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天津音樂學院始建於1958年,前身是1950年創辦於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1959年7月改稱天津音樂學院,同時將原河北藝術師範學院音樂系併入稱師範系。1960年5月將河北省文化學院歌舞班併入,建立附屬歌舞學校(1961年停辦)。1962年8月師範系又調回河北藝術師範學院。1970年學院被強行解散,在原院址上建立了天津“五·七”藝術學校,設立音樂、美術、戲曲、舞蹈四個連隊。1972年戲曲連轉入復校後的天津戲曲學校,舞蹈連轉入天津歌舞團,美術連遷到原河北藝術師範學院院址。1973年改稱天津藝術學院,包括音樂、美術兩部分,並恢復附屬中等藝術學校。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恢復天津音樂學院,分出美術部分另立天津美術學院。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 院系
- 專業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學院有在職教職工406人,碩士生導師102人。在職專任教師257人,其中正教授32人、副教授64人,占在職專任教師總數的37.4%;博士16人,碩士119人,碩博比達53%;40歲以下160人,41歲至50歲52人, 51歲以上45人,青年教師占在職專任教師總數的60%以上;在職專任教師中有35%以上畢業於海外知名藝術院校或有半年以上出國研修的教育經歷,其中聲樂、管弦、鋼琴等專業的教師有海外研修教育經歷者達60%以上。學院有二級教授4人,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者22人,天津市教學名師2人,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獲得者6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進入天津市“131”創新人才第一層次1人,天津市“五個一批”人選2人。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學院有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藝術碩士(MFA)授權點。教學建設
至2012年,學院教學行政用房53443.65平方米,圖書信息樓18202平方米,圖書館4409.52平方米,學生宿舍26481.4平方米,學生食堂4500平方米,各類教室70個,多媒體教室26個,語音教室2間,鋼琴981台,教學用計算機585台。舞蹈練功房8間,音樂廳等實踐訓練廳場30個。體育館1044平方米,體育場7272平方米。為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天津音樂學院研究中心科研成果
2001--2002一等獎郭樹群《略論中西音樂文化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論文)王建欣《琴曲墨子悲絲研究》(論文)二等獎李瑞津《"打呵欠"是聲樂教學中一舉多得的有效方法-學習李維渤先生髮聲訓練中的四個"R"有感》(論文)石惟正《2001年全國聲樂論文綜述》(學術情報)王建欣《琴學述略》(論文)三等獎張寧 《談嗩吶吹奏中的"擋氣"》(論文)王建欣 《中日尺八之比較研究》(論文)王建欣 《新的社會人文環境對古琴傳統傳承方式的影響》(論文)林聰《二胡專業教學的系統化研究綱要》(論文)對外交流
學院堅持開放的辦學方針,遵循“開闊的學術視野,廣泛的對外交流”的辦學原則,積極開展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先後舉辦了“五月音樂節”、第一、第二屆“天津國際手風琴節暨國際比賽”、“天津國際現代音樂節暨中青年新作品交流會”;“美國音樂研討會”、“全國巴托克創作學術研討會”、“蘇聯音樂研討會”、“第二屆中日音樂比較國際研討會”、“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研討會”、“全國鋼琴藝術指導研討會”、“全國鋼琴主科教學研討會”、“繆天瑞教育思想研討會”、“施光南音樂創作研討會”、“第七屆國際音樂考古學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學院聘請了美國大提琴家耶胡達·哈拿尼(Yehuda Hanani)、悉尼音樂學院附中校長、鋼琴家羅伯特·加里(Robert Curry)、美國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羅伯特·斯普林(Robert Spring)、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方瓊,中央音樂學院古典吉他教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鋼琴演奏家居覲、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教授潘志濤、琵琶演奏家李光華為學院客座教授。鋼琴演奏家尤希維德·卡普林斯基(Yoheved Kaplinsky)、音樂學家於潤洋、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為學院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