,未完工便被拆毀。

除此之外,前蘇聯還建造過8架測試模型,用於進行各種驗證活動,德國博物館此次購買的便是其中的一架。由於在資金方面遭遇巨大障礙,俄羅斯於1993年最終取消了有關“暴風雪”太空梭的一系列計畫。  

中國

中國在1988年提出過4種太空梭方案和宇宙飛船方案,當年被譽為“五朵金花”,最後選擇了神舟系列宇宙飛船。我國的太空梭研製計畫最早提出於1988年,構想起於發展天軍的戰略,最早將其歸屬於863計畫子項目編號204的航天附屬項目中,是一個由宇宙飛船到太空梭的漸進構想。當時,美國太空梭成功首飛取得了巨大的轟動,所以我國國內主導意見是上太空梭項目,宇宙飛船當時根本排不上號。在整整爭論了三年後,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計畫工程正式制定,提出了研製和運行以空間站為核心的載人航天系統,而天地往返系統確定為宇宙飛船,即後來的神舟系列宇宙飛船。

航天技術是“863計畫”《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七大領域中的第二領域,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套用。“863計畫”出台後,航天領域成立了兩個專家組,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4;二是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套用,代號863-205。1987年,在原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組建了“863計畫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863—204”專家組在1987年4月發布《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以招標方式選擇在技術方面有優勢的單位,按要求各自論證載人航天方案。

在2個月的時間內,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863—204”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要求他們在1988年6月底前,完成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以便參加高層專家的評審。

“長城一號”太空梭方案 “長城一號”太空梭方案

方案一:航天部五院508所提出的載人飛船方案。

方案二: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它與方案三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接近,所不同的是軌道器不帶主動力,返回時利用自身結構滑翔著陸。

方案三:航天部上海航天局805所與航空部604所共同提出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方案。它垂直起飛,水平降落,部分重複使用,軌道器帶主動力可自主飛行。

方案四:航天部北京11所提出的V-2兩級火箭飛機的方案。它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如飛機一樣水平著陸,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可完全重複使用。

方案五:航空部601所提出的H-2空天飛機方案。它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和降落,使用吸氣式渦噴組合發動機,可完全重複使用。

太空梭方案和宇宙飛船方案 太空梭方案和宇宙飛船方案

方案六:航空部611所對法國正在研究的赫爾墨斯小型太空梭的綜合分析,論證方認為法國搞的太空梭在政治、經濟、技術背景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其總體技術與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類似,是太空梭諸方案中最省力、省時的方案。611所正在與國外開展航空技術方面的合作,可以一併引進國外的有關技術。

在綜合考慮了自身的技術基礎和經濟能力後,1990年5月,“863—2”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了“投資較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即利用我國現有的長征2E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飛船,作為突破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後再建成載人空間站大系統。

歐洲

赫爾墨斯太空梭——Hermes space shuttle

曾是歐洲太空局研製計畫中的太空梭。

1976年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在研究用阿里安5號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的天地往返運輸器時提出的,經過法國宇航工業公司兩年的概念研究,於1983年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決定選用高超聲速滑翔機作為載人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方案,並以希臘神話中的神使赫爾墨斯命名。

1986年3月,法國向歐洲太空局提交歐洲化的赫爾墨斯太空梭計畫。同年6月,歐洲太空局將赫爾墨斯列入歐洲太空局計畫。預計研製總經費約20億美元。赫爾墨斯太空梭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有翼高超聲速滑翔機,上升時本身沒有動力,靠阿里安5號火箭發射。

它的主要任務是:
一、為歐洲哥倫布計畫中的有人照料的自由飛行器(MTFF)服務。
二、為自由號太空站上的歐洲“哥倫布”壓力艙服務。

從1976~1988年的12年概念研究中,赫爾墨斯計畫經過多次變動。1986年3月法國向歐洲太空局提交的赫爾墨斯方案是: 機身長17.9米,翼展11米,機身高5.1米, 機身直 徑3.4米,近地軌道載荷4.5噸, 乘負6人,起飛重25.168噸。由於經費和技術問題,赫爾墨斯計畫已取消。  

事故

挑戰者號升空爆炸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太空人(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直接造成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太空人為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美國全部太空梭飛行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畫也遭受嚴重挫折。

哥倫比亞號返航解體

哥倫比亞號返航途中解體 哥倫比亞號返航途中解體

美國當地時間2003年2月1日,載有七名太空人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結束了為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太空梭解體墜毀。

美東時間上午九9點(台北時間22:00),也就是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鐘,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跡。

哥倫比亞號(03年2月失事) 哥倫比亞號(03年2月失事)

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太空人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甘迺迪機場已降半旗。現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眾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為在太空梭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

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事發之後,布希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太空梭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

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現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

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為203,000英尺,時速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薩琳-沃森向全國公共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太空人倖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

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太空人分別是:里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可-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里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

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於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太空人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哥倫比亞”號解體後,可能帶有有毒物質的碎片散布在德克薩斯州東部約190公里長的狹長地帶。一條160公里長的煙霧和金屬微粒帶還懸在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廣漠土地的上空。墜落的碎片也擊穿德克薩斯州多間房屋屋頂,並且引起居民區火災,至少27人受傷。

按原計畫,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在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2月1日9時16分(台北時間2月1日22時16分)著陸。但是在9時左右,地面控制中心突然與太空梭失去聯繫。同時,德克薩斯北部的居民向警方稱,他們聽到一聲音巨大的爆炸聲。當地進行直播的美國當地電視上也出現了一道亮光,緊隨其後的是濃濃的黑煙劃破碧空萬里。

中央社報導說,失去聯絡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大量的殘骸散落在達拉斯、沃斯堡(達福)地區,並延伸到東德州,甚至殘骸散落到東邊的路易斯安那州。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傳出有人、車或房舍遭殘骸砸傷、損毀的訊息。

由於事先預知哥倫比亞太空梭將在上午八時飛過北德州上空,因此有許多人在周末起個大早,就為了目睹太空梭的飛越,而居住在布蘭諾市(Plano)的柯林漢夫婦便是其中之一。據他們指出,他們看到太空梭從天空的西方飛入視野,後來看到火焰以及太空梭主體旁有四個物體,原先他們以為太空梭就是這樣,直到看了電視報導才知道出事了。

在艾迪遜市(Addison)寵物醫院工作的林維爾(Chris Linville)表示,他正好看到太空梭起火,似乎是引擎之類的地方出了問題。但究竟是怎么會這樣,他完全不了解。

六十歲住在卡羅頓市(Carrollton)的費羅利特,形容他聽到的聲音就像是汽車撞上了房屋一樣。

在太空梭碎片散落最集中的納可杜契斯市(Nacogdoches),有許多的太空梭機件與金屬片散落在整個市區,據該市警察局發言人穌維爾表示,納可道奇斯市已成立了緊急運作中心,派人處理這些殘骸。他呼籲民眾,千萬不要碰觸這些可能含有劇毒的殘骸。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最老的太空梭,已進行飛行任務二十八次,原預訂美國東岸時間上午九時十六分(德州為八時十六分),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在降落前約十五分鐘與太空總署最後一次通訊後,即失去聯絡。機上有七名乘員,其中四人為第一次飛行,包括一名首次參與太空梭飛行任務的以色列航天員。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絡時的飛行高度是二十萬七千英尺,飛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處解體,太空梭碎片勢必分散非常廣闊。

------根據CCTV10《探索*發現》報導,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是:外掛燃料箱隔熱泡沫脫落,儘管這塊泡沫僅僅0.77千克,還是在哥倫比亞左翼防熱瓦上砸了個小洞,哥倫比亞號帶著這個洞在太空飛行了16天后,在降落時與大氣層摩擦的巨大熱量透過這個洞進入機體,引起燒毀。

“哥倫比亞”號本次飛行總共搭載了6個國家的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退役

美俄太空梭對比 美俄太空梭對比

2010年初,NASA正式決定將日漸老化的太空梭全部退役。按計畫在2010年秋天退役之前它們僅剩5次飛行任務。也就是說,除非NASA需要多幾個月的時間完成剩餘的任務,或者歐巴馬總統選擇延長太空梭項目的壽命來減小美國載人航天飛行能力的縫隙,否則太空梭將在2010年秋季停飛。

2010年2月,“奮進號”太空梭升空,拉開了2010年太空梭退役飛行的序幕,為空間站安裝了“寧靜”號節點艙和一個便於太空人對地球、其他天體及太空飛行器進行全景觀測的觀測台。

3月,“發現”號正矗立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架上,等待發射。太空任務這艘太空梭將搭載一個多功能後勤艙進入空間站。這個後勤艙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型儲藏室,裡面裝的是用於空間站實驗室的科學研究架。按照計畫,太空人將在此次任務中進行3次太空行走,完成更換氨水箱,取回空間站外部的日本實驗艙以及更換陀螺儀等工作。

太空梭 太空梭

5月,“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執行一項為期12天的任務,向空間站運送集成貨艙以及俄羅斯製造的迷你研究艙。迷你研究艙將安裝在空間站曙光艙底部連線埠。此外,迷你研究艙也將搭載美國貨物。

此次任務中,太空人將進行3次太空行走,在空間站外部安裝備用零部件,其中包括六塊備用電池、一個用於Ku波段天線的桁架總成以及為加拿大機械臂準備的零部件。散熱器、氣閘、歐洲機械臂、俄羅斯多功能實驗艙等部件也將搭乘“亞特蘭蒂斯”號進入空間站。

7月,“奮進”號太空梭將重返太空,執行一項為期10天的任務,向空間站運送一系列備用零件,其中包括兩個S波段通信天線、一個高壓氣罐、為加拿大機械臂準備的額外零部件以及微流星體碎片防護盾。由於在空間站周圍或附近飛行的太空垃圾數量增多,安裝這種防護盾顯得非常重要。

太空梭 太空梭

9月,“發現”號將執行一次飛行任務,為期9天。此次任務中,“發現”號將向空間站運送4號快速後勤運輸裝置以及其它零部件。這將是太空梭的第134次飛行同時也是第36次飛往空間站的任務。後勤運輸裝置有助於提高空間站的貨物儲存空間。

2011年2月“發現號”,載著6名機員由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完成他的第39次飛行。

“發現號”自1984年服役以來,一共在太空中逗留了365天,總飛行里程近2.3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288次。

功成身退的“發現號”幾個月後,就會被送到華盛頓的博物館公開展覽,另兩架太空梭也將退役。

據報導,太空梭上的4名機組人員在此次為期12天的行程中將向國際空間站送去供給、備用零件以及科學實驗儀器。“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運行上發揮了很大作用。

2011年7月21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於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晨5時57分(台北時間21日17時57分)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其“謝幕之旅”,這寓意著美國30年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

NASA於2011年7月,STS-135任務後將將太空梭除役,新一代太空飛行器“獵戶座太空飛行器”(又譯奧賴恩)將成為美國載人宇宙探索的主要工具。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0年2月1日正式提議取消星座計畫,因為這一計畫是“超預算、進度落後而且缺乏新意”。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包括獵戶座飛船在內的星座計畫宣告終結,但相關技術很可能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計畫。NASA員工對此非常失望,愛好者也非常失望。

2011年7月2日的英國《經濟學人》周刊以“太空時代的終結”(The end of the Space Age)作為封面文章,評價此次美國太空梭的退役是人類太空時代的終結。

對於太空梭時代的結束,龍樂豪總設計師認為,它意味著一個階段的終止,但也意味著一個更高起點的開始。  

美國太空梭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挑戰者號 |發現號 |亞特蘭蒂斯號 |奮進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