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簡介
《太函集》·一百二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汪道昆(1525~1593) 明代文學家。字伯玉,號南溟,又號太函。歙縣(今屬安徽)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擅長古文辭,工詩詞,詩文理論宗前、後七子,世稱“後五子”之一,頗受時人見重。
汪道昆又兼長武略,初為義烏令,即教民習武,以備倭寇。後升任福建兵備道,曾協助戚繼光掃平擾閩倭寇,以功擢按察使,又任僉都御史等,位至兵部侍郎,與王世貞並稱“南北兩司馬”。汪、王兩人也互相推奉。但王世貞晚年卻表示他“心誹太函之文而口不能言。”
汪道昆雖負文名,所撰雜劇不副所望,今存《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四種,都是一折短劇,合稱《大雅堂樂府》。
內容都假傳說來寫歷史人物的愛情故事:《高唐夢》敘楚襄王夢中會見巫山神女,題材本自宋玉《高唐賦》;《五湖游》述越王勾踐平吳之後猜忌功臣,范蠡見機勇退,偕同西施歸隱太湖;《遠山戲》取漢京兆尹張敞沉溺伉儷之樂,為妻畫眉故事;《洛水悲》寫甄后之魂化為洛水之神,與曹植了卻相思債的奇遇。
從上述四劇的內容可以看出:汪道昆的雜劇,代表了士大夫在官場生活之餘,假戲曲創作以遣興娛情的一種傾向,所以題材範圍狹窄,多寫文人風流雅事,缺乏積極的意義。藝術方面,雖文詞清麗委婉,但戲劇性不強。
所以,沈德符批評它們“都非當行”(《顧曲雜言》)。《大雅堂樂府》有萬曆間原刊本,卷首載有汪道昆嘉靖三十九年(1560)序,可知 4劇都是汪氏35歲以前作。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說他還曾看到汪道昆作《唐明皇七夕長生殿》一劇,但沒有其他可資佐證的記載。
汪道昆著作還有《太函集》120卷,存明刻本。
《太函集》對於徵學研究和明代經濟史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價值。這一點經過日本學者藤井宏氏《新安商人研究》一書的廣泛徽引和揭示,業已得得到學界的共識。又因汪氏曾任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監軍,後又官後部侍郎,集子中不少篇章對於研究抗倭鬥爭歷史和晚明軍事,特別是有關保定和薊遼防務,其史料價值同樣甚高。
四庫提要
伯玉舉杯大言曰:‘蜀人如蘇軾者,文章一字不通,當以劣等處之。’眾皆齶睨。”云云。其狂誕殊甚,然文章實皆偽體。沈德符《敝帚軒剩語》云:王、李初起,道昆尚未得與其列,後以張居正心膂驟貴,其副墨行世,暴得時名,世貞力引之,世遂稱元美、伯玉。汪文刻意摹古,時援古語以證今事,往往扞格不暢,其病大抵與歷下同。世貞晚年甚不服之,嘗云:“子心服江陵之功,而不敢言,以世所曹惡也;子心誹太函之文,而不敢言,以世所曹好也。無奈此二屈事何?”云云。其論頗為切中。德符又稱張居正父七十,世貞、道昆俱有幛詞,世貞刻集中。六七年居正敗,遂削去。道昆垂歿自刻全集,在居正身後十年,而全載此文,不竄去一字,稍存雅道。云云。今案:《封柱國少師張公七十壽序》一首,見此集第十二卷中,則德符之言為信。然以居正父為眾父父,至比之於蒼蒼之不言,究不可以為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