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平鎮位於姚安縣南部,距省會昆明196公里,州府楚雄市64公里,東與牟定縣鳳屯鎮、本縣前場鎮接壤,南與南華縣龍川鎮毗鄰,西與本縣彌興鎮、官屯鄉交界,北與棟川鎮相連。蜻蛉河、南永公路由南向北穿境而過。國土總面積154.2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區鄉鎮。總人口9867人,轄太平、老街、各苴、陳家、白石地5個村民委員會,54個自然村、83個村民小組、2301戶,全鎮下設9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60人。境內海拔最高2897米,最低1928米。氣候冷涼,年平均氣溫15.2Cº,平均無霜期為230天,年均降雨量800毫米。氣候冷涼,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糧食作物主產玉米、水稻、蕎子、稗子。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金、銀、鉛、硫磺;富有小豆石、洗沙等建築材料。主要農特產品有大蒜、大白芸豆、山藥、百合、附子、野生菌;經濟林果有核桃、板栗、梨、花椒。植被較好,森林覆蓋率為37.6%。2006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555.4萬元,農業總產值(現價)4030萬元,工業總產值(現價)4135萬元,地方財政自收收入77.245萬元, 全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5萬元,完成縣下達數48.2萬元的155.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1.69元,是一個典型的民族貧困山區鄉鎮。
資源環境
全鎮耕地面積8811.6畝。中小型水庫6座,總庫容159.2萬立方米。壩塘111座,庫容1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7.6%。
全年降雨量790毫米,年平均氣溫 15.2℃,無霜期230天。
全鎮有效灌溉面積7610畝;農村用電量116萬度,比上年增長2.40%;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量)256噸,比上年增長15.16%,農藥施用量5噸,比上年增長7.90%。
人文地理
太平是一個具有濃郁彝族風情,歷史文化濃重的彝族聚居鎮。截止2007年末,鎮內總人口9867人,其中居民89%為彝族。這裡有高高矗立山頭,聳入雲端,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峰塔,有美麗的南湖,有生長1200餘年的"各苴核桃王",有濃郁的彝家米酒、神秘的姑娘房……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彝族文化雖然在社會發展中被慢慢同化,但在這裡彝族的獨特風情和文化還是十分濃重,村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村民喜愛和最有特色的娛樂方式就是跳腳、彝族對歌,只要逢節日或喜慶之時,村民就穿上自己喜愛的民族服裝,聚集一堂,歡快起舞,整個場面洋溢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民族風俗
彝族婚姻習俗
(1)初戀。歷史上彝族習慣姑舅表婚,現年輕男女多自由戀愛,但秘密約會,並斷鐲定情,自主成婚,近親結婚現象已經幾乎絕跡。未婚小姑娘到一定年齡後都集中在姑娘房集體居住,青年男女戀愛時,起初一般只是在夜間相聚。慢慢熟悉後,開始小伙子約小姑娘去玩,開始邀請時還有拖拉現象。只要一有機會,小伙子的領隊就找小姑娘的領隊去商量約定玩的日期,日期商定後各自分手。玩的時間除節日外,一般定在晚上,約定的日子到了,小伙子們一起到姑娘房去找小姑娘。見面時,男孩道:"有心的表妹來到了,有心的表妹請跟小弟走"。然後,小姑娘們就跟隨小伙子到小伙子們選擇好的場地,場心燃起篝火,小姑娘、小伙子們沿火圍成圓圈,小伙子手持樂器(弦子、二胡、笛子),吹、拉、彈、唱起來,圍火起舞,在歌舞樂器聲中,男女雙方都以奉成的歌調輪番而唱。慢慢的有其他年輕的喜舞者參舞。(女方只有來時的小姑娘參舞),而原來參舞的小伙子則一個一個慢慢地退出舞圈外,偷看參舞的小姑娘。舞畢,小伙子、小姑娘們各自散在一邊。各自的同伴問自己一邊的同伴:"你給喜歡某某人?"如小姑娘喜歡,當晚就通過同伴約自己的意中人一道回姑娘房去。次日清晨小伙子則自己回家,過上兩三天再回來找小姑娘,如小姑娘仍然還是喜歡小伙子,小伙子把小姑娘送回去。在回去的路上,小伙子向小姑娘提出約定下一次見面的日期,男女雙方會按預定的日期赴約,戀愛關係就會越來越深。如小姑娘不喜歡小伙子,在小伙子送她回家時,雖是約定了下一次見面的日期,但到了日期,小姑娘就不會再來與小伙子相遇。
(2)定親。彝族的現在和從前一樣,當男女雙方的感情逐步加深後,小伙子就會找媒人(介紹人)到女方家提親。當小姑娘的家人答應後,小伙子家則備辦吃小酒的東西到女方家。名為吃小酒,實際上已叫答口酒。席間,媒人與小姑娘的家人還會商量吃大酒(定婚酒)的日期,小姑娘的家人還會提出吃大酒要求小伙子家備辦多少桌的酒席和需拿些什麼東西來。由媒人轉告小伙子家。吃大酒的日期到時,小伙子家把備辦好的酒、菜等挑到小姑娘家,和隨去的人一起,動手煮飯做菜給小姑娘家及請來的客人吃。事過之後,媒人受小伙子家人之託,到小姑娘家商量到結婚時需送、買給新娘及家人的禮銀、衣物等。小姑娘家提出的條件小伙子家答應後,就擇定結婚日子,擇定的日子一到,雙方就準備舉行婚禮。
(3)婚禮。在結婚的當天,新郎在家待客,伴郎則要帶領其他人到新娘家把新娘拉回來,到新郎家門前時,新郎家要在門口擺放一張桌子,上面供有一個豬頭,茶水等物,把新郎、新娘喊到桌前站好。開始高聲念退車馬的詞句,直到念完,才允許新郎、新娘進門。輩分相同的親友則開始向新郎新娘摸黑臉,"摸黑臉"是彝族很特殊的一種傳統習俗,表示祝福、友誼、喜歡和樂意。至今居住在各苴、老街一帶的彝族,逢到節日或婚、祭祀活動的時候,屬姑舅表關係的青年男女,雙手抹沾著鍋底的黑煙,各向對方的臉上塗抹,以表示祝賀吉祥、幸福和喜慶。
(4)吹鎖吶的習俗彝族吹鎖吶從古到今都相當盛行。鎖吶有小、中、大幾種。小鎖吶、中號鎖吶常用於紅事(結婚)節日、喜慶日、吹奏的是喜樂(喜慶的調子),彝族辦喜事都要請吹鎖吶的師傅。
喪葬與祭祀
1、喪葬 彝族普遍採用土葬。父母、老人死後,請巫師 "畢摩"念指路經,追悼死者,指引路程,把亡靈送到祖先發祥之地。然後,在家宰羊敬獻死者,擇吉日舉行出殯。停屍在家時要為死者洗屍整發,更換新衣服,親友來弔唁並送些禮物,主人要殺牛宰羊宴請親友。下葬地點一般多在山頭或森林附近。葬時,將屍體連同停屍木棺一起置於穴內,埋於土中。葬後要為死者做靈牌"撮畢"供於家中,請畢摩念作齋經,超度亡魂,祈願亡魂與始祖在虛無縹渺的另一個世界清吉平安,同時保佑後代子孫。通常三年擇吉日送靈超度,當地稱"作帛"。“作帛”結束後,便可取消靈牌,將靈牌藏到別人不易知道的崖洞裡,此後一般不再有其他祭拜儀式。
2、祭祀 彝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七八世紀東爨和南詔時期,甚至更早,就有彝族定居。主要有年初二祭龍、農曆正月十五祭山神等活動。
三、節日
1、中秋節 火把節是當地彝族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節日這天,主婦們要到自己家的稻田裡,採集今年的新稻穀回家用做下午主食,同時準備好月餅等物品,穿著節日盛裝的村民們陸續從各個寨子集中到舉行節日活動的場地上,然後根據節日活動,各自忙碌著,其餘的人一般都要集中到一起,集會時老年人,中年人、都要跳彝家舞蹈--左腳舞,舞時,由老年人先跳三圈後,中年人才可以加入,未婚青年也乘此機會歌舞、談情說愛。場面非常熱鬧。用晚餐時,先用今年新稻穀餵牲畜,用月餅祭拜月亮,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吉祥。"中秋節"實際上是農業祭祀性節日,通過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順,五穀豐登。它表達了彝族的一種自然崇拜,這是農業民族的一種期望豐產豐收的共同心態的外露。
2、火把節 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是當地彝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彝族過火把節時,一到夜晚,各村寨即點燃火把,火炬散布遊動于田野山鄉,頗為壯觀。彝民用火炬照田,占歲豐收。民間傳說,過火把節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耍火把是為了撲滅秧苗的病蟲害。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故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木香,謂此為"送祟"。火把節期間還有各種社交文化娛樂活動,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前來聚會。小伙子們背著三弦,帶著竹笛;姑娘們背著自己精心繡制的花掛包,奏起歡樂的樂曲,一對對男女青年在賽場四周彈起三弦,跳起歡樂的左腳舞。使節日充滿熱烈的氣氛。
生活習慣
1、飲食:彝族以玉米、蕎麥、燕麥和土豆為主要食物,喜歡大塊吃肉,喜歡酸辣食品和飲酒、茶。以酒待客。
2、居住:過去彝族住房為石基泥牆房或木板乾欄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寬敞明亮小洋樓成為了彝家人的最愛。
3、禁忌: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和大聲喧譁;忌諱用腳踏火塘,不許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腳架;忌諱摸男子的蓄髮;忌食狗、馬、驢、蛀、蛇之類的肉。
特色產業
1、種植業。該鎮主要依託大蒜產業。自1997年白石地村開始引導農戶種植四川溫江紅七星早熟獨蒜,到2007年,全鎮種植面積已達3000餘畝,產量超過300萬公斤,實現產值近560萬元,種植面積已初具規模,成為我鎮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富民產業。2006年成立了白石地村大蒜專業協會,為會員和廣大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
2、以黑山羊為主的養殖業。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堅持"盤活存量促銷量"和"以銷促養"的原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從改良品種入手,在產、銷各個環節加強引導和管理,引導扶持農戶改革傳統飼養方式,規範養殖,科學飼養,提高養殖水平,提高存欄率和出欄率。另一方面產抓好畜禽疾病、疫情的治療,預測、預防及大牲畜交易流通,提高商品率。2007年,全鎮肥豬出欄4922頭,牛出欄1282頭,引進種羊53隻,羊出欄5650隻,家禽出欄22017隻,禽蛋產量28噸,實現畜牧業總產值773.84萬元。
3、大力發展蠶桑種植。2007年,全鎮累計園面積1147畝(2006年新栽207畝)其中投產桑園面積336畝,有小蠶共育戶2戶全鎮養蠶313張,產繭10289公斤。實現產值245914.20均價23.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