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近代天津曾是中國北方的金融中心,至1935年天津已有英、美、日、法、德、俄、意、比8國外商銀行21家,中資銀行29家,其大多坐落在素有“東方華爾街”之稱的中街(今解放北路)。它們多為鋼筋水泥結構,大型圓立柱羅馬式大廈,氣勢雄渾,豪華典雅,極具西方建築風格。在林立高樓中,一座由國人設計建造的大廈傲立其間,曾為建築界所矚目,它就是建在巴斯德路(今赤峰道,現為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分行)上的鹽業銀行。
鹽業銀行由袁世凱表弟、張伯駒之父、久任長蘆鹽運使的張鎮芳創辦。天津鹽業銀行開業時,本市八大家中的楊、黃、石、卞等家為其股東,踴躍“堆花”,裝倉存款達兩千萬元。它憑藉天津水陸通達的地理優勢,鹽業為主的經濟條件,通商口岸的開放格局,吸納民間遊資,利用北洋背景,發展業務,擴張勢力。以抵押、收購等方式掌控大批紗廠、航運、外貿、鹽業、化工等企業,金融觸角遍及國內外,成為當時商業銀行中執牛耳者。其總經理吳鼎昌被蔣介石任命為實業部長、貴州省主席、國民黨政府文官長,可見它的金融實力和政治背景不可小覷。其彰顯鼎盛的傑作就是1929年花費120萬元建成的銀行辦公大廈。
該行開辦之始,原“以輔助鹽商維護鹽民生計、上裕國稅、下便民食為宗旨”,系鹽務專業銀行,與長蘆鹽商建立起大宗往來,並在鹽務產銷區先後設機構為鹽務提供服務。後,因鹽務署不僅不撥官款,而且又將前撥資金調回,經收鹽稅也未能成為事實,加之該行在鹽務區的業務開展不暢,不得不全部改招商股,裁撤部分網點,轉為普通商業銀行,經營普通商業銀行業務。該總行初設北京,於1928年8月移至天津,1934年6月又遷至上海。全國解放後,該行先於1951年9月參加“北五行”聯營聯管,又於1952年11月加入私營金融業的全行業公私合營而完成其歷史使命。
天津分行
鹽業銀行天津分行於1915年5月開業,由總管理處分撥20萬元為營運基金,經理為張作濤,副理為王仁治。經、副理下設坐櫃、走外、習帳、幫帳、核帳、信房、文牘、書記、庫房、庶務等職掌。天津分行的業務以存放款為主,匯兌為輔,間亦買賣證券、金銀貨幣。1923年坐櫃改稱襄理,由石長青擔任。1925年2月開始分科治事制度,設營業、會計、文書、出納四課。1929年設立保管庫。是年,張作濤辭去經理職務,王仁治升充,石長青遞補副理,趙寶賢接任襄理。不久,王仁治因病去職,由朱邦獻代理。1930年設立儲蓄部。1932年朱邦獻因病去職,由陳亦侯接充。1948年陳亦侯赴滬就醫,石長青抱病,總處派會計科長顏師魯來津暫代副理。1950年石長青、陳亦侯辭職,先由王紹賢暫兼,鏇由顏師魯接充,趙寶賢升任副理。天津解放後,天津分行增資為400萬元。
組織機構和領導人
鹽業銀行設總管理處(對外文書、契約則用總行名義)統轄全行,總管理處下設分支行及辦事處。分行直轄於總管理處;支行歸指定的分行管轄,亦直轄於總管理處;辦事處歸指定的分行或支行管轄。總管理處設總經理和協理各1人,總經理由股東總會就400股以上,協理就300股以上之股東選出。總經理下設秘書室、文牘科、稽核室、會計科;分行經理下設保管課、出納課、營業課、會計課、文書課。該行第一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為張鎮芳。1917年張鎮芳因參與張勛復辟而被捕,總經理職務改由當時天津造幣廠廠長吳鼎昌繼任,袁乃寬任協理。1932年張鎮芳去職後,吳鼎昌又兼任董事長職務,直至1937年後由任振采兼代總經理和董事長職務,直到抗戰勝利。1946年i1月第20次股東會議改選董監事會,推舉王紹賢為總經理,陳亦侯為協理,任振採為董事長,劉彭陽為常務董事,吳鼎昌、周作民、錢新之、張伯駒等為董事,直至全國解放。
資本
鹽業銀行股東最初額定資本為500萬元(分5萬股,每股100元),先收四分之一以上開業,至1922年全數收足。為適應業務不斷發展的需要,1923年董事會議決增加股本為1000萬元,實收750.萬元,至1946年才收足原定之數額。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改革幣制發行金圓券後,迫令該行調整股本為金圓券120萬元,仍由各股東按原比例認繳。全國解放後該行增資為舊人民幣3億元。
經營範圍及規模
存放款
鹽業銀行資力雄厚,在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與浙江興業銀行交替為私營銀行之首。該行成立當年末存款額為463.5萬元,1925年增至2770.1萬元,增長4.97倍;1937年又增至9165.5萬元,增長19.7倍。放款由1915年的403。8萬元,增至1937年的7814.1萬元,增長18.35倍。據1934年經營統計,放款占存款比例超過90%的年份有12次,超過100%的年份有9次。此外,該行還以巨額資金購入國內公債和外幣債券,亦為當時銀行業之牛耳。特別是購入的善後借款公債、中法五厘美金公債、中比六厘美金公債、滬寧鐵路英鎊公債、克利甫斯以鹽稅擔保的英鎊公債等,為鹽業銀行取得了巨額暴利。抗戰勝利後,該行首腦易人,領導作風保守,加上惡性通貨和官僚資本勢力不斷膨脹,業務處於日益萎縮狀態。
盈虧
該行成立當年純益9.57萬元,1925年達188.5萬元,增長了18.7倍,11年累計純益1332.9萬元,為同期實收股東年累計額3825.8萬元的34.84%。其中從1918年起,連續四年股東年純益率超過40%,1919年曾高達47.6%,效益之高居當時各行之首。1926年以後效益逐年下降。
天津鹽業銀行舊址
建於1928年,當時為鹽業銀行的總部大樓,坐落於當時天津法租界的水師營路(Rue de L'Amiraute)(今和平區赤峰道12號),該建築目前為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分行營業部。目前,天津鹽業銀行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歷史
天津鹽業銀行舊址大樓是1925年由中國著名設計師沈理源設計。1928年8月開始使用,鹽業銀行為袁世凱親自批建的商業銀行,也是中國早期自辦的商業銀行,加之北洋、民國時期大批軍政首腦入股,導致該銀行實力居“北四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的聯合經營組織)”之首。歷史上,鹽業銀行曾有眾多政、經界要員在此任職。2004年,天津鹽業銀行舊址大樓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為建築本身及散水、台階投影範圍。2008年5、6月份,由於津灣廣場的修建,一些施工單位在天津鹽業銀行舊址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施工並拆除附屬文物建築。其中,位於鹽業銀行大樓建設控制地帶內的鑄鐵圍欄、燈柱等附屬文物以及原農機公司大樓被整體拆除。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向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關於請督促處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鹽業銀行舊址遭破壞事件的函》之後,施工被叫停。該舊址現在是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分行營業部。
建築特點
鹽業銀行大樓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建築,設有地下室。建築外部面闊七間,外立面以紅磚牆為主調,兩邊盡端略用塊石飾壁柱來裝飾,壁柱柱頭裝飾有雕飾。外部中間5間用二層高的愛奧尼柱式,柱子上方作檐壁、檐頭。建築三層窗頭用三角形山花裝飾,最上端設有花瓶欄桿式女兒牆。其餘三面裝飾簡單,紅牆局部用白色腰檐和白色窗套裝飾。門窗洞口較大,一層為弧形拱券,二、三層為方窗。整體建築平面為近似矩形,入口兩側採用愛奧尼克式巨柱支撐的空廊,檐部閣樓使用方柱,上下呼應,為羅馬古典復興的建築風格。建築入口門廊採用希臘山門手法,由山花、倚柱、台基等裝飾物組成。內廊柱為羅馬科林新式柱式。一層為科林斯柱廊的八角形大門市,大廳內部頂棚用黃金等材料構成“藍天飛鳳滿天星”圖案。窗戶上的彩繪刻畫的是由比利時彩色玻璃拼成的“鹽灘曬鹽”畫面,圖案精美並呼應了鹽業主題。大廳內部的地面、廊柱、營業台都由大理石砌成。
建築創新
鹽業銀行大樓的設計師沈理源專長於古典風格的建築形式,他在設計中將自己的創新精神帶入了古典建築鹽業銀行的設計中,沈理源先生在古典形式中融入了中國傳統的裝飾手法,對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進行了探新嘗試。他把建築立面的羅馬混合柱式(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的組合)進行了巧妙的演化,還將室內的線腳、牆壁、檐口、內柱廊、藻井等裝飾細節融合中式的建築風格。此外,室內的家具、燈具等室內陳設還受到藝術運動的影響。
榮譽
鹽業銀行建成後贏得國內外建築界的讚譽和關注,後來被載入了西方著名學者弗萊徹爵士所著的《建築史》第19版。此書以詳盡文字和多幅照片介紹了鹽業銀行,為其採擷西方不同建築精華的折衷主義風格和韻味獨到的東方特色而擊案叫絕。它作為天津唯一載入該書的近代建築實例贏得了世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