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沖[人體穴位]

太沖[人體穴位]
太沖[人體穴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沖穴是人體的一個穴道,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關太沖穴的治病療法有:增強性能力的指壓法等內容。

概況

穴位取穴法:人體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附註:肝經腧穴、原穴。

日常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壓或牙籤圓頭(注意不是尖的一頭)點按該穴5-8分鐘,注意按壓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脹痛感為佳。

別名:大沖穴。

穴義: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

備註:輸穴;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急行的風氣,其性熱燥。

運行規律:循肝經上傳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濕生風。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解剖

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跖背側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跖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乾,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夜晚磨牙。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瀉太沖、補太溪、復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

穴道定位

取太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線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太沖穴;或者拇趾、次趾夾縫向腳背方向二橫指後,即是太沖穴。

太沖穴取穴 太沖穴取穴
太沖穴在雙腳圖示 太沖穴在雙腳圖示

太沖穴在母短伸肌腱的外側;淺層布有足背靜脈網,足背內側皮神經等。深層有腓深神經和第一趾背動、靜脈。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找到形質。

穴道主治

太沖穴穴道的主治: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頭面五官病證。

中風,癲癇,小兒驚風。

太沖穴詳細圖解 太沖穴詳細圖解

黃疸、脅痛、嘔逆、腹脹等肝胃病證。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等婦科病證。

遺尿,癃閉。

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太沖穴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高血壓、青光眼、面神經麻痹、癲癇、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下肢癱瘓等。配合谷稱為四關穴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口喎等。

生氣(肝火)時按太沖穴

中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主怒。生氣指的就是發火,或郁而不發,或乾生悶氣。人體能量在“怒”時,往往走的是“肝經”路線。太沖是肝經的原穴,從理論上講,原穴往往調控著該經的總體氣血。人生氣之時,肝也會受到影響,太沖這個肝經的原穴便會顯現出一些信號,表現為有壓痛感,溫度或色澤發生變化,對外界更為敏感,甚至於軟組織的張力發生異常。

從實踐上講,生氣、發怒症狀的病人往往太沖穴出現異常。通過對太沖穴的針灸、按摩等,確實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緒。太沖穴在足部的反射區為胸部,按壓同樣可疏解心胸的不適感。

從個人保健角度來說,按的方法也是有講究的。若按壓太沖穴時有壓痛感,那說明肯定有問題。如果沒有也不妨多按揉,因為有時麻木、氣血不通等也可能導致沒有壓痛感。用力應以適度微痛為宜,循序而進。位置可以在太沖穴附近,有時也可能在肝經的其他有結節、壓痛感的部位,比如說蠡溝穴。切忌用力過大,否則會導致皮下淤血。一般一個穴按四五分鐘即可。按壓後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謝。

足浴加按摩太沖穴可治感冒

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可通過按摩腳上的太沖穴減輕感冒帶來的不適,甚至可以使感冒痊癒。具體方法是: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15分鐘,而後用大拇指由湧泉穴向腳後根內踝下方推按,連續推按5分鐘,然後,再用大拇指按摩太沖穴(大腳趾與二腳趾縫上1.5分處)由下向上推按,雙腳都按摩,每側按摩5分鐘。按摩後,即刻會感到咽痛減輕,其他症狀也會隨之減輕;甚至痊癒。

穴道名解

(1)太沖。太,大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衝散穴外,故名。大沖名意與此穴同。

(2)肝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熱脹的風氣,在本穴為輸出之狀,故為肝經俞穴。

(3)太沖穴屬土。屬土,指太沖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脹散,脹散之氣性熱燥,表現出脾氣的燥熱特性,故其屬土。

醫學研究

太沖穴注射川芎嗪對高血壓病降壓作用的臨床觀察目的:針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EH)的臨床高效療法。方法:隨機將中醫辨證為肝陽上亢的60例EH患者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運用太沖穴注射川芎嗪0.5ml/次,對照組臀部肌肉注射2.5ml/次。結果治療組降壓療效、改善症狀療效及總的臨床療效均相當於對照組肌注川芎嗪;在降低血壓方面,以及改善EH患者血液高凝狀態等方面,明顯優於對照組。結論:太沖穴注射川芎嗪是一種治療原發性高血壓(EH)療效確切的方法。

原發性高血壓(EH)是世界各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儘管降壓藥物層出不窮,但如何尋求理想的、療效好的、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降壓藥物及方法,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穴位注射療法由傳統針刺與藥物有機結合,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方面有較大的優勢、日益受到醫患雙方的青睞。研究擬採用太沖穴注射川芎嗪為治療組、臀部肌肉注射川芎嗪為對照組,通過血壓值、症狀積分、血流變情況的觀察檢測,探討太沖穴注射療法對EH的臨床療效。治療方法(1)治療組:以2ml注射器5號針頭、太沖穴位注射川芎嗪10mg/次(0.5ml),1次/d,注射時,針頭進入太沖穴後,先行捻轉提插,患者有針感後,緩慢注入藥液,1次/d。7次為1個療程,共觀察5個療程。(2)對照組:以2ml注射器5號針頭,臀部肌肉注射40mg/次(2ml),1次/d,7次為1個療程,共5個療程。

王俠等運用針刺太沖穴治療高血壓70例,並與70例針刺太沖穴旁開0.5寸組比較,結果兩組差異有顯著(P<0.01),結論是針刺太沖穴可有效地改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症狀,饒筱榮、謝占清、寇焰、彭德軍、馮國湘等皆運用太沖穴治療高血壓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太沖穴“腎脈與沖脈合而盛火,故名太沖”(《素問·陰陽離合論》)。沖脈者,十二經脈之海,能調節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之氣血;腎者,元陰元陽之根、臟腑陰陽之本,所以“太沖,……動脈知生死”(《針灸大成》)。穴屬肝經,為肝臟原氣留止之處。一方面,“肝足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靈樞·經脈》),所以肝腦相通;另一方面,肝為“一身氣化發生之始”(張錫純)、“握升降之樞”(周學海),因此古今論述皆認為太沖具平肝潛陽、行氣解郁之功,是治療高血壓病的要穴。本臨床研究觀察結果顯示:太沖穴注射1/4的常用量川芎嗪與肌肉注射川芎嗪對降低EH在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改善耳鳴、失眠、煩躁症狀及降低、血漿比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等方面差異不顯著,但治療組在改善頭痛、眩暈、心悸方面及降低全血比粘度方面優於對照組,證明太沖穴降壓效果較顯著。

相關方例

乳癰:復溜、太沖。

經漏:太沖、然谷。

溏泄:神闕、三陰交、太沖。

行步難移:太沖、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沖透湧泉。

行步艱難:太沖、足三里、中封。

虛勞浮腫:腎俞(灸)、太沖(灸)。

女人漏下不止:三陰交、太沖。

赤眼:迎香、臨泣、合谷、太沖。

寒熱痹痛:合谷、太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