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種築壩技術,我國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先後修建柯柯亞、關門山、西北口、株樹橋等面板堆石壩。天生橋一級電站面板堆石壩位居世界同類壩型高度第二,面板面積及堆石量屬世界第一,它的興建,使我國堆石壩的建設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堆石壩技術是在不斷總結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一門實驗性技術。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公認的設計理論,幾乎所有的堆石壩設計,都是參照已建工程的經驗,結合壩址區的地形、地質等實際條件而確定。在世界大多數國家中,土石壩的建設一直居於首位。據20世紀80 年代國際大壩會議統計,截止1986 年底,全世界共建大壩36235 座,其中土石壩29974 座,占82. 7 %. 土石壩具有適應條件廣、就地取材、經濟效益好、施工導流問題容易解決及抗震性好等特點,從而得以迅速發展。但由於土石壩的施工技術及施工質量難以保證,其事故發生率(潰壩和損壞) 最高。根據水利部工程管理局截止1980 年底的統計資料,我國大、中、小型水庫潰壩3976 起,平均潰壩率為3. 4 %. 若按壩型分,潰壩總數中土石壩最多,為2925起,其中堆石壩17 起。天生橋一級電站大壩是我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世界第二高堆石壩,為確保其安全運行,有必要對其穩定性進行定量分析計算。
工程概況及地質環境
工程概述
天生橋一級電站堆石壩高程178 m ,名列世界第二,而壩頂長度、壩體填築方量和混凝土面板的面積皆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級的工程。電站以發電為主,水庫正常蓄水位為780 m 高程,死水位為731 m 高程,總庫容為102. 57 ×108 m3 ,裝機容量為1200 MW ,保證出力為405. 2 MW ,多年平均發電量為5226 GW·h。
地質環境
壩址河谷為縱向谷,岩層產狀為N50 - 70°E/ NW ∠35 - 50°,從右岸至左岸岩層由老至新。右岸埡口附近為二疊系巨厚層塊狀灰岩,上覆三疊系下統厚層泥質條帶灰岩;右岸壩基為三疊系中統新苑組薄層及中厚層灰岩與泥岩互層;左岸為三疊系下統邊陽組厚層砂泥岩互層;河床分布有沖積層,其厚度0. 68 - 25. 61 m ,在沖積層下部的近基岩面處有粘土和淤泥質粘土層分布,厚度0. 15 - 13. 32 m.工程區地震基本烈度為2 度。
大壩沉降分析
堆石壩的變形分為豎直方向的變位(沉降) ,上、下游壩面的水平變位和沿壩軸線方向的變位等。由於堆石壩由多種材料組成,在自重及水壓作用下,豎直位移比混凝土壩大得多,過大的變位對壩體的安全有重要的影響。
沉降是指在自重應力及水壓作用下,沿豎直方向發生的位移。對堆石壩而言,其沉降主要是由堆石料的壓縮變形產生的。堆石料的壓縮變形,初期主要是顆粒的位移與結構調整、並伴有少量的顆粒稜角破碎,這是主壓縮階段;其後,隨著顆粒破碎的增加,將進入次壓縮階段,堆石料的次壓縮變形,在形式上與粘土類似,處於壓縮較快的主壓縮階段之後;而蠕變變形的產生,可能主要是顆粒破碎引起的顆粒排列進一步的調整。
堆石壩在施工過程中, 隨著填築石料的增加而產生的壓縮變形占相當大的比例,竣工蓄水後,隨著蓄水位的周期循環,其變形有逐漸收斂的趨勢。
影響壩體沉降的因素
沉降在堆石壩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被人們高度重視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發展,是建立在堆石料的變形控制上的,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堆石體的變形,保證面板與其接縫止水防滲的可靠性。
堆石體變形量的大小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1) 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質及粒徑級配
當堆石料質地堅硬、軟化係數小,能承受較大的由堆石體自重所產生的壓應力,不僅可以減少堆石體在施工期內的沉降,同時也可以減少水庫蓄水後及堆石體材料的蠕變軟化所產生的變形。
堆石料粒徑級配良好與否,對碾壓密實度的影響很大,從而對變形的影響也很大。使用粒徑級配良好的石料,碾壓後密實度和變形模量較大,可相應減小施工期和運行期的位移。
(2) 填築、碾壓方法及碾壓密實度
對堆石料所採取的碾壓方法不同,壩體密實度差異較大。用振動碾壓新工藝的堆石壩要密實得多,變形也自然小得多。
(3) 壩體高度
堆石體在一定的上下游坡度、材料級配和碾壓密實度情況下,壩高愈大,水壓和自重力愈大,引起的堆石體變形也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