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望遠鏡

太空望遠鏡

太空望遠鏡,又叫光學望遠鏡,是天文學家的主要工具之一,大多數天文學上用的光學望遠鏡,都是由一片大的曲面鏡,代替透鏡來聚焦,這樣可以確保靈敏的探測器能用最大限度收集從遙遠星球發出的光,它可以避免地球因為大氣層干擾而使得圖像模糊不清的困擾。

基本信息

概述

(圖)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星雲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星雲

太空望遠鏡,從地球上發射,安放與在大氣層之外的太空。在距離地面數百公里的軌道上,它不會受到大氣層的干擾。大氣層在保護人類的同時,也過濾掉了大量珍貴的來自宇宙的信息。地面上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因此望塵莫及。哈勃望遠鏡的重大發現包括拍攝到了遙遠星系的“引力透鏡”和新的恆星誕生的“搖籃”等等。天文學家越來越熱衷於把望遠鏡送入太空,從而獲得更多在地面上無法獲得的信息。

工作原理

(圖)太空望遠鏡太空望遠鏡了解宇宙

科學家提議建造的一架太空望遠鏡將利用帶圖案的金屬片來聚光,而不需鏡子或透鏡,此望遠鏡將具有令人驚訝的犀利視力,能發現其它恆星周圍的地球大的行星。

天文望遠鏡通常是用彎曲的鏡子來聚光,但向太空發射時對鏡子的大小就有限制,因為發射大型的物體到太空會增加成本,況且發射火箭的威力也是有限的。而這種新型望遠鏡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聚光,不需較大的主鏡或透鏡,而只需採用一面較小的次要鏡子或透鏡。

此技術訣竅是充分利用了自然光波,能導致光線圍繞著物體的邊緣發生彎曲。這種現象就叫“衍射”,這就是為何你能聽到來自大樓角落的聲音的原因。這意味著只需讓光線通過不透明金屬片上雕刻的某種樣式的孔洞,就能讓光線聚集成一個圖像。其實這類圖案形的金屬片早就用來聚集雷射束,但一直沒有套用到天文學領域。

科學家稱此金屬片為菲涅爾區金屬板,這一命名是源於法國物理學家菲涅爾於19世紀研究了衍射現象。

主要優勢

太空望遠鏡太空望遠鏡

太空作為天文研究地盤的太空望遠鏡,大部份皆為歐美國家所發射(只有少許例外地由日本發射)。在地球大氣外裝設觀測設施有兩大好處,首先影像可更為清晰,否則大氣的阻隔會使影像變得模糊(情形就像身處充滿蒸氣的浴室之中)。
可以偵察到那些從恆星和星系而來,卻被大氣層阻擋著的輻射,例如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雖然我們有賴大氣層保護免受太陽紫外線和X射線的灼傷,但是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留在地面上,便會錯失大量來自宇宙的信息。

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它第一次探測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並得知它們所圍繞的恆星的年齡,以此進一步推斷宇宙的年齡。尋找生命跡象 ,一架寬30米的菲涅爾成像儀將具有足夠大的威力,能看到距離地球30光年範圍內的地球大的行星,並能測量此行星的光譜,以尋找生命跡象,如大氣中的氧氣。菲涅爾成像儀還能測量遙遠宇宙中非常年輕的星系的特性,拍攝我們太陽系中任何天體的詳細圖像。

研發過程

(圖)太空望遠鏡太空望遠鏡內部構造

1918年,哈勃
哈勃以具有直徑2.5米反射鏡的胡克望遠鏡探索遙遠的星系,精確地指出銀河中看似微弱的星雲,其實是位在距離我們有幾百萬光年的其它星系中。他的研究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宇宙的浩瀚。

1947年,加州巴洛馬山的海爾望遠鏡
架設在美國加州巴洛馬山,具有直徑5米反射鏡的海爾望遠鏡,可以實現對可見宇宙的較外邊緣的觀測。天文學家利用它對遙遠的星系,如仙女座星系,做非常仔細的觀測,他們測量出仙女座星系距離地球二十萬億公里,是先前所知距離的兩倍。

1960年代起,計算機輔助觀測
當今的天文學家將計算機套用於望遠鏡所有的設計、架構與操作的各個階段,促使新一代效能更佳的望遠鏡來臨,結果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模式,適用於多種不同的任務。

1977年,多面反射鏡組成單一影像
憑藉計算機的輔助,許多來自反射鏡的影像可結合成單一影像。1977年設於美國亞歷桑那州霍普金斯山的第一座多面反射鏡望遠鏡(MMT)首次運行。該望遠鏡一排6片,直徑1.8米的反射鏡,可聚集到相當於直徑4.5米單片反射鏡所聚集之光線。

1986年,電子藕合裝置(CCD)進一步輔助觀測
電子儀器與計算機的問世對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強化的影像促使天文學許多不同新見解的產生。具有電子藕合裝置的電子感應器可感測到最微弱的光學訊號,或偵測許多不同種類的輻射。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訊號被整理與加強,這些經由電子儀器觀測到的訊號傳遞了清晰的信息。數字處理將極細微的差異放大,顯現出原來被地球大氣掩藏,以致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1990年,拼嵌式望遠鏡
拼嵌式望遠鏡具有成本低廉、修補時易移動的優點。美國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是由36片反射鏡拼嵌成一座直徑10米的望遠鏡。凱克望遠鏡所觀測的物體亮度比海爾望遠鏡所能見到的強4倍。

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
排除了地球的混濁大氣層的視野干擾,哈勃太空望遠鏡正在距離地表600 公里處環繞地球運行和觀測。哈勃太空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具威力的望遠鏡,它讓我們觀看宇宙的視野起了革命性的改變。現代,計算機網際網路計算機網際網路通暢無阻,使終端個人使用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就可結合全球(甚至外層空間中)的觀測望遠鏡進行遠方遙控觀測。並可立刻結合先進計算機軟體進行分析與數字處理。

主要種類

(圖)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空間紅外望遠鏡

2001年發射升空,其主鏡口徑84厘米,配備有靈敏度極高的紅外探測元件。為徹底避開地球紅外輻射的干擾,它將遨遊於近百億米之遙的深空軌道。當望遠鏡在外層空間、處於極低溫的條件下進行觀測時,紅外波段的宇宙“面容”纖毫畢現,較之於地面觀測將清晰百萬倍。

空間干涉望遠鏡

於2005年3月被送入預定軌道。它實際上由7架30厘米口徑的鏡面組成,進入軌道空間後將釋放排列成長達9米的望遠鏡陣。運用光學干涉技術,其最終的空間解析度可優於哈勃望遠鏡近千倍。建造空間干涉望遠鏡,要求極高的技術水平,它的套用將使天文學家分辨遙遠恆星的能力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地外行星搜尋者

“地外行星搜尋者”是美國宇航局空間計畫的“點睛”之筆,計畫於2012年發射升空。它匯集了人類太空望遠鏡技術的精華,將在尋找太空生命方面嶄露頭角。“地外行星搜尋者”的設計思路與空間干涉望遠鏡相似,但在規模與性能上有重大突破。空間干涉望遠鏡的可收卷鏡陣延伸9米上下,而“地外行星搜尋者”的鏡面陣列延展可達百米。利用它空前的解析度,人們將足以探明,在太陽系鄰近數十光年之內,是否存在與地球條件相似的行星,並進一步為解開地外生命的“懸念”獲取寶貴的線索。

哈勃望遠鏡

哈勃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天文望遠鏡。它上面的廣角行星相機可拍攝到幾十到上百個恆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遠鏡的10倍以上,其觀測能力等於從華盛頓看到1.6萬千米外悉尼的一隻螢火蟲。哈勃望遠鏡所收集的圖像和信息,經人造衛星和地面數據傳輸網路,最後到達美國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中心。利用這些極其珍貴的太空圖像和宇宙資料,科學家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沉寂多年的天文學領域,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圖)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

康普頓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

重15.4噸、長9.45米,造價6.7億美元,是迄今進入太空最重的衛星之一。1991年4月5日,它隨“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升空。在9年的太空旅行中,康普頓為人類探索宇宙寫下了一本厚厚的功勞簿。2000年5月30日,這隻人類在外層空間最犀利的“眼睛”開始回家的路程,並於6月4日在人工控制下墜入太平洋。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於2003年8月25日發射升空,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紅外線波段太空望遠鏡,取代了原來的IRAS望遠鏡,斯皮策前身名為SIRTF(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 它的觀測波段為3微米到180微米波長,由於地球大氣層會吸收部份的紅外線,而且地球本身也會因黑體輻射而發出紅外線,所以在地球表面無法獲得紅外波段的天文資料。

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999年7月23日升空,把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Chandra X-ray Observatory)送到了太空。這一空間天文望遠鏡將幫助天文學家搜尋宇宙中的黑洞和暗物質,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過程。錢德拉望遠鏡是美國航宇局NASA“大天文台”系列空間天文觀測衛星中的第三顆。該系列共由4顆衛星組成,其中康普頓(Compton)伽馬射線觀測台和哈勃太空望遠鏡(HST)已分別在1990和1991年發射升空,另一顆衛星稱為太空紅外望遠鏡設施(SIRTF),也就是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於2003年發射成功。

空間視野

中國首台大口徑太空望遠鏡有望在自己的空間實驗站上建成,它的口徑不如哈勃太空望遠鏡大,但視場即“空間視野”較哈勃更為寬闊。按計畫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擁有首個空間站,此前還有多個重要建設節點。在神八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後,2012年中國將相繼發射神九、神十飛船與之對接。
空間站三艙段總重不超過66噸,其中可提供有效載荷的重量約17噸,大口徑空間望遠鏡計畫放置於作為第二副艙的實驗艙內。望遠鏡主鏡的最大口徑為2米,比哈勃太空望遠鏡的2.4米口徑小約六分之一,解析度也相對低些,但它的特點在於擁有較大視場,可同時觀測更廣大的宇宙空間。這台太空望遠鏡具有多功能,以可見光觀測為主,同時也具備紅外觀測等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