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地如卵中黃",將天地關係喻為雞蛋殼包裹蛋黃的關係,是比較成功的天球論,而且該學說隨著渾儀的產生而發展起來,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的主流。宣夜說則認為不存在實質的天殼,天是充滿氣的虛空,眾星浮生其中,天地...
傳教士沙勿略在傳教日本時,輒驚日本人對其比鄰大國之文學哲理深致敬佩,蓋此為日本文化之所本也(《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志》裴化行著)發現日本人進行激烈的辯論時,總是訴之於明朝人的權威,即在涉及宗教和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們也乞靈於明朝人的智慧。他們常說:“如果基督教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聰明的明朝人肯定知道它並接受它。”這就是明朝的軟實力,看看清末還有嗎?有人挑刺說,利瑪竇等傳教士帶來的是保守的基督教宗教文化,而不是近代科學,意義不大,甚至是反動的。我認為這種評論不對,有句話說“橘生淮南即為枳”,文化的傳播不一定一開始就必須是最先進的,而應該是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再說西方文明的來源於古希臘的哲學、邏輯學、數學等。這對於中國就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文明的引進就是在打基礎,在培養土壤,國小還沒畢業呢,怎么念中學呢?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傳教士和新的學說以及近代科學理論和學說,就可以在這片有土壤的基礎上得到生根,發芽。更何況這種說法並不符合實際。雖然天主教傳教士並沒有刻意引來西方近代科學,但是並不排斥。西方傳教士金尼閣從歐洲帶來七千部書,教皇也捐獻了500多。有大量數學和天文學、科學等內容。其中不少被翻譯成中文。從而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種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無論如何評價都不過分。由徐光啟主持的龐大的《大明崇禎曆書》是一部大型從書詳細介紹了第谷的《論新天象》、《新編天文學初階》,托勒密的《大綜合論》,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克卜勒的《論火星的運動》等西方天文學的著作。看到嗎,有教會的死敵哥白尼的禁書。李約瑟說:由於歷史的巧合,近代科學在歐洲崛起與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的活動大體同時,因而近代科學幾乎與中國傳統科學接觸。明代的傳統數學、天文學由於西學的到來而復興。到1644年中國和歐洲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它們完全融合,渾然一體了。見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