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太昊伏羲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 1.5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
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 四個大字。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占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 “十門相照”。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淮陽太昊伏羲陵二月會起始,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禮記·月令篇》說:“仲春之月……以太牢祀於高媒”。古人把神話傳說中的由群婚到對偶婚的第一夫妻——伏羲氏、女媧氏奉為神媒。伏羲、女媧兄妹相婚,摶土造人,繁衍人類,暴風雨來臨,捏的泥人不及用手收,掃帚掃得缺胳膊少腿,出現了殘廢人,這可能是近親相婚的弊端。聰慧蓋世的氏族聯盟首領伏羲,從此,開始以會的形式組織各部落男女相會成婚。會的標誌以石為記,(相似於顯仁殿東北角的子孫窯),通過摸子孫窯,取得男女雙方同意,然後以草遮面進行交配。別的見雙方已有情人,不再相求。這基本和《周禮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的記載相符。如今廟會上賣的泥泥垢中有一種“草帽老虎”,便是當時以草遮面的象徵。伏羲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娶嫁之禮。規定結婚前必須經媒人說合,男人送給女子兩張獸皮作為聘禮,然後才能結婚,改變了群婚亂配狀態,開始有了家庭。這種制度推行後,原始亂配之風很大。孔子由衛至陳,陳侯起陵陽之台迎孔子。孔子在陳的遊說,進一步轉變了原始的群婚習俗,使二月會變成朝祖進香的性質,摸子孫窯也成了人們祈禱生兒育女的願望。淮陽的二月陵會,不僅得以延續,而且求神拜祖之風越來越大,香火愈演愈烈,人數越來越多。相反,宋國的桑林、楚國的雲夢、齊國的社稷等的二月會,相繼絕跡。
天神人化思想的傳播,專制帝王常托神靈,自炫是應繼大統的“真龍天子”。漢光武劉秀自稱受人祖伏羲保護而得帝位。明太祖朱元璋亦說托伏羲佑助而得天下,自製祝文,親臨致祭。所以,這種“朝祖進香”的二月會隆重非 常,蔚為大觀。據《陳州太吳陵廟會概況》一書記載,僅明、清兩代,朝廷先後派 52名大臣到太昊伏羲陵謁致祭,祭品達30多種,相當豐盛。會上,龍旗飛舞,旗桿如林,炮竹聲聲,香菸沖天,整個陵院,人山人海。幾無立椎之地。 到了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徐世昌等,親制匾額,以示奉祀,二月陵會仍襲1月例。據民國23年(公元1934年),河南省立杞縣教育實驗區,淮陽省立師範學校聯
太昊伏羲陵廟會
合調查記載:這年趕二月陵會的人數達200萬人次以上,參加大會商業的各種攤鋪共52項,1476家;義務遊藝40班,如龍燈、高蹺、獅子、馱歌等;營業遊藝23班:如梆子戲、馬戲團、電影等,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熱鬧非常。
如今的太昊伏羲陵廟會,規模更加宏大,朝聖者已遍及全國各地。人數較多的地區西至京漢路,東至皖西,北至魯西南,南至湖廣。廟會期間,每天人流量達20多萬人,高潮時達40多萬人。由於人潮洶湧,會期又長達一個月,人們在朝祖進香的同時,利用各種形式進行物資、文化交流。不少國際學者、友人也都在此期間來太昊陵尋古探幽,研究古老華夏的東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僑居國外的華夏子孫,每年都組團來太昊陵尋根問祖,並以到伏羲陵前謁祖朝拜為榮,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龍的傳人。
景點特色
統天殿
環統天殿、鐘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 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
顯仁殿
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樸實、端莊、嚴謹。
廟會特色
廟會期間各種各樣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更引人入勝。其中以雜耍。表演為最多,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等應有盡有。太吳陵祭祖廟會。同時又是一個傳統民間遊藝的展示會。“與其他廟會相比,太吳陵廟會習俗中有兩個十分獨特的地方。一是有“擔經挑”,也稱“擔花籃”的比較原始的祭祖悅神的舞蹈。廟會期間,每天都可以看到來太吳陵進香祭祖悅神求福的“經挑班子”。這些“經挑班子”在太吳陵前載歌載舞,吸引許多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駐足觀看。經挑舞每班四人,三人擔花籃,一人打竹板、以數唱形式伴舞,三副經挑,六種花籃,邊舞邊唱。舞者皆 穿黑衣,黑大腰褲,紮裹腿,黑繡花鞋,頭上裹長近1 米的黑紗包頭,包頭的下邊緣留有長6 厘米的穗子。舞者大多是老年婦女。
擔花籃舞源於何時不詳,據說是從萬古龍花會流傳下來的原始祭祀舞蹈。萬古龍花會也無確解。傳說伏羲為大龍,女媧為小龍”這個花會可能與人祖有關。花籃舞傳女不傳男,主要是娛悅人祖奶女媧(太昊陵過去曾建有女媧祠)。“擔花籃”舞到興處,舞者走到中間背靠背而過,兩身相碰,象徵伏羲女蝸相交之狀。其唱詞也多與伏羲女媧有關。這個舞蹈的一些動作,與漢代畫像石中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下部交尾的圖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一種習俗。
第二個獨特的地方是廟會上有隨處可見的“泥泥狗”。泥泥狗也稱“太吳陵狗”、“陵狗”,是廟會上出售的一種泥玩具,吹之有聲。每年的太吳陵廟會上,都布滿了琳琅滿目的泥泥狗攤點。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樣,有斑鳩、蛇、蛙、獨角獸、雙頭狗、人面猴、抱桃猴、草帽老虎、龜、燕等幾十種之多。其形象誇張,神態各異,於古拙中見寓意。據考,這些泥玩具是流傳至今的原始社會後期的活文物。也有人認為這些泥玩具是伏羲女媧結婚以後“捏泥人”留下來的習俗。
太昊陵廟會的文化現象帶有許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許多值得研究的東西和待解的謎。
廟會起源
太昊陵廟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據史書記載,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陽)。他“一畫開天分陰陽,推演萬物定乾坤”,在以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拉開了華夏文明的序幕。他發明網罟,教民漁獵畜牧,開創了原始畜牧業;他自認風姓,教人循規蹈矩;他制嫁娶之禮,使原始生民擺脫了愚味的群婚狀態;他發明了最原始的樂器琴瑟,教人禮樂之大化;他以龍紀官,號曰龍獅,分理海內;特別是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萬物,創立八卦,結束了結繩記事,開啟了人類的智慧,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 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伏羲因此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人物,被後世推崇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為中華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龍祖、中華共祖。
為紀念伏羲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長眠之地淮陽建有陵廟。據史書記載:淮陽春秋時已有伏羲陵墓,漢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頒詔“禁民芻牧”,宋太祖詔立陵廟,自此始有固定的供祭之日。至明清兩代又屢加修葺擴建,太昊陵規模宏大,華彩璀璨,偉美壯觀,朝祖廟會更加紅火,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