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寺

天山寺是一家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的古代寺廟,最早歷史記載於盛唐時期,《陋室銘》中也有提及。

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天山寺

天山寺,地處安徽蕪湖南陵縣工山鎮天官村。位於南陵縣城西南10公里,占地15餘畝,地理優越。它緊靠205,318兩條國道線,銜接沿江高速公路,與南銅< 線>,南繁<昌>線兩

佛教勝地——南陵天山寺佛教勝地——南陵天山寺
條省道一脈相連。南倚佛教四大名山九華山;北望五霞寺和馬仁寺。可謂是交通便捷,物阜民豐,佛緣深厚,人文薈翠。
南陵西南部丘陵系九華余脈,據史料記載,早在盛唐時期,受九華佛教香火的薰陶,南陵一帶廣種佛田。民間傳說,金喬覺在去九華途中,曾路過南陵,經千峰<今葛林境內>,戴匯,丫山,最終選九華道場。在戴匯休憩打坐後,山坡上隆起七個土墩<即今天山寺前方不遠處>. 期間,佛教與道教相互融合,一些來九華傳經布道的高人必經通過戴家匯這條官道,這塊人傑地靈的物華寶地與佛緣結下淵藪,先輩們給這方鬱鬱蔥蔥的神奇土地取名“天官”。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天官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南宋年間,有僧人在山上結茅為廬,香火不斷,蔚成古寺-- --天官廟
天山寺 就 是在千年古剎--天官廟的基礎上於二零零七年由牡丹江市僧人釋大忍廣化善緣,不遠千里,重建而成。得到地方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認可批准和鼎力支持,得到眾多佛家弟子與信徒的慷慨資助,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現已規模初具。其目標是修建一座以佛寺為主體,從事學研究,發揚佛文化,供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的佛教道場。《陋室銘》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天山寺天時,地利,人和三緣皆俱,前景誠不可限量也。今逢盛世,百廢俱興,天山寺經僧侶共發,四眾弟子的支持下建成大雄寶殿。佛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三千諸佛名號,建塔造寺,立佛形象,歡喜信樂,禮拜供養,是人所生之處,風調雨順,衣食豐饒,無諸疾苦,來生常遇三寶,六根俱足,聰明利根,福相莊嚴。”祈望藉此殊勝機緣,大德,四眾弟子,信眾香客隨喜功德,廣種福田。為子孫後代累積善根福德因緣,果報不虛矣
所謂創業維艱,任重道遠。而今一期工程已初具規模。而種種配套設施,諸如藏經樓,天王殿,東西寮房,鐘鼓樓等等鹹皆闕如。所望諸方大德,樂如贊助,共襄盛舉,成就無量功德。
佛言:凡供養三寶,欲修塔寺,功德最為殊勝,蔭及子孫,福報無窮。財施,法施各盡其力。俾此百世宏基早觀厥成。芳名高誼,自當鐫刻豐碑,永作紀念。人天似客,慧業長留,一念三千,尚祈聲應。

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天山寺

天山寺原名紫金寺,位於江西浮梁縣洪源鎮羅家橋村景九公路與浮梁公路交匯處,下依河道,上襯山巒,是一座歷史悠久,並深具影響的古寺。 據現有的古碑考察,天山寺始創於清康熙五十七年,建築結構為古典寺院叢林結構,大雄寶殿、香房、客堂、寮房等一應俱全,並配有七層樓、八角亭、圓石墩一個,戰亂時期,毀於戰火。在清道光八年,有一高僧上碧下泉禪師住錫此寺,住持重修白茅山紫金寺,雖規模較康熙年間小,但從整體結構上與以前相媲美而不遜色。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又毀於戰火,文革期間
停止了宗教活動。1984年前任住持無念尼師住錫此地,並主持重建工作,建有大雄寶殿、齋堂、寮房等總計建築面積258平方米,1992年該寺改名為天山寺。1992年6月,無念尼師圓寂,並為其修建墓塔一座。1994年,現任住持聖仁法師應前任住持之邀,住錫此地,並住持寺務工作至今。 如今的天山寺已花費巨資修建了一條通往山門大道,解決了長期以來香客上山難的問題,並規劃了未來寺院的建築藍圖。它以寬大之胸懷接納四面八方的香客和遊客,按照教制教規進行著正常的活動。
著正常的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