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題名:《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壯族子弟》
作者:黃現璠
刊名:《光明日報》、《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日期:1956年5月10日、2004年7月
分類:歷史
簡介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是壯族民族學之父黃現璠教授生前撰寫的一篇名作,於1956年5月10日發表在《光明日報》。隨後於2004年7月收錄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作者首次於文中對參加太平天國起義的壯族子弟進行了全面論述,並對一些太平天國革命領導人的民族成分進行了考證,針對羅爾綱的一些認識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
撰寫背景
太平天國史研究歷來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熱點。早期的蕭一山、簡又文和郭廷以並稱現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國史專家。他們使國內史學界對太平天國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境界。而研究太平天國起義的人物和事件的書籍、文章數不勝數。但專論有關太平天國起義中,壯族子弟的文章幾乎沒有。而壯族人民在廣西桂平、貴縣、武宣等縣為數不少,他們歷代遭受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剝削和民族歧視。在太平天國革命中他們曾熱烈地參加鬥爭並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作者1956年發表此文,當屬第一篇研究這方面的文章。
作者略歷
黃現璠
本名甘錦英,廣西扶綏人,清光緒二十五年生。
少孤貧,性穎異向學,伺塾中授業,潛聽之,所肄書,皆可熟誦,塾師奇之,特延入館。然家貧如洗,所讀之書皆借於人,故刻厲益甚,晨起雞鳴,夜讀月下,勤勉如此也。
年二十七,會北師大舉士,現璠苦習三晝夜,應試獲錄。是歲,負笈上京,入北師大預科。所閱頗廣,喜史籍,好《日知錄》,心折亭林。越二年,復入史學系,師從陳垣、鄧之誠、蕭一山諸賢。以資罄,遂謀職助學,兼授國文、歷史。不數年,舉送研究所,治考據、音韻諸學。
又窮搜西洋諸典,得魯濱遜之說,欲以彼之精華,匡我之所不逮。是時,倭釁關外,以窺中原。現璠深疾之。嘗謂:「族之存亡在於史,教本其根也。」繼而撰文過之,欲省國人。初,文呈錢玄同,評曰:「觀念進化,議論激昂。持之有理,點評中肯。」遂薦校刊之。而現璠平生治學之旨「無權威、無頂峰、無禁區」,蓋自是始。
民國二十四年冬,欲赴美遊學,資乏未行。或聞日本西學盛,遂東渡,入東京帝國大學,習史學。翌年春,得桑梓資給,攻碩士。時郭沫若同旅日,現璠屢造府拜謁,頗受教。
二十六年,七七事起,現璠還國,充教職。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桂林師院教授。又兼《國防周報》編撰,抽筆承明,以振國人。
三十九年,滇蜀繼陷,現璠素與國府有隙,遂投新政,以民國舊士,贈人大代表、民族委員,皆清職。
公元一九五八年,中共禁士人清議,大索天下,現璠之名,赫然在首,流荒服。一九七九年,鄧小平主政,復啟用,贈政協委員,雖年屆耄耋,猶力行為人洗冤。一九八二年,卒。
初,現璠考論多奇詭,謂「三代無奴」、「農師非后稷」,言既出,舉世為詫。然極重躬行,執言仗義,每聞世間不平事,奮袂攘襟,拍桉而起。平生著述豐碩,不復贅列。
內容人物簡介
韋昌輝
(1823~1856)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又名韋正。廣西桂平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會。不久成為中堅,與洪秀全、馮雲山結為兄弟,稱天父第五子。金田起義後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僅次天王洪秀金、對楊秀清素懷不滿,但表面裝作順從。鹹豐六年(1856)督師江西時,洪、楊矛盾爆發,他接到天王密詔(一說無密詔)後率兵3000星夜回天京誅殺楊秀清及其家眷。有意擴大事態,株連殺戮楊部屬二萬餘人,史稱天京事變。後欲加害石達開。石達開逃離天京,起兵安徽,要求洪秀全殺韋昌輝“以謝天下”。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詔討韋,處死韋昌輝,削其封號,貶為“死孽”。
蕭朝貴
(約1820~1852)太平天國領袖之一。廣西桂平人,原籍武宣(今併入象州)。壯族。貧苦農民出身。洪秀全妹婿。1846年參加拜上帝會,並成為骨幹。1848年,馮雲山被捕入獄後,洪秀全奔走營救,會眾因無人領導而發生動搖,他乃托“天兄下凡”傳言,安定眾心。後經洪秀全認可,有代天兄耶穌傳言的特權。1851年1月參與領導金田起義,任右弼又正軍師,領前軍主將;勇敢剛強,衝鋒第一。太平軍克永安後,受封西王。1852年4月,率部自永安突圍,大敗清軍,斬清總兵長瑞等,乘勢進圍桂林,斃清軍副都統烏蘭泰。6月,太平軍進入湖南途中,與東王楊秀清聯銜發布《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等反清文告。8月,由郴州率精兵二千人襲取長沙,親臨指揮。9月12日在城南妙高峰中炮犧牲。
林鳳祥
林鳳祥(1825~1855),又作林風翔,壯族,太平天國著名軍事將領。廣西潯州(今桂平)人。貧苦農民出身。拜上帝會成員。金田起義時任先鋒,克永安後授御林待衛。1852年底克岳州,升指揮。次年1月,占漢陽,升檢點。旋帶兵先登武昌城,以功升天官副丞相。3月,進攻南京時,首先破儀鳳門。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攻占鎮江、揚州。1853年5月,與李開芳、吉文元等率軍自揚州北伐,經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隸,在臨洛關擊潰清朝直隸總督納爾經額部萬餘人,以功封靖胡侯。10月,北伐軍由深州(今深縣)達楊柳青,進逼天津,遇阻;後屯軍靜海。次年春,因糧彈、寒衣不繼,援軍未達,乃南撤至阜城、連鎮。1855年2月,清軍急攻連鎮時,督師苦戰,屢創敵軍。3月連鎮失陷,受傷被俘。4月,英勇就義於北京。1863年,追封為求王。
李開芳
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今桂平)人,壯族。太平軍入永安時,任監軍。1852年進軍湖南長沙,升將軍。肖朝貴犧牲後,與曾水源、林鳳祥繼續圍攻長沙。撤圍後,仍與林鳳祥為前部,連克岳州、漢陽、武昌,擢地官正丞相。1853年率部最先抵南京,攻聚寶門。破南後,與林鳳陽、羅大綱東下鎮揚。5月與林鳳祥、吉文元奉命率部北伐。10月戰靜海,直逼天津,後被迫南撤河北阜城。旋與林鳳祥分兵,自率一部南移山東高唐州(今高唐縣)欲迎援軍,又撤至山東茌平馮官屯,堅守待援。1855年,援斷、糧絕,隨率部投僧格林沁,被殺。追封靖王。
內容摘介
貴縣方面,我在1954年3月曾去該縣達開區實地調查。石達開所住的那幫村和附近那良村除達開和養子石鎮吉各一家是客家人外,其餘都是壯族,而附近的六屈、平等、良田、六陳等村,也多是壯族。參加革命的人數很多。如福隆村(今改為良田村)二三十家人,有一半同達開去。六屈村的民眾,經達開親去發動,也有一半人同去。記得姓名的有六屈村周老妹、獨田村黃玉成等。平等村八十一歲的廖秉睿老先生對我說,達開起義時,帶領許多人馬到該村邊,他祖父繼業放炮歡迎。達開曾住繼業家三天。(平等村離那幫村只數里,平時來往很熟。)許多勞苦民眾都隨他去。《太平軍廣西首義史》卷五說:“動員令一下,石達開即親回貴縣奇石好招集本邑教徒千餘人,編製成軍。”奇石牙今改為達開區,全區共十個鄉,只都爐、萬新兩鄉各有數百漢人,達開、福田、興中、六奇、坦陽、中里、金嶺、銀村等八鄉,全為壯族。教徒千餘人中,壯人必占絕人多數。
北王韋昌輝是桂平金田村壯族,廣西凡姓韋的,除個別外,十之八九是壯族。昌輝家庭,據近人調查,初為貧農,曾租種銀竹村陳姓地主在金田的田,每年親挑谷到銀竹交租、
他父親也窮,據道光二十四年“重修大宣三界廟碑記”各捐款人所捐數目,多以兩一計,唯昌輝的父親韋源玠只捐四錢(其他最少的是三錢),是倒數第二名。可知在太平天國起義前六年,他家仍不算有錢,舊記載說他“富甲一邑”,或為一邑富,殊非事實,當洪秀全醞釀起義,昌輝發動全家和族中約一千人參加。父親源玠和四弟志濱、志俊、志先、志能和他們的兒子承業、天保、成達、以德、以成等,叔父源恍和堂兄弟志顯、志宏和他們的兒子以琳、以禎等,都是首義的人。)
至於太平天國北伐主將林鳳祥、李開芳的籍貫,《金陵癸甲紀事略》說他們都是廣西浮州人。羅爾綱著《太平天國史稿》因之,《貴縣誌》說林為貴縣人,都是錯誤的。至於民族成分,向來記載都未提及。其實他們二人都是現今桂西壯族自治州的武鳴縣壯族人。
林鳳祥是武鳴縣太平鄉伏林村人。李開芳是武鳴縣龍英鄉(今屬第九區)大李村板李屯人。該縣韋鴻恩老先生說,從前為調查革命先烈事跡,曾到林的故鄉去訪問。見到林家宗祠有一塊石碑,是清道光年間建立,刻有林鳳祥的名字,捐錢數百文。據當地老人說:鳳祥兄弟五人,他幼時家窮,曾去當兵,不知犯什麼事,被長官責罵,憤而逃回,牧牛度日。不久,又出外謀生,時洪秀全正在桂平(即得州)密謀起義,乃往投之。所謂得州人,恐由此而來。他出去之後,和家鄉斷絕音信。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家人始知他已犧牲。
李開芳家庭也不富足,大約是中農成分。沒有兄弟,只他一人。父母去世後,他出外在某土司處工作(職業不明),聞洪秀全起義,才離開土司,到桂平參加義軍(據第九區區長黃超同志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