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太和岩牌樓VI-485
簡介
太和岩牌樓位於山西省介休市城東北20公里北辛武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三門四柱三樓頭,單檐歇山頂。四柱礎為石雕束腰須彌式,其上坊柱、對聯、闌額、牌匾、斗拱、椽飛、瓦頂、脊飾、脊剎等都是琉璃藝術構件鑲砌而成的。釉色以黃、綠、藍三彩為主,間或配以白、紫、黑、絳等色。雄渾壯觀的太和岩牌樓
牌樓是中國的特有建築,它不僅是一種主體建築物前端的陪襯性建築,而且還是一種具有標識意義的建築。它凝聚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其建築布局細膩、結構緊湊、形式多樣。從建築角度上看,牌樓除了本身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外,在創造空間和環境藝術價值上也有獨到之處,深受人們喜愛。在介休市義安鎮北辛武村,聳立著一座巍峨壯觀的牌樓,那便是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太和岩牌樓。因它通身包砌精美華麗的琉璃飾件,而被當地人稱之為琉璃牌坊。
太和岩牌樓,原是該村真武廟前的門前坊,其坐北向南,占地27.7平方米。據傳,該牌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晉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對村內的七座廟宇進行補修時,在真武廟中軸線之山門前所新建。雖然現在只剩下了牌樓這個單體建築,但是由此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真武廟的氣勢,在明間西側柱底有“光緒丁酉年(公元1897)年造立”的題記。此牌樓為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磚石結構,坊高8.5米,長9.65米,寬1.55米,台明為長方形,四周設壓檐石,中間用方磚斜墁,前檐設四步踏步,兩側垂帶處雕石獅一對,柱基座為石制須彌座,圭腳四角雕角獸,中間用纏枝花瓣相連。整個建築絢麗、高貴、莊重而典雅,通身包砌琉璃飾件,色澤鮮麗,造型傳神,運用了仿線刻、仿高浮雕、透雕等多種表現形式,並且摻入了大量的繪畫技法,其圖案無一雷同,其頂為單檐歇山造頂,鋪以黃、綠相間的琉璃脊瓦、吻獸,在其正脊的中間有“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世遠家聲舊,孝訯喜氣新”的題字。四條方柱上滿飾孔雀藍琉璃貼片,前後均有琉璃燒制的楹聯,當中的一幅上書:“北極極也,本無極為及極;玄天天也,遒先天而後天。”兩邊柱上書:“汾川寶地,殿庭觀壯,玉虛正玉衡調玉燭,玉者猶王;玄岳佐玄宴躔玄武,玄之又玄,淨樂前星,鍼杵功成。”牌坊的後面與正面相同,坊柱上同樣有對聯:中為:道事半百年,飛真自天上帝適;名留一千古,游王避地下宇寒。兩邊分別是:“淨樂鍾靈三三誕降;太和得道九九飛昇。”這些對聯集中反映了道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也證明了當時道教在當地的盛行。柱頭、柱底均用琉璃燒造了各種不同的花卉、卷草龍、壽山、瑞獸及八卦等。柱頭設仿木的普柏枋及闌額,其上用琉璃燒制精美圖案,體裁豐富。柱中用琉璃雀替,明間雕有二龍戲珠、蝙蝠,上設枋子承琉璃匾額,其上書:“紫極騰輝”。背面書“天樞真宰”的橫匾。次樓南北圖案不同,南側以博古及八寶為主,北側雕卷草龍及壽字。次間柱兩側也用琉璃燒制了不同圖案,西側雕瑞獸樹木,東側雕行龍和鯉魚。
主樓斗拱為一跳五踩仿木琉璃斗拱;次樓斗拱為一跳三踩仿木琉璃斗拱。主樓與次樓的斗拱中均設琉璃匾額,主樓檐下有塊字牌,上書“太和岩”次樓南面書“無上道”“眾妙門”;北書“除俗障”“契真源”。拱眼壁中雕有花草,仿木的琉璃檐檁上設木製的椽,其全部用琉璃裝飾。
其屋面用黃色與藍色的琉璃瓦,在主樓的上面拼出“回”字圖案。建築雖然在歷史的歲月中沒有了組群關係,可自身的造型卻十分的完美,尤其是其琉璃製件,無論從它的造型和釉色來說都堪稱是琉璃藝術中的精品之作。據碑記載,介休早在唐代即把琉璃使用到了建築屋頂上,到明代和清代,琉璃無論在燒制技術還是造型藝術上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此牌樓,就是我國琉璃藝術發展到明清鼎盛時期的典型性代表作,據當地流傳在建造時,以現場搭建琉璃窯,根據設計現場燒制和建造,每一個構件全部定製,這也充分體現我古代琉璃匠超凡的智慧和藝術想像力。整座牌樓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斕,璀璨奪目,琉璃牌坊在全國存數甚少,其品位很高,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