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鏈衛星

天鏈衛星

“天鏈”衛星(Tianlian)是中國的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為主研製。截至2012年6月30日,“天鏈”衛星有2顆在軌。 2顆“天鏈”衛星均由長征-3C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中第1顆於2008年4月25日發射,定點東經77°;2顆於2011年7月12日發射,定點東經177°。

研發歷程

2003年,中國人首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然而,那時我國的中繼衛星系統尚未建立,神舟飛船只能在進入地面測控站測控弧段時才能進行天地溝通。而由於政治和外交因素,我們國家的地面測控站數量有限,幾乎全部分布在國內和僅有的三艘海上測控船,而國外測控站只有兩個,分別位於肯亞馬林迪和巴基斯坦的喀拉蚩,覆蓋範圍非常有限。 而這一局面在2012年7月25日得以終結。隨著長三丙火箭將“天鏈一號03星”順利送入軌道,中國的“天鏈”中繼衛星系統全面建成,實現全軌道覆蓋。於是,在2013年的“神十”任務中,我們看到了女航天員王亞平給全國小朋友視頻直播科普課的畫面上打上了“天鏈”的標誌。這一直播畫面正是用“天鏈”回傳到地面的。

從2003年工程正式立項,到2008年發射01號首星,2011年發射02號星,再到2012年03星發射實現軌道100%覆蓋,我國的中繼衛星系統從無到有,我國的航天測控範圍從17%提高到近100%,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實現中繼衛星全球組網的國家,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中國首顆數據通信與中繼試驗衛星(CTRDS)以東方紅-3號(DFH-3A)通信衛星作為發展平台,星間通信鏈路採用S/Ka雙饋源拋物面天線,SSA(S波段單址)鏈路中繼測控信號,星地高速數傳采使用Ka頻段。衛星天線指向、星間鏈路的捕獲和跟蹤,採用星上自閉環跟蹤兼有星地大迴路捕獲跟蹤的方案。

性能參數

天鏈衛星 天鏈衛星

“天鏈”衛星採用東方紅-3平台研製,主要為“神舟”飛船及空問實驗室、空間站,以及中、低軌道資源衛星等太空飛行器提供數據中繼服務。

1顆“天鏈”中繼衛星就能觀測到大部分在近地軌道飛行的太空飛行器。2顆“天鏈”和l座地球站組網,基本覆蓋了整箇中、低軌道,實現對中、低軌道太空飛行器85%~100%的軌道覆蓋。3顆“天鏈”衛星可實現全球覆蓋。

2顆“天鏈”衛星先後支持了天宮-1與神舟8、神舟-9的交會對接任務。任務過程中,“天鏈”衛星發揮高碼速率、高動態和高軌道覆蓋率等優勢,提升了對飛船和天宮一號的測控覆蓋率和數據傳輸能力,增強了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實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實施手控交會對接、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等提供了穩妥高效的天基測控通信保障。

用途

天鏈一號04星是我國第四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將與天鏈一號01星、02星、03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為我國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提供數據中繼與測控服務,支持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同時為我國中、低軌道資源衛星提供數據中繼服務,為太空飛行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主要用途是:

①跟蹤、測定中、低軌道衛星;

②為對地觀測衛星實時轉發遙感、遙測數據;

③承擔太空梭和載人飛船的通信和數據傳輸中繼業務;

④滿足軍事特殊需要,以往各類軍用的通信、導航、氣象、偵察、監視和預警等衛星的地面航天控制中心,要通過一系列地面站和民用通信網進行跟蹤、測控和數據傳輸。

意義

在我國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最初沒有中繼衛星的支持,很多時候神舟飛船只能在進入地面測控站測控弧段時才能進行天地溝通。

而“天鏈一號03星”發射成功並與01星、02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後,中國航天測控的覆蓋率可以達到近100%,也就是說能隨時隨地掌握天上太空飛行器的動態。

這對載人航天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我們的航天員在天上,不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能夠清楚地知道他們的情況,為他們提供堅強的保障,確保他們的安全。中國天鏈一號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劉晉指出,“天鏈一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對中國載人航天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