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竹竿巷

天津竹竿巷

竹竿巷名字的來歷,是源於第一家在此落戶搞經營的卞家。 竹竿巷是當年天津乃至北方商業中的一桿旗幟,一座航標。 最能說明竹竿巷商業興旺的一個事例,就是“麻袋王”的興起。


竹竿巷名字的來歷,是源於第一家在此落戶搞經營的卞家。
當年竹竿巷的老字號牌匾當年竹竿巷的老字號牌匾
卞家是著名的天津老“八大家”之一,是頗有實力的商家。卞家在此有個買賣,叫隆順號。隆順號早年經營南貨,其中主要是竹竿。想像力極為豐富的天津人看著像羊腸子一樣的巷子,“竹竿巷”的稱謂就隨口而出了。
竹竿巷最繁榮的時候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每天在這裡交易的客商絡繹不絕。這些南來北往的掮客們,一堆一堆的在這裡談論著棉紗、藥材、茶葉的行情,談到價錢時就都把手縮到袖子裡,互掐手指,交流著只有竹竿巷裡商人才懂的啞語行話。有時巷子裡會忽然傳來奧腔或是晉聲的爭吵,那是掮客們太激動的表現,放心,巷子裡一會兒就又會風平浪靜了。吵嘴,有時是商業談判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劑,至今一些天津商人們還沿襲了這種特殊的“商業情趣”。
當時在竹竿巷的附近,比如針市街等地,集中了許多外埠的客棧,其中以山西人和廣東人為多,南邊的廣東人想要發財都到天津來做買賣,而現在正相反,想發財的天津人全往南方跑。那時候,廣東佬、山西幫甚至把自己的票號就放在竹竿巷裡,買賣一成,立刻劃撥。來自最遠省份的是新疆伊犁人,他們和這裡的一些大藥材店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竹竿巷是當年天津乃至北方商業中的一桿旗幟,一座航標。譬如當時各商號和銀號,甚至外國的銀行,要在津辦理匯款,小到幾萬,大到上百萬,都要以竹竿巷公匯經紀人開盤和收盤的行市作依據。
最能說明竹竿巷商業興旺的一個事例,就是“麻袋王”的興起。這是一個最早靠收買加工舊麻袋為業的王姓人家,起先他在竹竿巷只有一間小門臉,由於當時使用銅幣,都用小麻袋裝錢,一個小麻袋裝幣一千元,由於這個王姓人家製作的麻袋精良,巷子裡的商家、銀號都向他訂購,隨著竹竿巷各家生意的興旺,到最後這個擁有幾十人的麻袋加工點晝夜幹活,愣是供不應求。急得商家們發展到向印度訂購麻袋。後來,這個王家發了大財,開了好幾家銀號。靠加工裝錢的麻袋而發家,恐怕這是竹竿巷裡的一個奇蹟了。
盧溝橋事變後,各大商號紛紛關門閉戶,並隨後紛紛向各租界搬遷了。竹竿巷終於冷寂下來。
以後,隨著天津中心的南移,竹竿巷徹底落寞了。令人欣慰的是,儘管在這令人有些窒息的小巷中經商,可他們思想上卻不狹隘,很廣闊,並不封閉。
------------------------------------------
天津衛“銀子窩” 清商業街竹竿巷
這條巷道地處北門外路西,是天津衛最早的商業發祥地之一。早年津門“八大家”之一的卞家,曾在巷內開了一家隆順號,專營南貨。當年,這條小巷裡有大棉紗莊二十四家、大銀號八家、雜貨商三家、名茶莊二家、麻袋莊一家、煙鋪一家,共三十九家商號,其中一半屬“八大家”的買賣。據孟所長介紹,聽老輩人相傳,當年,儘管巷道狹窄,但巷內終日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商家日進斗金。因此,竹竿巷曾被人戲稱為天津衛的“銀子窩”。不難看出,這條小巷在老天津經濟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對天津商業之繁榮,溝通各地物資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