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聖茗茶是高貴茶文化的茶使者,是大自然賜於人類的一種天然芳香聖品,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不僅具有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保健作用和對多種疾病的預防作用,是全人類健康、減壓的最佳選擇,更是人類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抒發志向、享受人生的“物化精神食糧”。源材料安溪鐵觀音,品質及特殊“音韻”,站在十大名茶前列,被譽為我國茶葉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被上海世博會評為十大名茶之首。外國友人喜愛的唯一中國農產品品牌,外商最喜歡的中國品牌排行榜第三。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厚愛,還成為黨和國家領導贈送外賓的珍貴禮品之一,2004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題詞“龍茶冠天下”。
公司目標 願景
以天聖茗茶為媒介倡導中國茶文化,敬宣茶德,重塑中國茶之顛峰。
營造品茗心醉、雋永意境和長久真實的感動,成就完美的“品茗天聖,共贏天下”之人生。
理念
將茶文化蘊含的倫理、道德、哲學(廉、和、敬、真的茶德)提升為天聖茗茶理念:“健康、品味、成就人生”。信念
堅守宋代詩人范仲淹名言: “惟不欺二字,可終身行之”
使命
將茶作為高貴文化的有機載體,獻給高貴的社會精英,傳承與發揚高貴文化與茶文化。
品茗對象
政要、社會名流、企業家等事業成功人士。
品茗意境
境由心生 心隨茶動!
天聖的釋義
一、大自然賜於人類之絕佳聖飲。
二、天下聖品。國外名詞解釋相當於奢侈品。
三、鐵觀音之天香(天真味)聖韻(聖妙香)高度概括。
四、貴族文化、儒家文化傳承。(天聖乃宋仁宗登基年號)
天聖由來
唐末宋初,安溪發現聖樹做茶,宋元豐六年,清水岩移植聖樹並取名天聖茶,後來,烏龍製作工藝的發現,取名烏龍茶,“天聖”成為證明自然生態極品茶的標誌。清1741年乾隆御賜“鐵觀音”茶名,“天聖”標誌仍生根在茶人心中。2000年,安溪縣政府為了保護鐵觀音之聲譽,成功註冊“安溪鐵觀音”證明商標。民間茶者為了繼續傳承“天聖”標誌,規範茶葉等級,生態極品好茶繼續延用“天聖”標誌,自發組織於2009年9月30日成立安溪天聖茶業有限公司並申請註冊“天聖”商標,民間茶者成功地為祖國送上50周年國慶大禮。天聖人
天聖茶乃大自然之絕佳聖飲,這是全體天聖人茶典里唯一的核心理念,也是天聖人茶典里的靈魂。天聖茶圍繞著生態利用大自然之得天獨厚的條件,從種植開始就嚴格選擇和挑選絕佳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天氣條件、富含多種礦物質的土壤、正宗鐵觀音茶種,我們把心融入於種植、栽培、加工,精挑細選,盡最大可能讓天、地、人、茶合一。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每一杯天聖茶都是聖飲,都是為健康、品味、成就人生執著奉獻!
紅芯歪尾桃(純正鐵觀音品種)
天聖鐵觀音茶種,來源於安溪正宗的紅芯歪尾桃,而且全部採用無性繁植方法,保證所有的茶種不會被變性。安溪鐵觀音的品種第一代為紅芯歪尾桃,人們常說的正樅鐵觀音,為正宗的安溪鐵觀音,天性嬌弱,產量不大,好飲難植,茶種非常珍貴。純種鐵觀音植株為灌木型,樹勢披展,枝條斜生,葉片水平狀著生。葉形橢圓,葉緣齒疏而鈍,葉面呈波浪狀隆起,具明顯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葉肉肥厚,葉色濃綠光潤,葉基部稍鈍,葉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下垂,嫩芽紫紅色,因此得名紅芯歪尾桃。
天聖茶傳說
發現天聖茶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高僧住在安溪駟馬山東邊聖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並傳授鄉人,鄉人稱茶為聖樹。元豐6年(1083),安溪大旱,請來普足大師祈雨果驗,鄉親留普足大師於清水岩,他建寺修路恩澤於鄉民,他聽說聖茶的藥效,不遠百里到聖泉岩向鄉民請教種茶和做茶,並移栽聖樹。一天,普足大師(清水祖師)沐浴更衣梵香後前往聖樹準備採茶,發現有一隻美麗的鳳凰正在品茗紅芽,不久又來有山羌(俗稱小黃鹿)來吃茶葉,他眼見此情景,非常感嘆:“天地造物,果真聖樹”。清水祖師回寺做茶,用聖泉泡茶,他思忖:神鳥、神獸、僧人共享聖茶,天聖也。此後,天聖茶成為他為鄉民治病之聖方。
天聖茶的發展
清水祖師也將自己種茶及作茶的方式傳給鄉民,南岩山麓,一位退隱打獵將軍 “烏龍”,因他上山採茶追獵無意發明搖青工藝及發酵工藝,做出的天聖茶香氣更足,味更甘醇。鄉親向他學習,以後,用此工藝做的茶大家都叫烏龍茶。魏蔭愛茶,所做之茶都爭相品茗,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到南岩山麓遊覽得品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讓奉召赴京師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攜茶相贈。方苞品後,自感為茶中珍品,遂轉獻乾隆,乾隆召見王士讓詢茶來處,王細說茶之來源,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
氣候介紹
天聖自然生態茶園:
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溫度17~1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
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白天在32-35℃,晚上16-18℃,(溫差17~20℃)。
採摘鮮葉天氣標準:只選擇有北風而且連續明朗天氣。
鮮葉採摘時間:只採摘午青(上午10:00-下午4:00)
季節標準:採摘春秋季,其它季節進行機械化平整裁剪。
地理介紹
天聖茶園分布在群山環抱區,海拔在600-800米的雲霧山,方圓百里沒有污染源。
土壤以紅壤、黃壤為主,土體鬆軟,保水性能好,部分種植在碎石地,有機含量高,礦物質營養元素豐富,特別是土壤中錳、鋅、鉬含量較高,這種獨特的土壤為天聖鐵觀音的色、香、味、韻及保健功能奠定了天然基礎。
生產加工車間位於天馬峰,海拔613米,晨間雲霧繚繞 。沒有任何污染源且靈氣十足。
天聖茶史
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岩最高,登巔遠眺,可望郡中清源山。岩產茶甚佳……岩後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明萬曆《安溪縣誌》載,“茶名於清水,又名於聖泉”。唐末宋初,茶得到快速的發展,趙匡胤統一中國杯酒釋兵權,未殺有功大臣,實現文治。天聖元年,宋仁宗趙禎繼位,傳承與弘揚傳統。趙禎愛學,獨崇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首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併學習,開了“四書”之先河,以仁治國。茶道也得到迅速發展,茶成為皇宮貴族和高僧的聖物。真所謂“自從陸羽生人世,人間相學事新茶”,全國僧人種茶,駟馬山東邊聖泉岩僧人種聖樹並傳藝鄉民,宋元豐6年(1083),清水岩清水祖師前往聖泉岩學習並移植聖樹,因聖樹經常引來鳳凰品紅芽山羌品葉,清水祖有感取名天聖茶。清乾隆廿六年重修的《清水岩志》載:“清水峰高,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經焉”。元移宋鼎,中原傳統的文化精神受到嚴重打擊,茶文化也面臨逆境。與宋代茶藝崇尚奢華、繁瑣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數民族雖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對品茶煮茗沒多大的興趣,對繁瑣的茶藝更不耐煩,表現清節,磨礪意志。天聖茶得到一定發展,開始炒青做茶,茶的香氣更濃味更淡雅。明君入主中原,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質香氣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對於前人的製作和飲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純真,他們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即茶之一節,唐宋間研膏、蠟面、京鋌、龍團,或至把握纖微,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雜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損本真。故桑、《茶經》第可想其風致,奉為開山,其舂、碾、羅、則諸法,殊不足仿。"批評到"茶聖"陸羽的頭上,話已經說得夠尖銳了。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損本真"呢?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炒青法使安溪茶農積極性快速膨脹,天聖茶得到快速發展。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前後,安溪茶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從茶樹技條壓在土壤中能生根發芽中得到啟發,創造出“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它先在茶樹周圍挖環狀溝,將母樹枝條扭傷固定於溝底,再把枝條上小分枝扭傷朝上豎直緊埋土中,頂部露出1-3葉。經半年至一年的施肥與管理,每個小分枝長成茶苗,即可移植至大園。“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不需要設定專門的苗圃,方法簡單,壓條所需水分、養分由母樹供應,容易髮根且根系發達,移植後成園快,故一經出現就為廣大茶農接受和套用。它較好地保持母樹的遺傳特性,使眾多茶樹良種性能得以保存下來,並日後得到選育和推廣。
明末清初,安溪南岩山麓,住著一位退隱將軍,蘇姓單名喚“龍”,鄉親們用閩南話叫他“烏龍”。有一天,烏龍上山採茶,忽見一頭山獐從前方溜過,他急提獵槍,擊傷山獐。山獐帶傷奪路奔逃,烏龍肩背茶簍順沿血跡緊追,終於擒獲山獐。烏龍天黑回家,急於宰殺山獐,品嘗野味,將茶葉擱置,第二天一大早準備炒茶,聞到茶簍透出奇香,做好茶後試品,發現茶葉往日的苦澀之味全除,香氣更足,味更甘醇。烏龍連忙邀請近鄰好友共嘗。眾人嘗過,不禁連聲稱讚!後來,烏龍悉心究原,摸索出新的制茶工藝,廣泛傳授給鄉親。從此用這套工藝加工的天聖茶叫烏龍茶,級別高的烏龍茶標註“天聖”。著名茶葉專家張天福教授等編著的《福建烏龍茶》稱:“安溪在歷史上選育和繁殖了不少適制烏龍茶的優良品種,並在製造技術上精益求精,雖然缺乏較早的有關歷史文獻,但也不能就此認定安溪與烏龍茶的創製無緣”。
清朝大臣李光地,安溪縣人,從小生在茶樹下,酷愛喝茶。1682年,李光地送母還鄉,建“榕村書屋”,講學期間,總督姚啟聖常以地方政事諮詢李光地,李光地備陳利弊,以紓民困,鄉人感其恩,常送烏龍茶請其品嘗。從康熙二十五年到五十四年(1686-1718年)卒於官任上,李光地少有返回安溪,鄉人常年將自製的天聖烏龍茶(代表極品烏龍茶)送其品賞,他每有新茶到京即邀親王、同僚共嘗,也會將天聖烏龍送一部分給康熙品嘗,康熙飲後常大為讚賞。李光地與康熙常以茶聊國事,漸漸地,他與皇帝成了至交好友,李光地逝世後,康熙帝為他墓碑題詞中,高度評價李光地為“卓然一代之完人”。
定恆親王允祺選茶入貢,允祺派遣選茶欽差至安溪,鄉民將烏龍茶奉至縣衙。讓縣衙選天聖烏龍,為公平各不具名,欽差見茶盤內的鐵觀音茶條肥壯、園結、沉重、色澤砂綠油潤,紅點鮮艷、葉表有白霜,沖泡後湯色金黃明亮、持久,葉底肥厚具有絲綢光澤,連飲七杯尚有餘香,數次品嘗,挑選好貢茶,發覺都有“綠底紅鑲邊”的特徵,且醇厚甘鮮,入口回甘,香氣馥郁持久,有著獨特的天真味和聖妙香。鄉親送上貢茶,發現每袋茶都有“天聖”標誌。
清雍正年間,安溪茶葉空前發展,遠銷海外。安溪松岩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茶師魏蔭,有品其所做之茶,均讚不絕口,稱他天聖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到南岩山麓遊覽,得品鄰村魏蔭所做之烏龍茶。乾隆六年(1741年),士讓奉召赴京師,攜此茶相贈侍郎方苞。方苞品後,確為茶中珍品,遂轉獻乾隆,乾隆詢茶,王奏稟此茶發現始末,乾隆細察此茶形似觀音臉沉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此後安溪都叫烏龍茶為鐵觀音,但生態極品鐵觀音茶“天聖”標誌一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